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蒋暗杀杨杏佛,却为何没有暗杀鲁迅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yZy应中元 2023-03-23 发布于江苏

吴学华原创作品

文章图片1

现在很多人提到鲁迅,都说他是个作家,擅长写杂文,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鲁迅那么写文章骂北洋政府,抨击段祺瑞,针砭时政,却没有人敢动他。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具有强大的背景。

鲁迅原名周樟寿,是浙江绍兴大户人家的子弟,他爷爷周介孚曾经是翰林院学士,外放江西当过知县,由于勤政为民,不懂溜须拍马,故而得罪了上司,被上司陷害,家里人为了救他,不惜变卖家产和田地。经过上下打点,周介孚改为教谕,通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从七品的内阁中书,做一些文字工作。在鲁迅 12岁那年(1893年),涉嫌贿赂浙江乡试主考官被捕下狱,判处“斩监候”,家人为了救他,倾尽了家财,一下子家道中落。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得了肺结核,每天吃中药,找秘方,到最后连抓药的钱都没有了。鲁迅去亲戚家中借钱,却备受冷落,他从一个少爷沦为穷人,小小年纪尝尽了人世间的冷暖。

1898年,他考进江南水师学堂,意图从武,但由于家里没钱供养,在次年转入不需要学费的矿务铁路学堂,四年后毕业。如果按照正常的人生发展,他应该去矿务局上班,或者成为铁路工程师。但他收到病重的爷爷写来的信,要他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人上之人,为周家争气。

适逢大清在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之后,不断派员留洋,要培养新生代势力来挽救大清的颓势。鲁迅参与朝廷的考试,与厉绥之、钱均夫他们一起,成为赴日留学的公费留学生。他得知爷爷去世的消息,感于父亲备受肺结核的煎熬,毅然改学医,想用医术拯救苍生。在仙台期间,攻读德语和俄语,通过翻译著作来改善生活,积累了写作的功底。

翻译著作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成为有钱人的鲁迅,喜欢广交朋友,经常请朋友喝酒吃饭,也交往了一个日本女友,两人开始同居。他有幸认识了章太炎,拜其做老师,更受其影响加入了光复会,不久,光复会、兴中会和华兴会合为中国同盟会。他弟弟周作人来日本后,兄弟俩住在一起,他把女友的闺蜜羽太信子介绍给了弟弟(后来羽太信子的妹妹芳子还成了他的三弟媳)。

文章图片2

正是有这一段经历,使得他成为“同盟会”的老资格会员,后来遍布国民政府的权贵,大多具有同盟会的背景,很多人都认识鲁迅,吃过他的饭,喝过他的酒,有不少人都与他交情匪浅。

宣统元年(1909年),鲁迅回到了久别的国内,在浙江的师范学堂担任教员,还兼着日本教员的翻译,期间出版了他在日本写的那些生活点滴《域外小说集》。这个时候的他,写作只是爱好,专业是教书。此后,他又在绍兴中学混了两年,写了一篇叫《怀旧》的文言文小说。此时大清朝廷疯狂对付革命党人,他不敢暴露身份,也没有与同盟会的朋友过多联系,每天抽烟喝酒,日子过得很颓废(胡适也有过一段打麻将抽烟的颓废日子)。他看不上家里替他找的老婆朱安,不愿回去,更不愿与朱安同房,过着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偶尔回家探望一下母亲,却不愿在家里住下。他母亲姓鲁,他便给自己起了一个鲁迅的笔名。

大清退位之后,他的运气来了,他在日本认识的好哥们王金发,担任绍兴分府都督,是地方政府的一把手。他找上门去,提建议办学校和办报纸,一心要帮好友打造一个全新的绍兴。可惜他的满腔热忱被一盆冷水浇灭,由于南北关系不睦,旧势力阻碍重重,王金发也展不开手脚,整天迷恋酒桌和风月场所。鲁迅见王金发变得这样,只得离开。

不料东边不亮西边亮,他的另一个好友许寿裳,已经向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推荐了他,写信要他去南京教育部任职。蔡元培曾经是光复会的会长,也是绍兴人,那时候的官场都是抱团取暖,当然愿意用自己人。

所以说人生之路怎么走,进入一个圈子非常关键,更关键是要有几个交情过硬的朋友。

鲁迅去了教育部,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他回国没多久的弟弟周作人,也被他介绍去了浙江省教育司任视学(督学)。

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南京这边人员全部去北京,鲁迅被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教育部佥事是什么官职呢?

