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变或脂肪变性 中性脂肪(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 与感染、酗酒、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等有关。 病理变化: 轻度脂肪变: 肉眼观,受累器官可无明显变化;随病情加重,器官体积增大,淡黄色,边缘圆钝,切面呈油腻感。 电镜下,细胞质内脂肪成分聚积成有膜包绕的脂质小体,进而融合成脂滴。 光镜下,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大的脂滴充满整个细胞并将细胞核挤向一侧。石蜡切片上,脂滴呈空泡状;冰冻切片,苏丹Ⅳ、油红O染色阳性。 肝细胞脂肪变: 肝细胞最易发生脂肪变,但轻度肝脂肪变不引起肝脏明显形态变化和功能障碍。 慢性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域缺氧严重,脂肪变首发于肝小叶中央区;磷中毒,肝小叶周边带肝细胞对磷中毒较敏感,肝小叶周边带肝细胞胸廓连结严重;严重中毒和传染病,常累及全部肝细胞。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称脂肪肝。重度脂肪变可发展为肝坏死和肝硬化。 ![]() 肝细胞脂肪变:肝细胞胞质中可见大小不等的空泡(脂滴)。部分细胞呈印戒状 心肌细胞脂肪变: 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 脂肪变心肌呈黄色 ,正常心肌呈暗红色,二者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虎斑心。 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之间,称心肌脂肪浸润,重度心肌脂肪浸润可致心脏破裂,引发猝死。 肾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 光镜下,脂滴主要位于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部,为过度重吸收的原液中的脂蛋白,严重者可累及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 |
|
来自: 元亨技术 > 《医学教育: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