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第一拖拉机厂”选址,主席亲批:皇帝都住下了,放不下一个厂

 哈哈狮的信箱 2023-10-03 发布于广东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粮食问题非常严峻。

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怀疑过我们,中国农业发展落后,如何养活4亿人口。

刚刚结束的连年战争,让粮食生产大幅萎缩,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田地无人耕种,荒芜遍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振兴农业,政府咬紧牙关从国外进口了2.8万台拖拉机。

这对于80多万个村庄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

基于此,1953年起,我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就将拖拉机厂的建设提上日程,也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的其中一项。

在主席语录里,曾有这样一段话: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呢?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由此可见,当时对拖拉机厂的建设是势在必行,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片

选址洛阳

要建拖拉机厂的消息一出,哈尔滨、石家庄、西安、上海、武汉、广州等老牌的工业城市纷纷响应,都希望新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厂能落户在自己的城市。

当时,苏联的专家也倾向于把拖拉机厂放在沿海和东北的大中城市,因为这些城市工业基础好,实施和建设起来方便,也利于后期的发展。

但毛主席却不这么认为,当时毛主席就有着全局观的战绝布局。

他老人家有两点指导意见:

1、要考虑中国的整体工业布局,意思是说那些老牌的工业城市不要考虑。

2、要考虑国家的战略安全。显然东北和沿海城市不合适。

这样一下子选址的范围就缩小了很多,最后大家将目光锁定到了郑州和洛阳这两座城市。

苏联和我国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在郑州建厂好,他们还是认为郑州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

而洛阳市区当时只有几万人,城市规模太小。拖拉机厂建好后,预计需要1.5万人参与生产,洛阳显然有些捉襟见肘。

最后大家请示了主席。主席笑了笑说,洛阳没有什么不好的。“洛阳九个朝代的皇帝都住下了,还放不下一个拖拉机厂吗?”

要从战略上讲,洛阳比郑州更合适。洛阳更靠近中国腹地,同时靠近太行山,战略上更安全。

图片

齐心建厂

选址定好后,接下来就是筹备建厂。当时全国上下一心,调动了所有能够调动的资源。

武汉负责钢筋供应,上海和广州负责专业工人的技能培训,苏联负责图纸设计,军民一心负责建设,士气高涨。

但就在这时,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洛阳作为我国的九朝古都,几乎所有地下都有古墓。要是厂址直接建设在古墓上,一方面会破坏古墓,另一方面地层中的空洞,也会造成地基不牢固。

当时有人提议用钻探的方式来探明墓葬,可这样一来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显然不行。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洛阳文物局的一个人提议用洛阳铲探墓效率更高。

就这样,当时在厂区范围里,同时有几百个人用洛阳铲进行钻探。前后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共打了100多万个探孔,探出古墓1568个,其他古井古坑1450个。

1954年8月,苏联专家也交付了图纸。当时的设计标准是年产1.5万台大型拖拉机厂,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在建设期间,长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武汉货运码头和火车站都被迫停运了。

为了保障钢筋的及时供应,杨立功厂长克服困难,有序协调,最后冒着危险让火车缓缓驶过被水淹没的铁轨,解决了拖拉机厂建设的燃眉之急。

1959年9月8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完成向国家交工验收。10月26日,总理特别批示,请谭震林同志主持剪彩典礼。

图片

11月1日,举办落成典礼,工厂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其中,关于拖拉机厂的命名,还是进行过斟酌的。当时原本计划沿用苏联的“DT-54”型号命名,主席特别要求,不能使用洋字。

后有人提议用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等标志性景点,大家一致认为太小众,不响亮。

就在此时,厂办主任安道平忽然想起了厂职工合唱团曾经演唱的歌曲《东方红》,感觉这个名字好。

大家一致认为可以。最终新中国的第一台拖拉机最终得名:东方红。

图片

顺利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1959年11月1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实现了量产。

其实在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就已经诞生。它比当年的预期早了一年,无不彰显着当时时代下中华儿女伟大的奋斗拼搏精神。

据统计,从1958年至1964年,第一拖拉机厂年产量在6000-8000台左右。

到了70年代,第一拖拉机厂每年能产1.5万台东方红履带型拖拉机,中国70%以上的农业耕种任务就是由东方红拖拉机完成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东方红”拖拉机可谓是家喻户晓,成了国人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甚至它还被印在了1962年版第三套人民币上。

那位正在驾驶拖拉机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当时开的正是东方红拖拉机。

图片

如今,中国一拖公司已成为以农业装备、工程机械、动力机械、汽车和零部件制造为主要业务的大型综合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

累计为社会提供了300多万台拖拉机,市场占有率和社会保有量居全国首位,综合实力一直处于中国企业500强之列。

洛阳拖拉机厂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我国农业耕种发展的问题,更为洛阳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拖拉机厂建设之前,洛阳市区的人口不过10万人。到了1964年全国人口普查,洛阳市城市人口达到322500人,是刚建国时的四倍之多,第一拖拉机厂正式职工已达到22108人。

同时围绕第一拖拉机厂,相继开工建设了耐火厂、柴油机厂、玻璃厂、棉纺织厂等,在拉动洛阳城市发展的同时,更让洛阳一举成为中国重要的中部工业城市。

读者们,关于“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