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深处的古都

 文化龙乡 2023-03-23 发布于河南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黄河流域很长时期内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著名的八大文明古都,黄河两岸有5座。一座座古代都城,无论是城市规模、建筑模式,还是政治建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都体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可以说,黄河两岸古都发展史,堪称中华文明的演进史。

中华民族最早文明之地

商都郑州

  古郑州西北有荥泽大湖与黄河、济水相通,西接伊河、洛河,南达淮河、泗水,水源丰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具有良好的生产和生存条件。当中华文明之火冉冉升起之际,郑州即成为最早的政治中心。

  传说时代,大禹治水取得成效,威望大增,被封为“夏伯”,浩大的治水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使国家政权形态得以稳固和强化。大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选择物产丰饶的今郑州告成镇阳城为都。

  商之初亦定都于郑州。1955年发现的郑州商城遗址,学者认为是商代创建者成汤的亳都,始建于公元前1600年。在商代早期近200年间,郑州地区一直是商王朝的统治中心。郑州商城面积达25平方千米,由宫城、内城、郭城和护城河组成,规划布局规整。城中发现有宏伟的宫殿、供排水管道、祭祀遗址等。城周围有冶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出土的青铜礼器、日用器皿,种类繁多,制作精细,纹饰优美。尤其是原始青釉瓷尊的发现,将我国烧制瓷器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其规模不仅在中国早期都城中名列榜首,而且超过了同时期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和亚述城。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都小双桥遗址,有学者认为是商代中期中丁之隞都,持续繁荣了较长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郑国、韩国先后在今郑州新郑建都,前后经营500余年。探寻中国古都发展历史,郑州首当其冲。全国确定9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项目中,郑州就有5个。可以说,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期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华夏信史第一页

安阳殷墟

  商代王朝留下最深的都城印记,当属古黄河下游的安阳。这里西倚太行,北濒幽燕,南望中原,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盘庚迁殷、武丁中兴、文王演周易等,都发生于此。

  商建立后,因黄河水灾和王族内部争斗,都城迁徙不定。王位传至盘庚,为了扭转王朝颓势,挫败反对势力,他渡过黄河,迁都于横跨洹河两岸的殷地(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的200多年间,创造了发达的殷商文明。1928年考古发掘发现,殷墟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宫殿和宗庙等建筑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树立了中国早期宫殿建筑和皇家墓葬的典范。

  尤为重要的是,在安阳殷墟还发现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重构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也使商代成为信史。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被识别的15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经不断发展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了下来,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对中国人的文化传承、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商代青铜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安阳殷墟苗圃北地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有10000多平方米。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千克,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单体青铜礼器。该鼎集书法、雕塑、绘画艺术于一体,展示了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商代数学已有很大进步,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商代的数字系统比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同一时代的更为先进科学。”商代纺织技术不仅品种丰富,而且出现了提花机,达到了很高水平。

  从春秋时期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等王朝的都城,达126年,成就了安阳历史的又一次辉煌。

  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证实的都城遗址,因此被誉为“文字之根、文化之根”。著名作家余秋雨曾感叹:“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本厚重的大书,那么第一页就是安阳,它不仅仅是属于一个地方,而是属于整个民族、属于整个人类。”

十三朝古都传奇

盛世洛阳

  洛阳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之美誉。这里,群山环抱,河网纵横,洛河伊河携手,东出平原,北入黄河,在这片黄土地上,滋养了“十三朝古都”洛阳。

  周武王推翻殷商后开始营建洛阳城,成为西周王朝的重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东汉时期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大融合催生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隋唐是洛阳古城史上的鼎盛时期,人口逾百万。公元606年,隋炀帝下令迁都洛阳,重新选址营建。唐代延用该都城并扩建,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周长27千米。外郭城设3市103坊,仅丰都市场就有3400多个店铺。此时城内的给养主要靠漕运。一条是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由洛水与黄河汇合,自今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为水源与汴渠分流,向东南注入淮河,再通过邗沟直达长江。另一条是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至涿鹿(今属河北省张家口市)。两条重要的漕运交通动脉,往来船舶数以万计,富庶的江淮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洛阳。

  洛阳作为都城,历史长久,文化底蕴丰厚。东周礼乐是中国典章制度的基石,道家孕育于洛阳、佛学首传于洛阳、理学根植于洛阳,史学家在这里留下了《汉书》《资治通鉴》《三国志》等彪炳史册的鸿篇巨制,文学巨匠在这里留下了“汉魏文章半洛阳”“洛阳纸贵”的文坛佳话,造纸术、印刷术、浑天仪等许多重大发明在此诞生。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东周诸皇陵形成我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唐安史之乱中,洛阳沦为中心战场,后又屡受兵火侵袭,繁华落幕,盛况不复。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曾赋诗感慨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由此可见,古都洛阳的昔日荣耀和春秋沉浮。

