分享

 沪语字 2023-03-22 发布于上海

吼,会意字。从口,像张开的口;从孔,孔有大的意思。合起来表示张口大叫。本义是猛兽大声叫。吼的异体字:吽、呴、㖃。㖃与诟通,其义为诟病、骂詈有关。发吼,即发怒想骂人。

《康熙字典》里关于吼叫的故事:《后汉书·童恢传》一虎低頭閉目,狀如震懼,卽時殺之,其一視,恢鳴吼踊躍自奮。故事梗概:邻县的流亡人口都来归附,迁居的二万多户。老百姓常遭虎害,设栏捕虎,活捉了两只老虎。童恢出来骂虎道:“天生万物,只有人最贵。虎狼应当吃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你竟残暴害人。依据王法,杀了人的处死,伤了人的治罪。你们如果是杀了人的,应当低头认罪;自己认为没有的,应当呼号称冤。”一虎低头闭目,露出震惊恐惧的样子,立刻被杀。另外的那只老虎,望着童恢吼叫,跳跃不止,童恢命令放了它。县吏和百姓歌颂他。(一只老虎认罪服法,另一只老虎吼叫跳跃说明受到冤屈,所以立即释放。)

「㖃」厚怒声。耻辱;㖃詈;诟病。厚怒,怒火中烧,非常之愤怒。耻辱,受到羞辱,侮辱。㖃詈,骂人羞辱。詈【说文】骂也。正斥为骂,旁及为詈。诟病,讥讽,指摘。

「急吼吼」性急慌忙,心急莽撞的样子。上海话「急吼吼」意思是因为着急而行为失准,横冲直撞,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出处:《白雪遗音·玉蜻蜓·露像》「*志贞言罢急吼吼,开门即便到里头。」*志贞为剧中女尼。

「吼叫」骂人最初是雄性争夺雌性打斗时发出野性的吼叫,难怪骂人话总是搭性、生殖器有关。

「发吼」怒火中烧,想要吼叫,骂人,骂山门。上海方言讲「发吼」意为:心里不服气。《越諺·字音各別》卷下:吼,平聲,有不服事而噭喊,曰發吼。看来写「发郈」肯定弗对。《康熙字典》郈:【唐韻】胡口切【集韻】很口切,并音厚。魯邑名。右边“阝”是“邑”【說文】國也。跟“生气、服气”浑身不搭界。沪语心里「不惬意」请写「发吼」。

「寻吼势」。而传承了近两千年的正确写法是「寻㖃詈」还读了一个白字:「詈」不读「嘶」读「丽」。寻㖃詈,没事找事,惹人家发怒骂人。寻,寻找;㖃:【说文】厚怒声,还可以写成「吼」「呴」;詈,【说文】骂也。「惹」沪语发音「洒」。沪语「寻㖃詈」意思就是“惹事体找骂”。

「㖃势」音吼嘶。心情搭之身体不惬意,心里不服想叫喊;身体汗湿发痒不舒服。上海人讲「㖃势天」意思是:潮湿闷热的天气像是故意给人找麻烦。

「寻㖃嘶」,意为:寻衅,找事。「㖃」是正字。《越谚》讲是「吼」。《吳下方言考》讲是「呴」:音吼  《論衡》天怒呴吁之聲也。案:呴,怒氣也。吳中謂懷怒欲發曰:呴氣。亦曰:呴極了。㖃:【唐韻】呼后切【集韻】許后切,並音𤘽。【說文】厚怒聲。按《集韻》同呴吽吼,非。詳前吼字註。

「五劲吼六劲」用作力气大叫大喊。上海方言俚语:「卖野人头」,它有二层含义:其一,商业上的以次充好,民国胡祖德《沪谚外编·新词典》:卖野人头:以恶劣之物品,向人求善价也。其二,虚张声势的方式吓唬或蒙骗他人,如上海人讲的:侬用勿着五劲吼六劲,啥人勿晓得侬在亥「卖野人头」。

「河东狮子吼」用来比喻妻子对着丈夫大吵大闹,借以讥讽惧内的人。典故:苏东坡有个好朋友叫陈慥,字季常。陈慥非常惧内,其妻子柳氏是邪气厉害又爱嫉妒的人。有辰光陈慥搭宾客谈得起劲,柳氏却掼家掼什骂将起来,弄得陈慥搭之宾客尴尬得要死。陈慥怕老婆,不能拏老婆哪恁。于是苏东坡赋诗一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戏谑陈慥高谈阔论辰光听到老婆骂声时惊慌失措的滑稽样子。

「朝立秋瀴颼颼,晩立秋㸎吼吼」立秋时刻在早晨当日晚就凉爽,立秋时刻在晚上高温还会持续。「㸎吼吼」亦写成「热吼吼」。热,闷热;吼,吼势天。「吼势天」汗热皮肤发痒不适。

「㖃煞侬」老底子上海人吵场子经常欢喜讲:「唉!侬㖃否啊?㖃煞侬」意思是:你羡慕妒忌恨吗?气死你。上海口语中的「寻吼势」意思是:寻衅,找事,找碴,惹事体找骂。吼的异体字有:吽、呴、㖃。还有一个字手机不显示。「吼势天」是指黄梅天那种闷热汗湿皮肤发痒不适的天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