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刀裂其织的“裂”引发的教学思考

 自陈怡派 2023-03-23 发布于浙江

最近在讲文言文,说到《孟母诫子》,里面有一句话是“引刀裂其织”,课后习题需要孩子解释“裂”的意思。

小朋友们给出了不少答案,比如砍断、割断、划断、切断、斩断、削断……还有同学说,既然是拿起刀来,那这刀会不会是剪刀啊,如果是剪刀,那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剪断”?

说剪刀的同学,理由很充分:孟母当时正在织布,织布的时候肯定是用剪刀裁剪,谁会带一把菜刀放旁边呀?所以这个刀是“剪刀”,这个裂是“剪断”。

嗯~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我笑了笑。


首先,我表扬了同学们,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他们没有等着陈老师报答案,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写上去,而是开动脑筋,各抒己见。
那么,表扬之后呢?
当然要解决问题啦!
“裂”这个字的意思,参考答案给的是——
裂:割断。
引刀裂其织: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


1.学生把这里的“刀”理解成“剪刀”,“裂”理解成“剪断”,对吗?
不对。
(1)在古文中,“刀”有三种解释,①切割工具,古代也是兵器。②古代的一种钱币,因形状如刀而得名。③小船。
(2)孟子所处时代是战国时期,“剪刀”(翦刀)之名,乃是汉代以后才有的。结合现有资料,目前我们所见最早的见到出土于西汉时期,更早的阶段,似乎还没有剪刀的出现。所以孟母用的“刀”是剪刀可能性不大,那“裂”理解成“剪断”就不正确了。

2.孟母用的“刀”到底是什么刀?
大概率是铜削刀。
削刀在春秋战国时期极为常见。资料记载:“女性往往都有一把削刀,主要是用于修剪头发和裁割布匹,男性的削刀则更多是文官用于刮削简牍上的错字。”


3.明确是“刀”后,搭配哪个动词才是最恰当的呢?
砍?割?划?切?斩?削?
(1)砍:用刀斧等猛剁、用力劈。如:砍柴。
太残暴了,不妥不妥,也不符合孟母的“人设”。她虽然严厉,但也知书达理。“砍”不像弱女子所为。“斩”也是如此。
(2)划:用尖利的刀在物体表面刻。
铜削刀不算尖利,前面说过了,削刀在春秋战国时期极为常见。
用削刀刮削简牍上的墨迹和错字十分方便,但是用削刀裁布是一定的困难。因为削刀只有一面刃,且刃面为微微的弧形,看起来更容易切割卷起来的布匹,而对于展开的布匹切割起来就显得比较困难了。
当时孟母正在织布,“布”当时应该处于展开的状态,她“裂”起来其实并不容易。你在那里“划拉”半天,布可能纹丝不动。再结合后文,她想以此行为告诫孟子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划”分量,力度,准确度都不够。

结合当时的情境,孟母拿起刀,手起刀落,动作应该是十分干净利落的,她“裂其织”的动作越快,带给孟子的触动就越大。
我的理解是:她手握刀柄,刀尖垂直向下,刀尖穿过布后,向着右边用力地一划,布立马破了一个大口子,这个“用力一划”称之为“割”更恰当。


有人说,一个“裂”字何必这般较真,但是语文就需要“咬文嚼字”,也许文言文翻译只需要一个大概意思,如果是自己写文章呢?砍?割?划?切?斩?削?你要如何选择?

这个过程中,我有三点感悟:
1.文本解读要基于理性分析,讲理性,就是要讲分析。分析是诉诸理性的,理性的都是可分析的。解读文本,要尊重常识,尊重情理,不可凭空猜测,主观臆断。是不是剪刀,是什么刀?用史实说话。不能过于依赖参考答案。
2.对于学生来说,从“具象到抽象”更容易把握,一个好的例子胜过一大堆的说教。这次师生互动,我想让他们切身体会到“炼字”的重要性。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死抠“裂”字的原因。
3.用“字”,要符合生活常理和常情、符合人物性格、符合人物所处的规定情境。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理解,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