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杨清喜/人生苦乐谱华章

 河南文学杂志 2023-03-22 发布于河南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大型纯文学刊物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刊网络所发作品,同步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知乎号、360个人图书馆七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本刊纸媒及公众号只刊发原创首发稿件,请勿一稿多投!


——评杨晶散文集《生命只因遇见你》

杨清喜


按二维码

在优美的音乐中浏览

2023年第一期电子版


散文集《生命只因遇见你》,是杨晶的一部近作。它连同序言和后记,总共40篇文章。这是一部用散文的方式叙写亲情的散文集。如果说以前的《多想再叫一声妈》《让爱永远陪伴你》属于长篇亲情散文的话,这一部就是短篇亲情散文的汇集。大抵属于这样的构架。

        苦难呈现,蕴育生机。这本散文集,从全集的内容看,大体上是苦难的再现,或者说是作家家庭苦难生活的再现。社会通用的一句话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无论是什么时代都基本是这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有一句话叫,大有大的难处。因为,中国古老哲学就昭示,此一时,彼一时 ,一时比不得一时。

正如社会所总结的,雪上加霜,苦中含苦。一般家庭是一层冷、一层苦,而这个家庭却是双层冷、双层苦。真是苦难深重,水深火热,在死亡线上挣扎。但社会有个社会定侓,叫“物极必反”,“苦尽甘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家庭在长辈们竭力维护、保护、呵护着的一簇蓬勃力量,大人们尽管日积月累地消耗着自己,却使这支后生的生命能量侧伸向了阳光和蓝天。也就是说,在这个家庭过的比黄连还苦的岁月里,在这个家庭度日如年的生活里,有一股力量在潜滋暗长,在积蓄能量,这就是作家姊妹五个的“小子辈”们。对于有眼光的人来说,这支力量从来就不可小觑,不可等闲视之。他们是长辈们的希望和寄托,是社会的希望和寄托。这就叫时来运转,这就叫由小变大,这就叫由弱变强。

        铺陈叙述,思想迭出。散文集的40篇文章,通体看文脉文势是属于倾向叙事性散文。它与抒情性散文和说理性散文,从笔法上看,有明显的不同。抒情散文侧重感情的挥发,说理散文侧重道理的阐释。但不管是叙事,抒情和说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需要作者具有真情实感。而叙事的散文尤其如此。在作家的散文集中,不管作家写酸甜苦辣也好,还是写喜怒哀乐也罢,这七情六欲和生活情状,是人世的普遍性。属人,皆囊括在内。佛家概括了人类生活的七大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生别离、厌憎聚之苦,也是人的常态。要不佛教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呢。但具体到作者的家庭 ,作家的笔调,用语是平实的 ,事情是真实的,沉甸甸的事情,凝重的笔触,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思想。因此,文章写得辛酸而感人 ,让人觉出这样的日子过的是煎熬,近似于炼狱般的生活,苦不堪言,度日如年。

可问题的另一面是,尽管这么苦难的日子,这个家庭却从来没有消极和沉沦,而是以百倍的信心、百折不挠的精神,坚韧的毅力,冲破了艰难险阻,经历了凄风苦雨,终于见到了阳光和彩虹,使生活的阴霾豁然洞开。作家在打捞生活的过程中,在沉淀生活的打捞中,一方面,本着生活的本来面貌来铺陈叙写。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如此,为铺陈而铺陈,为叙写而叙写,而是在基本遵照实事的同时,悟出了体现生活真谛的思想,这也是散文集中所难得的一极。

在《寒天饮冰雪》中,针对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的说法,作家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认为这种说法,“其实这都是一种无奈中的自我慰藉,是一种不敢正视那段历史后的精神逃遁。假若那真是财富的话,也是带毒的财富。是魔鬼杀人后刀尖上挑着的一滴血,是把人踏成韲粉后的尘土,是让人麻醉的鸦片,是让人早点入睡的安眠药。我们不需要那带毒的财富,我们要我们的老人。”


在《丰碑》这篇散文中,作家写道:“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虽历经艰险而綿延至今——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你无数个如老祖母一样先辈的奉献和牺牲,才有了我们民族的今天。”

《自序》中写:“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就生了,死就死了,没有谁会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还是有人存在这个世界里,那就是活在文学艺术里的生命,以及他们不朽精神。”像这样的话,在作品集中,不在少数。另外,由于作家是先写小说,而后入笔散文写作,所以说其散文在我看来,还融入了小说的笔法、小说的元素,使得散文不显得沉闷,反而,却使人感觉富有情味,耐人寻味。

        宝贵启迪,精神赓续。散文集的问世,不仅使这个家庭的人和事被定格下来,同时,也给社会增添了一笔精神食粮。文集里,这个家庭成员的人 ,这个家庭的事,这个家庭的人和事,这个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情和事,长辈与长辈之间的情和事,晚辈与晚辈之间的情和事,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情和事。家庭与亲戚之间的情和事,家庭与周围环境的情和事。家庭成员自身的矛盾与和谐,家庭成员同村人的矛盾与和谐,社会给了这个家庭以更多的磨难和痛苦。让这个家庭,在别的家庭忍受不了的它忍受,在别的家庭担承不了的它担承,别的家庭抗拒不了的风险他抗拒。这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担得起、放得下的心态和精神,是一般人和家庭所不具有的。正如司马迁在《史记》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非常人有非常事,非常家庭也是非常磨难。这是一个作家版的苦难史,又是一个作家版的成长史,还是一个作家版的奋斗史,同时,还是一个作家版的历经磨难而不怕磨难,却愈挫愈奋的直至冲破乌云走向光明的范例。

        社会有“三情”,即亲情、爱情和友情。这是一部侧重亲情的散文著作。是苦难中的亲情,是苦难中亲情的涩滞与舒展、沉闷与晴朗、服从与抗争、弱小与强大生活面的真实体现,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患难同担的精神在家庭中生动展现的一部散文著作。值得一读!

欢迎关注河南文学杂志抖音号

作者简介


      杨清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小说研究会会员,焦作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焦作市优秀社科专家,焦作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员。《焦作文学》《焦作社科》编委。散文集《杨宇散文》《太行独思》,分别获焦作市2003年和2005年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张丙生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