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 航:中国古代纱罗织物品种体系及演变规律

 掌染草2012 2023-03-22 发布于安徽

· 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期刊
· 浙江树人出版奖获奖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纺织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2)
· CSCD收录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 SCOPUS收录期刊

摘要

 纱罗是中国古代应用广泛的代表性丝绸品种之一,考古发现的纱罗织物品种丰富、结构多变,其特殊的绞经结构作为古代纺织技艺高水平的代表是现代传承的重点,也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本文以出土及传世纱罗实物为研究对象,从工艺和组织结构的角度对古代纱罗织物的品种进行系统研究,旨在建立中国古代纱罗织物品种体系,以探究其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需求。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纱罗织物大致以单层组织类品种为主,重组织类仅在明代盛行一时。其品种演变大致呈现出由简至繁,又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其演变本质是不断优化工艺和结构,以满足现行社会的需求。

来  源《丝绸》2022年 第59卷12期

作  者: 杭 航 , 王亚蓉 

( 1.北京服装学院 美术学院,北京 ; 2.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北京 )

关键词:  纱罗; 绞经; 品种; 工艺; 组织结构; 演变规律

作者简介: 杭航(198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服饰抢救传承。


研究背景

现行组织学对纱罗的定义为:“织物中仅纬线相互平行排列,而经线分为两组(绞经和地经)相互扭绞地与纬线交织。”[1]对于机织物来说,所用的基础组织不出五个大类及其变化组织,即平纹、斜纹、缎纹、绞经、起绒五种组织。纱罗即全部或部分采用绞经组织的织物,经线的相绞是纱罗与普通丝绸织物之间的最大区别。

中国出土及传世的古代纱罗文物发现地域广、年代跨度大,最早于5 5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发现了桑蚕丝绞经织物,在商周秦汉时期纱罗织物开始发展且逐渐成熟,至唐宋时期愈加兴盛且丰富,发展至明清品种逐渐定型。目前关于中国古代纱罗织物品种结构的研究,学界已有不少讨论,夏正兴[2]将古代罗织物分为有固定绞组罗和无固定绞组罗两类,并着重对无固定绞组罗进行了分析;赵丰[3]对古代纱罗组织的主要类型进行了介绍,认为现行织物学中的纱罗组织定义有很大的局限性;罗群[4]、蔡欣[5]、陈娟娟[6]、郝鸿江[7]等学者分别对宋、明时期的纱罗品种、杭罗的组织演变进行了研究。大量的研究主要针对某年代、某地区进行分析,或者是整体的概括性梳理,并未对古代纱罗的品种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古代遗存的纱罗织物进行分类,从工艺角度将纱罗织物分为单层组织类和重组织类,从绞经结构角度分为固定绞组罗和链式罗两类,建立中国古代纱罗品种体系,并就其结构特征、组织配比及流行年代进行详细说明,以探求现代纱罗的品种传承与创新之路。

单层组织类纱罗

Image

1.1 链式罗

链式罗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广为流行,其特点是绞经与地经之间虽有严格比例,却无法分出固定的绞组。因其经丝间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链状结构被称为链式罗。链式罗根据是否提花分为素罗、花罗,根据绞组内的经线数分为二经绞罗和四经绞罗。

1.1.1 二经绞罗

历史中出土的链式罗大多为四经绞结构,二经绞一般与四经绞搭配出现形成花纹,而单纯的二经绞链式罗(图1)出土实物相当少[8]。

Image

图1 二经链式罗结构

Fig.1 Structure of two-warp-twisted leno

1.1.2 四经绞罗

四经绞罗由四根经线为一个系统,是罗织物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其变化丰富,结构多样。目前考古发现的四经绞罗主要有5种结构:

1) 四经绞素罗(绞法Ⅰ)。最常见的四经绞素罗地经和绞经相间排列,地经与绞经之比为1︰1,绞组之间交错打乱,形成链式状(图2)。这种四经绞罗源于商周,盛于汉唐,直至明清才逐渐减少。

Image

图2 四经绞素罗结构(绞法Ⅰ)

Fig.2 Structure of four-warp-twisted leno (type Ⅰ)

