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兖州农机厂的变迁

 日月存心 2022-09-02 发布于山东

观兖州 知天下

兖州农机厂的变迁
田德骥

解放初期,国家尚未安顿,在经历了艰苦的抗美援朝斗争的胜利以后,国家百废待兴,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恢复国家经济成为了重中之重。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进程中,发现城市中街头巷尾的小作坊和个体企业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时间至 1954 年 9 月 2 日,国家政务院通过了《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条例规定: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应当根据国家的需要、企业改造的可能和资本家的自愿。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份居领导地位,私人股份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积极地宣传、鼓励工商户进行公私合营。私人资产登记注册,按年付息。延续至 1966 年,政策定为本息一次付清,(文革终断返款)私有资产全部归公,其在职人员也成为了国家干部或职工。
1956 年春天,兖州(当时称滋阳县)西半城《童顺成现纪车行》、《新义铁工厂》、《荣丰锅厂》三家机械行业进行了公私合营,分成四个车间,即车工、钳工、锻工和铸工车间,国家拿大头资本注入,并派入国家干部进行企业管理。公方党代表曲广业,任支部书记,兼厂长,私方代表是副厂长高文凯,干部职工共计 40 多人。
与此同时,东半城的公私合营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当时由宏光铁业社、白铁社、木工社、编织社、车辆门修理市部多个个体户组成,名称为:宏光铁业社,全厂 90 多人。
就在全国工业生产大干快上的同时,由于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消耗了大部分的钢铁,钢铁的极其短缺凸显出来。同时,由于左倾思想的冒进,认为可以早期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号召全国人民吃食堂,家庭再也不用做饭。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把家庭所有的铁俱都贡献出来支援国家“大炼钢铁”的建设,有部分家庭把家中的铁锅、鏊子、甚至火钩火铲都扔进炼钢炉,每个人都憧憬着已经到来的共产主义生活。工厂、学校、社区、村庄、都办起了食堂,时经两月,各种生活矛盾都体现出来,集体食堂陆续停办。这时,缺少炊具的家庭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每日三餐吃饭喝水无着。有的家庭可以父母兄弟分时用锅灶做饭,有的临时合吃,有的百般无奈,用瓦罐烧水,用药吊子煮饭。县领导当机立断,给曲书记下达了死命令,厂子停止一切工作,把全厂所有人员集中参于铸锅的会战,以保证全县人民吃饭喝水的问题,全厂大会动员,全厂工人鼓足了劲,并从宏光铁业社调了一批工人,日以继夜的工作。有一日芯模打到很晚,准备清晨开炉铸锅,夜间突然下起了雨,雷雨惊醒了青年职工尚如电,尚如电冒雨抢救车间的芯模,淋病累垮,受到了表彰,并发展为第一个职工党员,在随后转退军人党员和职工党员的增加,尚如电成为了铸工车间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几十年,一直到退休。工厂生产的铁锅鏊子不但满足了兖州人民的急需,就连临县曲阜、宁阳、汶上的农民也来兖州买锅,因此,兖州倒锅厂名声在外。
同年,倒锅厂和宏光铁业社两单位合并,产品有铸造制品。其中有家庭民用铁锅、鏊子和本厂的铸造零部件,其它产品以农业机械为主,生产人工推水车、手摇水车、简易收割机,水车配件,人力车铛碗,农机具的修理,并在东关大街成立了一个车辆修理门市部。党支部书记是老八路李克俊兼厂长,副厂长是邢月全。两企业合并后开始大招工,招有转退军人、青年学生,全厂近 200 人,时至 1960 年,兖州曲阜两县合并为一县,县名改为曲阜县,因此厂名改为:曲阜通用机械厂。就在全国工业大干快上的关键时刻,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造成中国在建的大型工程下马。与此同时,国家积极转型,对于国家的经济进行调整,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农业的快速复苏和发展。
