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畔听琴

 济宁文学 2023-03-23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湖畔听琴

作者:宋桂忠

 

济宁市区的南部有一片水域,浩浩然有18000余亩,因地处南四湖北部,以前就叫做北湖。后来,为纪念在济宁长期生活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遂改名为太白湖。太白湖风光秀美,一年四季皆有可观之景,特别是到了夏天,芦苇挺拔,蒲草纤柔,碧荷摇曳,水鸟鸣舞,直令人流连忘返。湖既以太白命名,必有太白仙踪,果然就在湿地中央,一座李白雕像巍然矗立。此公头戴软翅纱巾,身着大袖宽袍,一手背在身后,一手举杯向天,尽显“举杯邀明月”的豪放之情。

忽然想到,“琴、棋、书、画” 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也称作“文人四友”,李白作为一代文豪,应该对古琴也有很深的造诣吧?带着问题上网一查,果然,我们的李诗仙不但善于抚琴,还对古琴有很深的研究,被同时的许多名士视为知音。他独自喝酒的时候弹琴“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山间寻幽时弹琴“拂彼白石,弹吾素琴”;途中遇到高僧听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与友夜聚听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同为饮中八仙的崔宗之曾送李白一张古琴,李白十分珍爱。后崔宗之早于李白去世,李白睹琴思友,抚之潸然,“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殁。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

李白爱饮酒,爱写诗,爱弹琴,飘逸洒脱,风雅一时无两。李白千年以后,太白湖畔可还有琴音?

还真有。

前些日子,在微信里突然收到老友司传平君的一个信息,邀请我参加他主讲的一个“古琴零基础入门公益体验课”。

这可让我大感意外。只知道传平君在济宁医学院就职数十年,一门心思做学问,著书立说,教书育人,可以说废寝忘食,择善固执,曾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是我国免疫学界的知名专家。即使后来担任了领导职务,也是初衷不改,以教学、科研为乐。偶有闲暇,他会拉拉二胡,打打扬琴,至于古琴,却从未听他说起过。莫非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这几年,专心研究古琴,并有所成就了?

带着好奇与惊羡,我去听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的古琴课。

课堂设在太白湖畔的太白湖游客服务中心。这是一座很有趣的建筑,并不高大但造型独特,东西窄,南北长,掩映在绿树中间,恰似一条碧波中的游船。来到二楼,顺着走廊到了尽头,西侧一间敞开的教室,陆续有人往里进,我想,这大概就是上课的地方了。来到近前,门上方的一块牌匾赫然入目,一行潇洒俊逸的行书题写着“琴在江南精品古琴体验馆”,还未进门,就感受到一股清和淡雅的氛围。

室内周边陈列着许多幅书法作品,屋中间排列着十几张琴桌琴凳,桌凳造型简朴,古意盎然,一张张古琴摆放在桌上,带着一股天然的肃穆。琴桌正对着是一方小小的讲台,讲台的背景墙上,张挂着书法家吕建德先生亲笔书写的“太白湖琴院”。讲台中央亦摆放着一张大琴桌,琴桌上一张明代古琴,十分抢眼,奇怪的是,古琴虽然也是一种乐器,但它带给人们的感受,不是欢快热烈,而是心沉意静。

传平君出现在了讲台上。只见他穿一件深米色对襟汉服,袖口挽起一截白色宽边,尽显儒雅之气,与他在大学课堂上的西装革履,严谨、条理、一丝不苟大有不同。与台下的二十几位古琴爱好者打过招呼,传平君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开始了这次体验课,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听琴”。

古琴,也称瑶琴、玉琴、七弦琴等,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没有之一。相传上古伏羲造琴时,只有一弦,到了舜帝定为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合按宫、商、角、徵、羽“五音”,用以歌颂造化的恩泽,所以古琴与社会、与民生、与大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文王时,为了纪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他把古琴增加了一弦,周武王伐纣,为了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又增加了一弦,至此古琴定制为七弦,再未有改变。

古琴的来历,也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当年伏羲立国后,风调雨顺,生活安定,他为了给民众带来更多快乐,想造一种乐器用于歌舞。一次巡游,他看到一棵梧桐树上落着两只凤凰,凤凰鸣叫高昂清越,十分好听,他便命人伐倒这株梧桐,取其中段,泡于流水中七十二昼夜,然后卜得吉日,请妙手工匠造琴,置弦其上,一经拨弹,声音美妙无比,所以此后的古琴,都是用梧桐木来制作,如果保存得当,千年不坏。现存的唐代古琴,不光是还能弹奏,音质仍是无与伦比,堪称奇迹。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蕉叶式、神农式、师旷式等等 。关于古琴的款式形制,十分严格,也很有趣。传平君拿起一张古琴,详细地向学员们介绍: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圆地方;琴身与凤身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古时的琴弦用蚕丝制成,音色各有不同。琴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等质地的材料。十三个徽中间的最大,两边小的各六,十二个小的分别象征一年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象征闰月。古琴有琴头琴尾,琴头有硬木架弦,是琴的最高处,称为“岳山”,琴底有两个出音孔,大的称“龙池”,小的称“凤沼”。另外还有绑弦的“雁足”,古人使整张琴几乎包括了中国哲学文化的主要内涵。