2) 四经绞素罗(绞法Ⅱ)。明代江西南昌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霞帔(图3)为四经绞素罗,该四经绞罗的绞法有别于常见的四经绞罗,1根绞经与1根地经相间排列,2根绞经和2根地经排列在一组中相互扭绞(图4)。这种四经绞罗的结构比较罕见,虽然看似与常见的四经绞罗只存在一根经组织点的区别,但是经过复制实践,发现常见的四经绞罗装造并不适用于这款四经链式绞法[9],所以从织造技艺的角度属于全新的一种链式罗结构。

Image

图3 压金云霞翟纹霞帔

Fig.3 Xiapei with patterns of golden rosy clouds and a pheasant

Image

图4 四经绞素罗结构(绞法Ⅱ)

Fig.4 Structure of four-warp-twisted leno (type Ⅱ)

3) 四经绞横罗。四经绞横罗是在四经绞素罗(绞法Ⅰ)的基础上与平纹相结合,形成一种六边形孔眼(图5)。即每一次绞转后增加两梭平纹,也就是三梭平织和一梭绞转相间隔排列,罗孔具有横向效果。这种变异的四经绞罗,纬密增加,孔眼变小,很适宜用作刺绣的地。战国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图6)的地织物正是这种结构。

Image

图5 四经绞横罗结构

Fig.5 Structure of four-warp-twisted horizontal leno

Image

图6 龙凤虎纹绣罗

Fig.6 Embroidered leno with dragon, phoenix and tiger patterns

4) 四经绞花罗(绞法Ⅰ)。四经绞罗可以与二经绞罗结合形成四经绞花罗(图7),通过二经绞和四经绞孔眼大小不同,互为花地形成相对分明的组织来显花。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菱纹罗(图8)、唐代阿斯塔那出土的小几何纹提花罗(图9)等均为这种结构。

Image

图7 四经绞花罗结构(绞法Ⅰ)

Fig.7 Structure of four-warp-twisted figured leno (type Ⅰ)

Image

图8 菱纹罗

Fig.8 Lozenge pattern leno

Image

图9 小几何纹提花罗

Fig.9 Small geometric figured leno

5) 四经绞花罗(绞法Ⅱ)。出土的四经绞花罗中有一种比较少见的结构,如甘肃武威磨咀子[10]出土的棕褐色菱纹花罗(图10)。看似与常见的四经绞提花罗相同,其结构实则略有差异。地纹绞织点为二上二下,而常见的四经绞罗为一上三下。

Image

图10 四经绞花罗结构(绞法Ⅱ)

Fig.10 Structure of four-warp-twisted figured leno (type Ⅱ)

另外,在一些考古报告中会出现十经绞罗、十二经绞罗、多经绞罗的描述。但据分析,基本都是通过四经绞罗和二经绞罗的组合变化而成,应属四经绞罗这一大类。

1.2 固定绞组罗

与链式罗不同的是,固定绞组罗中的绞经与地经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绞经总是围绕着相同的地经进行扭转,绞经和地经能固定形成一个绞组,所以称为固定绞组罗。固定绞组罗能够在带筘的织机上织造,织造时一组纱线固定不动,另一组纱线围绕着它左右变换位置而形成绞孔。根据每组经纱中的经线数不同,固定绞组罗可分为二经绞罗和三经绞罗两大类。

1.2.1 二经绞纱罗

虽然在仰韶时期发现过二经绞一纬的绞经织物,但在之后却消失了很久,至汉代在西北的毛织物中才发现二经绞织物的踪迹。新疆洛浦山普拉出土了多款毛罗,其特点是每织入5根单股拈地纬,织入1根股毛纱拈纬,再纠经起绞恢复原状,形成上下两排透孔,与后世的二经绞横罗有异曲同工之妙(图11)。因本文研究对象纱罗在历史上多为丝绸织物,故毛罗结构不纳入古代纱罗织物品种体系中。目前考古发现的二经绞织物的流行始于唐代,由于二经绞纱罗的品种较多,分类方法及织物名称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仅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对二经绞纱罗进行分类。根据绞转时共口纬线数的不同,二经绞纱罗可分为二经绞一纬纱罗、二经绞奇数纬罗、二经绞偶数纬罗。