由于地方官员错误的理解合理密植的方针政策,大放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撅词,把大麻袋的麦子撒进土地,造成了 1959 年的粮荒。并且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大多进入城市,还造成部分地域的地荒。为了配合国家经济调整的政策,根据上级要求,本厂决定下放大部分工人到农村支援农业建设,根据上级定员指标,只允许定员 40人。有地的农民回乡务农,没地的城市人员分流到其他单位,有的去了商业、饮食、供销社等单位,退伍军人石祥太老师被分到印刷厂,因工作不熟练被退回本厂,至此本厂人数 41 人。1962 年 1 月,兖州曲阜两县分制,本厂改名为:兖州农具厂。
1963 年,国家经济好转,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当年九月,中共中央决定,国家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任务。决定再用三年的时间,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为了迅速恢复我国的工业生产,城市各行各业开始招工,作为以生产农机具为主导的农具厂,国家政策倾斜,对于农机具的开发,给与相应的补贴,为了充实人员,开始招收新工人,有城市青年,技校毕业的学生,还有下放到农村的技术工人,两年间,农具厂陆续充实恢复到 200 多人,农具厂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成为了兖州工业的支柱企业。(山拖还未上马)
鲁西南地处平原,有着广袤的土地,每年的旱灾严重的影响着农业生产,山东省水利厅决定,在农村田间地头多设机井,补充水源。经筛选评定,水利厅把生产打井机的计划下达到兖州农具厂。
打井机的生产,获得了国家政策的补贴,给农具厂带来了良好的效益,为了扩大生产,盖起了 800 多平方的车间,购进了一批生产设备,车、铣、刨、磨一应俱全,锻工车间进了夹板锤、空气锤。为了进一步充实本厂的技术力量,陆续分来的大学生中专生近 20 名,有山工的、上工的、哈工大的,山东农业技术学校的。1970 年,兖州一中分来了 20 名学生,人员达到了 260 多人。为了安排工人的住宿,盖起了三层的的职工单身宿舍和查官园的 7 排职工家属宿舍。同时厂名改为:兖州农业机械修理制造厂,简称为:农机修。
1956 年,做为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匈牙利来支援中国的农业建设,成立了“中匈拖拉机站”。派来了技术专家并带来了部分农机具,有拖拉机、脱粒机、收割机、抽水机等计 16 种,并配有加工机床,车床、钻床、电焊机等。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做为苏联的小弟的匈牙利也与 1960 年撤走专家,拖拉机站一直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1970 年底,兖州工业局决定对农机行业整合,并于 1971 年 1 月与兖州农机修合并为一厂,拖拉机站为西厂,农机修为东厂,设备根据生产需要,人员也随时互调使用。
时经两年,地区工业局下县区检查,发现了两厂合并,感觉欠妥,匈牙利虽然撤走,毕竟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即刻向省工业厅江报,省厅批示;合厂不适宜,两厂于 1973年 3 月分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央提出了县市大力发展地方“五小企业”的要求,同时又配合了山拖上马。山拖的 25 中型拖拉机、12 小型拖拉机形成了大批的生产,柴油机连杆是拖拉机和抽水机的主要配件,地区工业局把生产柴油机连杆的任务下达到农机修,为了加大生产连杆的规模,新盖的车间建了一条连杆生产线,分别生产三种类型,即105、195、140。1975 年初,农机厂更名为:农业机械厂。由于荣复转退的和本厂发展的党员增多,厂设立了党总支,下设车间成立了党支部,7 个车间分别为:车工车间党支部、连杆车间党支部、锻工车间党支部、铸工车间党支部、钳工车间党支部、机修车间党支部、维修车间党支部。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新旧更替,车间书记、主任多次变换,但车间支部书记一直积极的配合着车间主任的工作。