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CP系列|开局逆风的孙膑,是如何完成绝地反杀的?

 青梅煮茶 2023-03-23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导语

官官开一个新的系列——古代CP。

如何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去定义CP呢?

《史记·殷本纪》:“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五品”、“五教”又叫“五伦”,“五伦”是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及挽词并序》指出,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五伦,“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Eiaos者。”换而言之,古代界定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华”),便是以该人是否持守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作为衡尺。

朋友之伦被置于五伦之末。与其它四伦不同的是,朋友之伦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性,共尽义务同享权利的平等性,以及不在同一屋檐下的异域性。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朋友?该如何择友?朋友之间如何相处?先秦儒家有不少论述,如《论语·季氏篇》“友直,友谅,友多闻”,《孟子·万章章句下》“友也者,友其德也。”

今天这个系列,从具体的历史纪事来探讨这个议题。我们进行一些改变探索,减少些漫画,增加小视频。希望大家喜欢,也欢迎大家提意见。文章末尾有欢乐小剧场,请看到最后哦~

图片

孙膑 · 庞涓 

Sunbing Pangjuan

图片

田忌输麻了。

 

田忌是齐国的将军,平日里喜欢与齐国的公子王孙进行“驰逐”——比试赛马,每次比赛都会“重射”——下很重的赌注,但每次的结果都是孔夫子的箱子——净是输(书)。

 

这一天,田忌又与公子王孙设千金作为赌注,比试赛马。不同平日里,齐国大王齐威王来了雅兴,这次也投注了。箭响之后,四蹄翻腾,长鬃飞扬,大地在摇动,众人的叫骂声中夹杂着田忌的欢呼声。

 

田忌笑了,这一次驰逐重射,三场两胜,他赢了大王的千金赌注。

 

齐威王需要一个解释。

 

田忌的解释只有两个字——孙膑。

图片
图片

逆风开局

图片
图片

孙膑的名字是借来的。

因为没有双脚,大家都借此叫他孙膑。

没有双脚是他遭了五刑之一的“刖足”。那为什么不叫他孙刖呢?说话习惯问题。“膑脚”作为一种酷刑始于夏朝,即挖掉犯人的膝盖骨。周朝改膑作刖,为断足之刑。那么,生活在战国那个年代的孙膑,所受之刑法也是断足。正因膑、刖异名而同实,所以人们还是沿着先人的习惯,把“刖足”叫作“膑脚”。为此,大家把这个被砍去双脚的人叫成孙膑。

图片

《资治通鉴·周纪二》:“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元·胡三省注:“夏为膑刑,挖其膝骨,周改刖刑,即砍两足,孙膑所受正刖足。”

孙膑的本名叫什么,没人知道。只知道他生于齐国的阿、鄄(今山东阳谷、鄄城)之间,是春秋末期兵家孙武的后人。他为什么没有双脚?被同窗庞涓砍了。

那一年,孙膑曾与一个叫庞涓的年轻人同窗,一起学习兵法。后世的演义说孙膑和庞涓是拜在鬼谷子门下。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一是《史记》中记载了鬼谷子是苏秦、张仪的老师,但没有记载孙膑和庞涓的老师是谁;二是鬼谷子擅长纵横之术,而孙庞二人学的是兵法;三是根据《史记》中记载几人的资料推算,年龄对不上。

孙膑的老师是谁,已经无从得知了。不管怎么样,兵法在战国这个大争之世可是个抢手的专业,毕业后不愁找不到工作。运气好的,甚至可以直接平步青云——出山便辅佐君王,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可以说,孙膑和庞涓是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

东汉郑玄注《周礼·大司徒》:“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孙膑和庞涓拜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兵法,可谓“同师同志”,是名副其实的“朋友”。同时代的另一个骄子万章问老师孟子该如何交友时,孟子的回答是:“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这意味着朋友相交,不是看外在的生理特征,不是看权势、地位和财富等,而是看内在的心志或德性。

可惜,庞涓心术不正。庞涓下山投奔魏国,很快就赢得了魏惠王重用,被封为将军。庞涓作为将军,深知自己才华不如孙膑,如果日后战场相见,自己很难取胜这位同窗,孙膑是庞涓心中的忌惮,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一个恶毒的计策便在庞涓内心深处逐渐发芽:派人叫孙膑骗到来了魏国,准备伺机毁掉他。

如同后世的我们,当关系最铁的同学当上了一家大公司的副总后,叫毕业即失业的你一起去打拼天下,你带着对友情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兴冲冲地来到同学的公司。孙膑也是这么想的。当庞涓叫孙膑去魏国时,带着梦想,热血青年孙膑上路了。

图片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当孙膑风尘仆仆来到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时,等来的不是似锦前程,而是同窗庞涓挖得一个大坑——出于妒忌,庞涓设计砍去了孙膑双足,并在脸上刺字。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意味着并非庞涓私下遣人砍去了孙膑双足,而是通过某种运作陷害了孙膑,使孙膑触犯了魏国的法令,引发了魏惠王的愤慨,从而遭到了膑刑。庞涓是如何陷害孙膑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战国策·齐策一》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但可以推测,应该是“通敌”之类的罪名。

