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拉机 老天津人都知道“天拖”,全称“天津拖拉机厂”,生产的“铁牛”牌拖拉机跑遍大江南北的田野乡间。这个厂当初有八千职工,是天津市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工厂之一,与天津重型机器厂、天津机械厂、天津动力机厂并称“四大天”。后来在天拖宿舍的基础上,发展成居住区,如今成了一个地名。 天津拖拉机厂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筑的大型拖拉机厂之一,隶属一机部,与洛阳拖拉机厂南北呼应,在50年代,是自力更生建设中国的农机骨干企业样板。 建厂初期,天拖“七上八下”,一会儿要大干,一会儿要小干,一会儿又要大干。从1956年到1961年,五年时间,总共生产了不到2000台拖拉机。1958年“大跃进”生产的拖拉机质量不过关,最后只出厂了18台。1964年因厂址搬迁停产。1966年产量达到811台。 ![]() ![]() 拖拉机 实际上,天拖的“铁牛55型”拖拉机非常实用,1.4吨级轮式,发动机额定功率55马力,可带悬挂式、半悬挂式、牵引式农机具,每天可耕地80亩,可牵引5吨拖车,可以进行施肥、喷雾、洒粉、堆草等作业,还可作为动力进行排灌、发电、磨粉等作业。可以说,一辆拖拉机,几乎能满足农业机械化的所有需求。 但天拖建厂后生产一直上不去,周总理也知道天拖是个落后单位了。1970年周总理接见一机部所属四十个厂的代表时说:天拖天拖天天拖,大姑娘拖成老太婆,但不能怪他们,上边也有责任。在场的天拖代表说:这些年厂址变更三次,产品变更了三次,还有两次上马两次下马,十年八变,不容易。周总理鼓励他们:你们要把天天拖改成天天超。 天拖的职工感到周总理的批评既亲切又严肃,再不把生产搞上去,说不过去了。全厂的干部们把铺盖卷搬到车间,和工人一起想办法。1970年下半年产量大幅度提升,达到3150台,1971年产量达到5310台,天天拖真的变成了天天超。 ![]() ![]() 毛主席视察天拖 改革始于农村,天拖的铁牛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1979年年初,天拖厂定下目标:“产品进入一等品,实现利润160万,建设职工宿舍一万米,提前一个月完成任务。”这一时期是天拖厂最辉煌的时期,到1980年,天拖生产的拖拉机成为全国之冠,这一时期,天拖厂每年都会收到上千封求购55型铁牛的信件。 新疆霍城县猛进公社三大队的社员,在给天拖的信上写道:“我们公社地处边疆,这里土地肥沃平广,是生产粮食的好地方,我们大队一年生产300多万斤粮食,由于收割运输太慢造成很大浪费,请求解决购买拖拉机的困难。”内蒙古兴安盟扎来特旗音德中学的来信说:“我们这草原地带,烧柴要到200多里外运输,往返要六天,上级拨款叫我们解决运输上的困难,我们打算购买你们的55型铁牛。” 1985年全国农机订货会上,天津拖拉机厂的铁牛55拖拉机被订购一空。用户要求订货的机数达1.6万台,有的地区一次就要500台。到天拖购买拖拉机的人络绎不绝,厂招待所一铺难求。 ![]() ![]() 拖拉机 锦州地区两个农民对工作人员抱怨说,他们为买铁牛55A型拖拉机,跑了一个多月还没买到,光他们那里就有五十多家急等购买天津铁牛,因为买汽车不如买拖拉机上算,“铁牛”经济实惠,皮实耐用,既能耕地又能跑运输。在盘山险道上,货车艰难爬行,同样满载的铁牛拖拉机轻易就能超过汽车。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铁牛牌”拖拉机在奔驰。在亚非拉一些友好国家里,也可以看到天津“铁牛牌”拖拉机。 但是到了90年代,天拖又陷入困境。因为天拖沾了一个“农”字,农机产品的价格仅相当于机电产品的三分之一,市场大起大落,原材料和配套件不断涨价,成本升高,过去依赖国家指令性计划统购包销,铁牛55这种型号一干30年,工人干部都是铁饭碗,大多数人想的是:“天拖垮不了,黄不了,不管饭没门儿!”这种情况下,天拖的日子雪上加霜,虽然后来经过一系列改革,比如合资,开发海外市场,但都没能重现曾经的辉煌。 ![]() ![]() 拖拉机手册 不得不说,后来天拖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天拖保全丁文元”。这个虚构的人物来自于马志明的相声《纠纷》。这段相声红遍全国,天拖的厂领导认为“天拖保全丁文元”损害了天拖的企业形象,影响了天拖的品牌声誉,聘请律师将马志明告上法庭。马志明应诉称“天拖”并不是指天津拖拉厂,因为还有天津拖车厂,天津拖鞋厂。但偏巧有一次在大连演出,捧哏的凿补了一句“天津拖拉机厂”,被天拖厂抓住了把柄。 当时这个案子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回头再看,的确让人哭笑不得。如今天拖在天津人心中渐渐被淡忘,天拖保全丁文元却成为相声史上的经典人物。(文:何玉新) ![]() ![]() 拖拉机 |
|
来自: 积沙成塔0u3svg > 《天津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