传平君又讲到了与古琴有关的历代名人,从俞伯牙、钟子期到孔子,从西汉时的司马相如到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洋洋洒洒,每个时期都有动人的故事。钟子期本是一个樵夫,偶然听到伯牙弹琴,深深领悟琴声中的意境,叹道:“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后来钟子期早逝,伯牙失去了知音,伤心之下,把琴摔坏,终生不再弹琴。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由来。

孔子从师襄学琴,尽管老师认为孔子已经练得不错了,但他仍不满足,继续体会音乐中的内涵,直到有一天他能感知到这首乐曲的作者一定是周文王,师襄离座向孔子致礼,佩服地说道:“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

魏晋时期的大文学家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排在第一位的人物,也是一位很会弹琴的音乐家。提起嵇康,人们就会想起《广陵散》。提起《广陵散》,人们就会想起嵇康。嵇康不满司马氏家族的统治,被处以死刑。刑场上,嵇康索琴演奏了名扬千古的古琴名曲《广陵散》,并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另一位古琴大家阮籍,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 阮籍是当时反对黑暗统治的有名之士,他为免遭统治者的迫害,以酒醉佯狂表示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

传平君突然止住了话头,在琴凳上坐了下来,神情端庄,松肩坠肘,右手手指微曲,中指搭在弦上,倏然划过。铿然一响,悠扬的琴声立即充满了教室的全部空间,那声音如龙吟,如凤鸣,如山涧流泉,如古寺晨钟,流连宛转,萦耳不绝。虽只一声,却令人心神飘越,俗念远离。接着,他左手配合着右手的勾挑,在琴弦上滑动、按揉,弹奏出一曲时而低沉、时而跳脱,有时缓慢,有时急促的音乐,没有雍容,更多的是繁复的节奏变化。

“《酒狂》”。

抚琴完毕,传平君说了这两个字。

这就是阮籍的古琴名曲,他在曲中借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酒后醉态,表达对当政者的不满。

古琴不仅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平沙落雁》这样的意境深远的曲子,也可以有《酒狂》、《长门怨》、《湘妃怨》等表达落寞情怀的曲子。

传平君话头一转,接着说到:“学习古琴,不只是掌握一门高雅的乐器,更重要的是抚琴养心、修身养性,返其天真。”原来,古人对弹奏古琴有很高的讲究和规矩,弹琴前要心诚意正,净手洁面,弹琴时要坐姿端庄,凝神静气。使用技法时要中规中矩,不可任意而行有失古意,等等。有了这些要求和规范,学琴的人一定会自觉不自觉地约束自己,心理和身体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长此下去,怎会不静心、清欲、平和,在弹琴中修炼,在琴声中陶醉,真真能达到陶冶情操、养身健体的效果。

古人把学琴视为立身之正道,不是没有道理的。孔子的学生子路,性格燥进,弹琴时也不能有所收敛,琴声里透出杀气。孔子听了,十分生气,责备道:“这还是我的门下么?”香港武侠小说《六指琴魔》

里的魔头六指琴魔,抱着一张天魔琴,遇到看不顺眼的人,用手一划,怪异的琴声必然造成死伤,是对古琴的最大破坏和摧残。有的书中写某人弹琴,突然弦断,于是心中悚然,断定必有不吉之事发生。其实,这些都与琴无关,而是弹琴的人出了问题。所以,古人要求弹琴必须要身正意正,目的就在这里。学琴,教琴,传平君正是把立人放在了前头。

传平君现在兼任济宁市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副会长,他成立了一个“圣地幽兰古琴俱乐部”。他说:“2700多年前,孔子'弹琴不辍’、'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如今,我们身处孔孟之乡,有责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走近古琴,从博大精深的古琴文化和艺术中汲取精神食粮。”

在网上查阅资料时,在《济宁文学》上看到了传平君发表的一首题为“月夜抚琴”的诗:

夜静抚玉琴,清正自在心。
虽无听琴客,嫦娥舒袖吟。
泠泠太古声,巍巍中华魂。
宫商角徵羽,谁人定乾坤。

读完这首诗,我豁然开朗,仿佛明白了一个免疫学家退休后为什么华丽转身,走进了古琴这一古老的艺术世界。

“太白湖琴院”,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使更多古琴爱好者实现了梦想。这里的古琴入门学习班,已经办了将近二十期,收教学员二百余人,有的已经学琴有成,关键是,这一期期的古琴入门学习班,全是公益,实在是善莫大焉!

传平君广开思路,又在太白湖琴院引进了国画、书法、茶艺、太极和插花等讲座,不定期请当地的著名画家和书法家莅临讲课,实现了“琴棋书画”的立体化教育,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湖畔听琴,听出了无限的韵味,受益匪浅。成诗一首,以志其事。

瑶琴静卧案头平,
缚就七弦奏雅声。
勾挑拂出流水意,
吟猱带起远山情。
松石横卧清泉细,
星月斜移万籁空。
飘渺幽然天地阔,
追寻太古有遗风。

:勾、挑、吟、猱都是古琴演奏的技法。

※ 相关链接: 学人司传平
                                             

作者简介:                                                  

宋桂忠,济宁医学院工会退休干部,平时喜读书,喜欣赏书法,偶尔写点小文字给自己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