成书于明清之际的《孙庞斗智演义》,对此展开了想象:孙膑来到魏国,魏王封孙膑为御营团练使,操练军士。一日,魏王让孙膑与庞涓对阵练兵,庞涓破阵无术反被孙膑捉下马来。庞涓怀恨在心,便设计陷害孙膑谋反,魏王大怒,要将孙膑推出斩首。庞涓知道孙膑有天书三卷,遂假意劝说魏王,将孙膑的死刑改为膑刑,并为孙膑治伤,欲骗他写出天书的内容。但孙膑已知庞涓的狼子野心,便装疯卖傻,将天书撕碎了吞进肚中。

虽说演义添加了很多史无明文的细节,但把握住了庞涓陷害孙膑的核心,并尝试解释一些疑问。庞涓把孙膑骗到大梁后,如果要除去孙膑,完全可以暗地里派人去杀了他,为什么会要费尽心机去诬陷孙膑呢?或许有三种可能:一是庞涓心理变态,就想看到孙膑生不如死地苟活;二是庞涓尚顾念同窗之谊,留了孙膑一条性命;三是孙膑身上有他想要的东西,《孙庞斗智演义》猜测是天书(兵书),这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不管怎么说,庞涓并没有杀孙膑,感谢舍友“不杀之恩”。

图片

刑余之人孙膑。

既然没死,就要好好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有机会复仇,才有希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就这样,孙膑以犯人的身份在魏国苟且偷生。后世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在异域他乡举目无亲,被位高权重的同窗砍去了双腿,同窗整天派人监视着,他需要多强的韧性才能活下去……

潜龙在渊,孙膑在等一个机会。

图片
图片

赛马上位

图片
图片

皇天不负有心人,孙膑终于到了机会。当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时,孙膑想方设法求见齐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阴见”就是瞒着庞涓偷偷地见齐使。孙膑身为犯人,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见到齐国的使者,很可能这是他筹划已久逃脱庞涓控制的方式之一。这体现了他性格中忍辱负重的一面。孙膑是如何游说齐使的,想来不外乎两点:一是动之以情,表明自己也是齐国人,而且还是兵圣孙武的后裔,却在异国他乡遭遇了同门的陷害,被砍去了双足,由此打动齐使;二是晓之以理,向齐使透露一二自己的毕生所学,可以帮助齐国在战国这个大争之世立于不败之地,以齐使的见识,定能判定孙膑是否精通兵法。

齐使的反应是“以为奇”,这里或许包含了感慨孙膑的遭遇之奇,佩服孙膑的坚韧、缜密的性格之奇,惊叹孙膑的军事造诣之奇。于是乎,齐使将孙膑藏在马车下,偷偷地带回齐国的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庞涓发现舍友孙膑失踪后,不知道他知晓的那一刻,内心是否会闪过一丝忧虑。

图片

庞涓(?—公元前341),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孙膑返齐之后,客居在齐国将军田忌家中。

当时,齐国君臣常常举行赛马活动。在战国那个时代,参与赛马的人并非后世那种只有身份证的赌徒,而是有身份的人。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古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马、牛、羊、鸡、犬等为主要饲养对象和生产对象的畜牧业经济,其中马为六畜之首。马不仅具有牵引车联、运载货物、拉犁耕种的生活生产功能,而且还是军事战争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此外,马还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李斯《谏逐客书》历数秦国宝物的时候,就把秦王的“纤离之马”与“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翠凤之旗”等宝物并论。

齐国君臣举行赛马活动,其宗旨并不只是停留在于“重射”的趣味上,而是把赛马当成一场政治盛宴。许多平时做不到的事情,通过一场赛马,也许就顺利地沟通解决了,许多政治人物也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叱咤风云。

孙膑显然是深谙这一点的。看到田忌参与赛马屡战屡败,便乘机献上了“三驷之法”:“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替换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再用上等马替换中等马、中等马替换下等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中等马及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赢得齐威王的千金赌注。

图片

田忌赛马。

齐威王,妫姓,田氏,名因齐。公元前千余年左右,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所以齐国国君是姜姓,吕氏,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叫姜小白。

姜姓齐国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篡位,于是姜氏齐国就变成了田氏齐国。齐威王虽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国君,但到他手上才彻底完成“田氏代齐”。可见,齐威王并非那种平庸的国君。

田忌既是齐威王的宗室子弟,又是赛马场上的竞争对手。与国君赛马,是臣子都得让三分,这次田忌敢赢齐威王的千金,应该是要向齐威王传递某种信息。

齐威王收到了这个信息:田忌背后有高人,此人是个军事奇才。因为“三驷之法”是一种高明的军事运筹学,而且懂“三驷之法”的人,必定通晓相马之术,当时,相马之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相马者需要从马的口齿、颊、牧、尻、胸肋、唇吻、股脚等部分来辨识良马,很难掌握。

于是田忌乘机推荐孙膑,齐威王正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在见了孙膑后,确认过眼神,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并向孙膑请教兵法,拜他为师。