Image

图11 毛罗

Fig.11 Wool leno

1) 二经绞一纬纱罗。二经绞一纬织物的绞经地经排列比1︰1,绞经在地经左右每绞转一次仅织入1根纬纱(图12),现行组织学称之为纱组织,唐代称单丝罗,宋明时期纱与罗的概念开始相互借用,被称为纱,全部采用这种组织的称为素纱或素罗。二经绞一纬组织与平纹、斜纹等搭配显花纹,唐代敦煌藏经洞莫高窟出土了很多二经绞织物,如紫色几何纹纱(图13)、紫色联珠方格卍字纹纱等。此后这个品种就一直延续下来,到宋元时期出土的大量罗织物中有很多这样品种,发展至明清时期有亮地纱、实地纱、春纱、芝麻纱等。芝麻纱的地组织是绞经与平纹搭配形成一颗颗宛如芝麻的孔眼(图14),根据每组里绞经数分为大芝麻和小芝麻。亮地纱是以绞纱组织做地、平纹显花。实地纱则相反,用平纹做地,绞纱组织显花。实地纱发展至清代出现了新的变化,一类是以平纹为地,花纹轮廓为绞纱,而花纹内部又作平纹,这类纱有学者称之为春纱[11];一类是平纹作地和花,绞纱为轮廓,再用纬浮长勾边。

Image

图12 二经绞一纬结构

Fig.12 Two-warp-twisted and one-weft structure

Image

图13 紫色几何纹纱

Fig.13 Purple geometric gauze

Image

图14 芝麻罗

Fig.14 Sesame leno

此外,二经绞一纬组织有两种特殊的织物品种。一种是直罗(图15),即孔眼沿着经线方向伸展的罗织物,其中一部分经线永远织为平纹,若干根经线永远织为绞转;另一种是比较特别的横罗,常见的横罗为织入奇数纬平纹后扭转一次,而这种横罗为织入一梭后绞转一次再织入若干纬平纹(图16)。

Image

图15 直罗

Fig.15 Vertical leno

Image

图16 特殊横罗

Fig.16 Special horizontal leno

2) 二经绞奇数纬罗。二经绞奇数纬罗中的代表品种为横罗(图17)。二经绞横罗在明清时期非常盛行,织入3梭、5梭、7梭等奇数纬罗,形成横向的孔眼,称为横罗,因主要产地在杭州,又有杭罗之称。这种横罗提花在宋代之前比较少见,宋代南京高淳花山墓出土了一种二经绞三梭罗,以三梭罗为地,斜纹为花。明清时期横罗提花织物开始流行,一般在二经绞横罗基础上,采用纬浮长或与其他组织相结合而形成花纹,也称为春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葵色冰梅纹春罗(图18),其地组织为七丝横罗,纹组织是三枚经浮长。

Image

图17 横罗(五梭罗)

Fig.17 Horizontal leno (five-shuttle leno)

Image

图18 冰梅纹春罗

Fig.18 Ice and plum pattern spring leno

3) 二经绞偶数纬罗。二经绞织物中有个非常特殊的品种为偶数纬罗,即每织入偶数根纬线,绞经与地经相互绞转一次(图19)。这种织物结构仅在元代出现过,甘肃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了小花罗,为二梭或十梭等变化的偶数纬罗。山东邹城李裕庵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鱼莲绉罗,双纬起绞时经丝的滑移,使该处发生绞经、地经、纬线起绞的三线重叠,以致其外观效果显得不平,与绉相似[12]。

Image

图19 偶数纬罗

Fig.19 Even weft leno

1.2.2 三经绞罗

1) 三经绞花罗。根据出土实物分析,三经绞罗的使用主要是宋元时期,福州南宋黄昇墓、江西德安周氏墓、武进宋墓等出土的纱罗织物中都有大量三经绞罗的身影。三经绞花罗以三经绞罗为地,搭配其他组织做花,分为平纹花罗、斜纹花罗、隐纹花罗(图20)。

Image

图20 三经绞花罗结构

Fig.20 Structure of three-warp-twisted figured leno

2) 三经绞提花横罗。三经绞提花横罗并不太常见,其绞经结构在三经绞罗的基础上,每扭绞一次增加两梭平纹,属于变化的三经绞罗结构。在宋代南京高淳花山墓、元代华容墓都发现了这样的绞经织物,皆以三经绞三梭横罗为地。区别在于高淳花山墓出土的灵芝卷草火焰纹罗衫织物、折枝花卉纹罗袜袜筒织物的花部组织为2/1斜纹[13],而元代华容墓出土的牡丹花叶纹罗抹胸织物以1/1平纹起花。