根据资料,当时中央政府的各部官员级别,次序是:总长—次长—参事—司长—佥事—科长—主事—科员。按照当时的规定,佥事的职责是分掌各司事务,加上他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由此可见,鲁迅的行政级别相当于副司级,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干部。

文章图片3

更难得的是,鲁迅的任命状是大总统袁世凯亲署的,能够拿到这样的任命状,级别都不会太低。他在南京的时候,每个月的津贴是30元(南京这边没有北洋财大气粗),到达北京后,每个月官俸240元,一年后升到280元,1916年涨到了300元。

240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时请一个女佣人,一个月只要2块钱,到北京最好的酒店点最好的菜,最多不超过5块钱。在皇城根下买一座四合院,也只不过500块左右。一个月薪8块钱的职员,可以养活一家六口人。

所以鲁迅一下子成了土豪,在北京买了一座五进五出的大房子,把两个弟弟和母亲都接了过去。而且每个月把家庭开支都给弟弟周作人的老婆羽太信子掌管,养成了羽太信子大手大脚的习惯,出入都坐车,生病都请洋人医生上门。他的放任也是后来导致兄弟反目的原因。

鲁迅当官有才华吗?他当了十四年的教育部佥事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从五等升到三等,就没有往上升迁了,一直原地踏步。期间张勋复辟,他追随蔡元培辞职数日,后来又被新任的教育总长章士钊短暂免职几个月。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直在佥事的位置上折腾。

十四年来,他先后被多家名校聘请去当教员,还四处讲学捞外快,等于拿几份工资。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他经常熬夜看书,如此一来,他在文学领域的造诣突发猛进。

由于身在教育领域,与学生们走得近,所以他与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919年闹学潮,他以一种同情的心态,写文章替学生说话,发表在报纸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由于他抨击军阀时政,同情学生的民主运动,“鲁迅”这两个字,迅速在学生中间传扬开来,成了学生们敬仰的大人物。

1925年,因他的文章影响力太大,加之与章士钊的矛盾激化,被迫离职。他的好朋友许寿裳(教育部参事)、齐寿山(教育部视学)等人,也纷纷主动离职。

随后,鲁迅向平政院(民国初期和北洋政府时期审理行政诉讼和官吏违法行为的法院)起诉教育总长章士钊。平政院院长汪大燮与鲁迅的关系很好,自然偏向他这边。尽管章士钊罗列了很多鲁迅不务正业的“证据”,却最终输了官司,连带着教育总长的位置都保不住了。

文章图片4

1925年11月,章士钊被免去教育总长的职务,一些学生和群众冲进他在北京魏家胡同十三号的家,对他进行了抗议。而追随章士钊的教育部司长刘百昭,家里也被学生捣毁。

离职后的鲁迅,与学生的关系更好了,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后,他写下了《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纪念刘和珍君》两篇檄文,瞬间打响了正义人士的知名度,他的文章被翻译成日、德、俄文字,影响到了国外。当时,在国内的政治、教育和文学领域,悄悄形成了左派联盟团体,鲁迅成了至关重要的人物。

北京待不下去了,鲁迅前往南方,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混了一阵,此时他已经是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稿费就足够生活的。申报向他约稿,一篇文章的稿费达到惊人的三四十块(1928年,10块大洋足够一家五口人一个月的生活,从民国初年到民国二十年,物价一直稳平),有他文章的报纸特别好卖,一时出现洛阳纸贵的程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三十年代。

他在中大教学期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身边也有了一个追随他的女学生许广平。资深学者台静农写信给他,要他申报诺贝尔文学奖,却被他拒绝,中国错过了第一个拿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不过,话又说回来,鲁迅就算申报,也不一定能够评得上,毕竟他的文章不适合洋人的胃口。

都说文人相轻,梁实秋胡适等一帮人看不起鲁迅,说他是“第三种人”(沽名钓誉混饭吃),他为此发文反驳,展开了一场文坛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影响了很多人,更多的进步青年把他视为“明灯”。

离开广州之后,他带着许广平去上海同居,并加入了中国革命互济会,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期间与多位地下党人有接触,但没有选择加入。

1930年,鲁迅和几个人一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常务委员。由于左联的成员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所以遭到国民党的镇压。鲁迅不是共产党员,且又是同盟会的老资格,加上执行秘密任务的年轻人有他的粉丝,事先示警,才使他躲过一劫。与他一起的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他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鲁迅也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很多时候,都离开寓所前往内山书店,与日本朋友内山丸造一起喝茶聊天。他的老上级兼老乡的蔡元培为了救他,邀请他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个“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主席是孙夫人庆龄女士。

有孙夫人这棵大树挡着,加上同盟会的背景,谁敢动鲁迅?

当杨杏佛被暗杀后,鲁迅的文风一变,柔和了许多,多以怀旧散文和杂文为主,主要翻译国外名家的著作。

老蒋为什么不杀鲁迅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的名气太大,国民政府也有很多他的朋友替他说情;第二、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作家,没有积极参与反蒋活动。

从1932年到1936年去世,鲁迅没有再写檄文,他为什么不写,只有他本人才知道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