八水环绕帝王城

长安气象

  古都西安,泾、渭、浐、灞、沣、滈、涝、潏诸水环绕,水源丰富,享有“八水帝王都”之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很长时期内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以及迁都长安的东汉和西晋13个朝代以此为都城。

  西周时期,丰京、镐京合称“丰镐”,即西安的前身。丰、镐分处沣河两岸,中有舟桥相通,它的建成为关中地区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

  秦代建都今西安附近的咸阳,地跨渭河南北,南岸修建有庞大的宫殿群。随着渭河河道不断北移,如今秦咸阳大部分已经没入水底,但秦帝国在咸阳创立的政治体制被历代王朝传承下来,秦王朝留下的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

  汉代在秦咸阳基础上兴建长安城。刘邦夺得天下,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汉长安城不但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了基础,而且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外商贾往来不绝,长安成为东方文明中心。

  隋文帝时期,在汉长安城东南、沣水和灞水之间建造了新都大兴城。唐代将大兴城复归原名长安城并增修扩建。唐长安城的外郭城为长方形,面积广达84平方千米,数倍于现存明西安城。其布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均衡对称,全城划分为109个坊和东西两市,人口超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城作为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之作,其规划布局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东京城和元、明、清北京城即沿袭了长安城的建设特点。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也是仿照唐长安城布局兴建的。这一时期,南亚的佛学、历法,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的伊斯兰教等,竞相云集,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万千风姿。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倍增,物力支撑问题凸显。为解决水运问题,西汉时期,政府开挖关中漕渠,隋初又开掘广通渠,引渭水经大兴城东至潼关,并开挖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引浐水、潏水入城。唐天宝年间重修广通渠,大量物资由黄河、渭水漕运入长安,每年运粮多达400万石。

  雄汉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自信开放的长安气象,辐射八方的帝都风韵,进入中华文明的辉煌时期。

流沙难湮盛时华

汴京图景

  人们常说:“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素有“八朝古都”的开封,因黄河而兴,也屡次毁于黄河。但这座古都的先人们,每每“从头收拾旧山河”,数次将城市轴线固定在原位置,执着地守望家园,承继文明,重塑繁华。

  战国时代,古开封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为称霸中原,迁都到水路四通八达的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与此同时,魏国大兴水利,动用大批人力用20余年时间建成人工运河——鸿沟。从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太康,西至淮阳入淮河,成为连接中原地区与河淮之间的重要水道。鸿沟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农业和漕运发展,而且加快了开封城的建设,成就了魏国的霸主地位。秦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由于久攻不下,秦兵引鸿沟水灌大梁,水围三月后,盛极一时的大梁城,因水患而遭遇灭顶之灾。

  秦汉以后直至唐代,以黄河为主、汴河为辅的水运交通大动脉逐步形成,长期发挥漕运效能。特有的地理优势、方便快捷的水运条件,使开封成为黄河下游广大地区的漕运中枢。唐代,开封的前身汴州城即为富甲一方的中原重镇。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金宣宗均建都于此。

  北宋时期,汴河成为水路运输的主动脉,加上蔡河、五丈河、金水河辐辏相拥,被称为“四水贯都”。尤其是汴河,沟通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将江淮一带的粮食与物资持续运往都城汴梁,漕运粮食最高年份高达700万石。此时的开封,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商业中心于一身,人口达100多万,经营大宗贸易的商店有几百家,酒楼茶坊鳞次栉比,夜市喧嚣鼎沸,华盖云集,成为“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在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上:虹桥横跨汴水,醉卧清波,叠梁架构,形如飞虹;桥下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物来人往。《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当时开封精致繁华的生活面貌。

  金代黄河南迁,此后近千年,黄河在开封附近数次决口泛滥,大水进城7次,这座都城逐渐被泥沙掩埋。魏大梁城在现今开封地面下约10米,地下的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清开封城,分别距地面8米、6米、5米、3米。今开封地下“墙摞墙”“路摞路”等遗存古迹,多有考古发现。曾几何时,熙熙攘攘、富庶丰饶的都市风情,由盛而衰,成为历史记忆。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有不少城邑毁于河流泛滥。但像开封城这样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举世罕见。它不仅见证了八朝古都的沉浮变迁与王朝更替,而且留下了人们对历史深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诸多方面的沉思与警醒。(侯全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