重组织类纱罗

Image

前文是根据绞经结构不同进行的分类,多为单层组织类纱罗,主要通过组织变化显花。另外有一些通过纹纬显花的重组织类纱罗品种,则分两种不同的投梭方法,如纹纬为通梭的织金罗、暗花罗和两色罗,纹纬采用挖梭工艺的妆花罗和织金妆花罗。

2.1 织金罗、暗花罗与两色罗

织金罗从元代开始盛行,河北隆化鸽子洞窑藏出土了一些元代的织金罗,如湖蓝色云纹织金罗(图21)。明代全面加以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品种日趋丰富多样。定陵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织金罗,如D26织金八宝纹罗裙(图22),罗裙面料经线与地纬颜色相同,以四经绞罗为地,金线做纬浮显花。另有纹纬与地纬同色的暗花罗,纹纬与地纬异色的两色罗,其组织结构显花原理与织金罗相同。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代大藏经的丝绸裱封就多用到此类罗织物,如柳绿地暗花罗(图23)、绿地凤穿四季花卉两色罗(图24)。这种类型的织物组织结构相同,经线分甲、乙、丙、丁四根经线为一组,地纬与经线同色形成四经绞罗地,每隔一梭地纬,起一梭纹纬,纹纬每隔7根经线相交一次形成表面平纹的纬浮花(图25)。

Image

图21 湖蓝色云纹织金罗

Fig.21 Blue cloud pattern golden leno

Image

图22 D26织金八宝纹罗裙

Fig.22 D26 eight treasure golden leno skirt

Image

图23 柳绿地暗花罗

Fig.23 Green dark pattern leno

Image

图24 绿地凤穿四季花卉两色罗

Fig.24 Two-color leno with green ground and phoenix and flower patterns

Image

图25 暗花罗、两色罗、织金罗组织结构

Fig.25 Structure of the dark pattern leno, the two-color leno and the golden leno

2.2 妆花罗和织金妆花罗

妆花是云锦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其工艺特点是通过挖花盘织,把各种彩色花纬,按纹样织入。目前较早的采用妆花工艺的纱罗织物实物出现于宋元时期,如华容元墓出土的一件罗袍衣襟为妆花罗(图26),用较粗的金黄色丝线在褐色的二经绞罗地上挖梭显花(图27)[14],这可以看作是妆花工艺的雏形时期产物。然而其结构工艺作为织物整体纹样的妆彩形式和织造方法形成一种代表性丝织品种,是明代丝织工艺的重大成就。明代妆花罗一般以二经绞罗(二经绞地妆花罗有时也被称为妆花纱)或四经绞罗为基本组织形成暗纹地(图28),采用挖梭彩纬使织物纹样色彩艳丽、丰富多变[15]。而织金妆花罗是在妆花罗的基础上加入金线(图29)。以北京艺术博物馆藏的大红地云凤纹织金妆花罗(图30)为例,经线与地纬同色作四经绞罗地,纹纬分暗花和妆花两部分,经线同色纹纬与经线交织形成平纹浮纬花,彩色纬线与金线采用挖花织造,每隔一梭地纬织入一梭彩纬,纹饰边则织入金线[16]。

Image

图26 妆花罗衣襟

Fig.26 Zhuanghua leno lapel

Image

图27 二经绞地妆花罗结构

Fig.27 Structure of two-warp-twisted Zhuanghua leno

Image

图28 四经绞地妆花罗结构

Fig.28 Structure of four-warp-twisted Zhuanghua leno

Image

图29 织金妆花罗结构

Fig.29 Structure of the golden Zhuanghua leno

Image

图30 大红地云凤纹织金妆花罗

Fig.30 Golden Zhuanghua leno with red ground and cloud and phoenix patterns

纱罗织物品种体系

Image

本文以工艺及绞经结构作为分类依据,建立纱罗织物品种分类体系(图31)。

Image

图31 纱罗织物品种分类体系

Fig.31 Variety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leno fabrics

首先以工艺为标准按照是否存在纹纬分为单层组织类和重组织类。通过组织变化的单层类纱罗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品类,以绞经结构为标准分为链式罗和固定绞组罗两大类,按绞组经线数可分为二经绞罗、三经绞罗、四经绞罗。根据是否提花分为素罗和花罗,再继续细分为二经绞链式罗、四经绞素罗、四经绞花罗、四经绞横罗、二经绞一纬纱罗、二经绞偶数纬罗、二经绞奇数纬罗、三经绞花罗、三经绞横罗九小类纱罗织物。重组织类纱罗分为通梭和非通梭两大类,通梭类纱罗以纹纬色彩为标准分为暗花罗、两色罗和织金罗,非通梭类纱罗包含妆花罗和织金妆花罗。纱罗织物品种结构体系及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古代纱罗品种结构体系及特征