那时是计划经济,钢材、油料都有计划供应,地县计委下达生产计划,产品送至省农机公司。一直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机公司的仓库造成产品积压,连杆停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趁改革开放的东风,工业、农业、商业突飞猛进,大批的农业机械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拖拉机、抽水机、收割机、脱粒机的运用使得种地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运用加速了农业机械厂的成长。此时,农业机械厂拆除了连杆生产线,建了一条 12 马力拖拉机提升器的生产线,提升器安装在拖拉机的座位上,简称后盖。后盖是用于拖拉机耕地时提犁子的作用,是拖拉机的必配件,拖拉机的广泛应用使后盖供不应求,除山拖外,订货单位有;济宁拖拉机厂、聊城拖拉机厂、菏泽拖拉机厂、河南开封拖拉机厂、河南大块拖拉机厂、清江拖拉机厂、西安拖拉机厂、新疆拖拉机厂、以及宁夏、兰州、天水、许昌、邯郸等全国近 20 家拖拉机厂供货。同时,钳工车间生产 G62 锯床,WZ35 摇臂钻。维修车间除保证本厂的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外,还承接外单位的设备大修。机修车间对着东环路开了两扇大门,承接一些农机具和拖拉机的修理,并开展了对外校检油泵的业务。麦收农忙时,机修车间的工人被分派到农村,从而保证农业机械的正常运转。总之,农业机械厂各车间相互合作,各尽其能,生产红红火火,工人的工资也随单位效益水涨船高,每月都能领到可观的奖金。1985 年年底,厂里召开一年的工作总结大会,表彰了先进车间和先进职工,颁发了奖状,并部署了 1986 年的工作要求,赵连生厂长提出了完成(三个二)的工作任务。即;后盖年产 20000 台,(至 1989 年,已经年产 50000 台,算上临时工共计 500 多人)产值 200 万,利税 20 万。在当时,一个县级小厂有这样的收益就很好了。我似乎记得当时看了《东阿阿胶》厂的一篇报道,说本厂产品收入200 万,和兖州农业机械厂的生产规模不差上下。转眼 25 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东阿阿胶发展到产值 34 个亿,利润 4300 万,而农业机械厂发展到 2004 年就破产了。此联想到我国传统的老字号民营企业才真正是国家的瑰宝。
拖拉机的大批生产不仅仅用于农村耕地,而更多的运用于运输,从而在城市中的运行造成拥挤和交通隐患,并造成城市污染,因此,修订的《交通法》严禁拖拉机进入城市,拖拉机大量减产使后盖的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
1992 年,首钢准备在兖州建立分厂的信息传来,厂党委书记张振荣同技术科长林存旭到北京的首钢联络处和有关领导接洽,首钢第七分公司(是主管职工生活的部门)的领导对于兖州农业机械厂的地理位置非常满意,随即由陈工程师带来了一行人员进行考察,并初定为七公司的驻兖单位。1992 年 12 月赵厂长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为加入首钢做准备工作,初定在 1993 年元月 1 日对外做宣传节目,准备更换厂牌和更换营业执照和法人的一系列手续。就在本厂一片雀跃的兴奋中,首钢建厂的决定撤销,农业机械厂回归到原点。
市场经济荡涤着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产品材料的供给制已成为了过去,农机产品也取消了补贴,企业要自食其力,找米下锅,农业机械厂举步维艰,厂领导四处奔走,寻找货源,终于承接到哈尔滨汽车制造厂的变速箱的五种部件,全是铝件产品。此产品从 1994 年产出,直到 1998 年的五年中,协同其他车间的老产品,使农机厂渡过了难关。至 1999 年,哈尔滨更换新产品,迫使农机厂变速箱车间停产,新老产品滞销,三角债致使资金链断裂,厂里不时地放假,工资也开始拖欠,靠工资养家糊口的青壮年职工开始流失,工厂再也无有组织生产的能力。工厂先后租赁过两家,第一次租给了滕州三钢机械公司,生产小型钻床,经委工作组进厂以后,随后又租给了铁路电力安装公司。维持 2003 年,上级主管部门见厂恢复生产无望,于同年工作组进驻清算,于 2004 年 1 月 7 日由法院宣布破产。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十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