Tab.1 Varieties and structure system and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eno fabrics

Image

纱罗织物品种演变规律

Image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纱罗织物从出现之始就一直伴随历史更迭在发展,顺应社会需求在演变,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丝绸史。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出土及传世纱罗织物进行全面梳理,依据链式罗和固定绞组罗两条主线,本文分别对其历史发展轨迹进行总结对比(图32)。

Image

图32 中国古代纱罗织物历史演变示意

Fig.32 Historical evolution ch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leno fabrics

4.1 工艺演变

明代以前,纱罗主要以单层组织类为主,通过不同组织搭配来显花。明代时期,单层组织类显暗纹的提花方式主要体现在固定绞组罗,而四经绞链式罗由之前的组织变化显花转变为纹纬显花。四经绞罗相比固定绞组罗工艺复杂、产量低,对纹样有一定的限制,而明代崇尚华丽明艳的装饰性风格,很明显单层组织类的四经绞罗已无法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织金罗、两色罗、妆花罗应运而生且盛行一时。发展至清代,重组织类纱罗品种逐渐减少,织金、妆花工艺大多在缎纹地上呈现。纱罗又回归至单层组织类为主,结构复杂的四经链式罗已基本消失,并以二经绞织物为主延续了下来。

4.2 结构演变

固定绞组结构虽早于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但直到唐代以后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分二经绞纱罗和三经绞纱罗两大品类。唐代的固定绞组罗以二经绞一纬织物为代表,而三经绞罗始于且兴盛于宋代,宋元时期应用相当广泛。此外二经绞偶数纬罗目前仅有元代考古实物出土,是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品种。到了明清时三经绞罗已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二经绞横罗的兴起,根据纬线共口数分为三梭罗、五梭罗、七梭罗等。此后,以杭罗为代表性的横罗及二经绞一纬的亮地纱、实地纱、芝麻纱等成为纱罗织物的主要品种。

商周秦汉时期链式罗盛行,而固定绞组罗却了无踪迹。商周时期的四经绞罗基本为素罗,秦汉时期出现二经绞与四经绞搭配显花的链式花罗。四经绞素罗与四经绞花罗从商周秦汉一直流行至唐宋时期,明代单层组织类的四经绞罗逐渐减少,四经绞素罗大多作为织物地组织结合妆花、织金等工艺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链式罗一直流行至明代,而后日渐式微,至清代已极为罕见,逐渐被固定绞组罗所取代。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纱罗织物大致以单层组织类品种为主,重组织类纱罗仅在明代盛行一时。而其结构演变大致呈现出由简至繁,又由繁至简的发展规律,其演变本质是不断优化工艺和结构,改良纱罗织物的性能和外观,改进纱罗织物的生产效率,以满足现行社会的需求。

结 论

Image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纱罗的品类与结构,构建了古代纱罗的品种体系,并分析研究了其主要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中国古代纱罗织物根据是否存在纹纬分为单层组织类和重组织类两大品类,根据组织结构特征分为链式罗和固定绞组罗两大品种,又根据绞经数不同分为二经绞罗、三经绞罗、四经绞罗三大类,这些品种和结构都有其划分时代的突出特点。基于其特点构建起的中国古代纱罗品种体系既有助于中国古代纱罗的真伪辨别和考古断代,又可作为现代纱罗传承创新的基础。此外,中国古代纱罗组织结构的演变本质是通过不断突破自身组织结构的限制,以满足各个时期的社会需求,也正是古人这种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的工匠精神使得中国古代纱罗能在历史中延续千年而不断。对现代纱罗而言,传承是基础,结合新技术对传统纱罗进行优化和创新,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纱罗品种,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是现代纱罗产品开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略)

PDF下载

Image

Image

@ 版权所有,转载需征得杂志社同意,并注明出处。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