见龙在田,孙膑终于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图片
图片

围魏救赵

图片
图片

田忌赛马后的某一年,孙膑终于等来了复仇的机会。

孙膑在魏国的舞台上已经表演很久了。魏国在魏惠王时,位于中原东、西、南三面的齐、秦、楚相继转强,魏惠王又不能团结韩、赵共同对敌,所以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魏惠王为摆脱困境,做大做强,采取先制服赵、韩,再图霸中原的战略方针,发动了桂陵之战。

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命将军庞涓率军八万,进攻赵国国都邯郸,攻势甚猛。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答应救赵,但慑于魏军势盛,决定暂不大规模出兵解邯郸之围,而是等待魏、赵疲惫并相互削弱之后,再相机出兵。同时,用少数兵力联合宋、卫,南攻魏国襄陵,骚扰魏国后方,与赵军形成遥相呼应的形势,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魏军主力攻赵一年有余,终于攻下了邯郸,但自身也疲惫不堪。

这时,齐威王看到大举出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想拜自己的老师孙膑为将,率齐国的大军救赵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孙膑等这个机会等了很久了,但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很傻很天真的少年了。与庞涓一起学艺时,两人朝夕相处,孙膑对庞涓的心性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但当庞涓骗他去魏国时,他还是选择相信同窗,结果却惨遭膑刑。这个刻骨铭心的遭遇改变了他的性格,让他此后行事变得异常谨慎。从孙膑设计逃离魏国返回故国齐国之举就可见一斑。

此时,面对齐威王的拜将之请,孙膑并没有应允,而是以“刑余之人”的理由婉拒了。孙膑此举考虑得很周全:一是正如他所说,刑余之人难以服众;二是客卿上位,并没有多少自身的势力;三是举荐他的人是将军田忌,如果他做了统帅,那么田忌的处境就很尴尬了,四是孙膑的目标是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男人的尊严。

于是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辎车”是一种有帷盖的大车,用牛或者马拉。“坐为计谋”,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坐“素舆”而不乘马的形象塑造,或许就是演义作者罗贯中受到了孙膑坐辎车的启发。与曹军对阵时,诸葛亮端坐“素舆”,清闲地摇着羽毛扇,这种自信、冷静和沉稳,无形中就给了将士们信心。

图片

东汉刘熙《释名·释车》:“辎车,载辎重卧息其中之车也。”

可见,孙膑并没有让复仇的火焰吞噬自己,反而非常冷静、缜密地规划好每一步。

关于桂陵之战的经过,《战国策》、《史记》的记载都很简略,好在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了失传千余年的《孙膑兵法》。《孙膑兵法》的第一篇就是《禽庞涓》,详细记载了桂陵之战中孙膑是如何一步一步挖坑让庞涓跳的。

第一步,阻止将军田忌去救赵国。田忌要率军直奔赵国,孙膑指出,不能去。他的理由很简单:想解开乱丝,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要讲究方法。

第二步,佯攻平陵,示敌以弱。孙膑建议派兵攻打魏国的平陵(位于今河北沧州与衡水交界一带),只许败不许胜。田忌接受了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接近平陵时,田忌派出齐军的前锋发起猛烈进攻,主力部队却按兵不动。果然不出孙膑所料,齐军前锋遭到魏军的两路夹击,齐军大败。

第三步,奔袭大梁,围魏救赵。平陵之战佯败之后,孙膑建议派出轻装战车,往西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必定回救。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谋划,直捣大梁。果然,庞涓一听大梁被攻击,想到城里守军多是老弱病残,大吃一惊,赶紧带领正在攻打赵国的精锐魏军回救。

第四步,以逸待劳,桂陵“禽庞”。孙膑见目的已达到,孙膑即将齐军主力北调,埋伏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附近,准备截击魏军。而庞涓下令丢掉辎重,轻装前行,昼夜兼程,回救魏都,赶到桂陵时,被齐军以逸待劳,一举击败。

这就是孙膑的围魏救赵的完美计划,一环扣一环,可见孙膑心思之缜密。

图片

《史记·魏世家》:“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孙膑兵法·禽庞涓》末尾载:

“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禽庞涓。”

“禽”字通“擒”,有两种解释:一是制服,二是活捉。

如果桂陵之战孙膑是俘虏了庞涓,那么孙膑为什么没有杀他?是因为当初庞涓留了他一条性命,让他苟活于世,所以他也不杀庞涓,让庞涓带着失败的耻辱苟且偷生?!

或许,释放、交换俘虏在战国时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外交现象。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晋秦交战,晋军大败秦军,并俘虏了秦军三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晋襄公的母亲是秦穆公之女,她向儿子晋襄公请求释放三将回秦国,晋襄公只好放了他们。秦穆公没有因为孟明视做了俘虏而鄙视他,而是信任不减,仍然让他执政。所以,在桂陵之战中被俘的庞涓活下来并返回魏国继续为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不管怎么样,这次孙膑总算出了一口气。不知道庞涓是否会后悔当初放了孙膑一马,以致造就今日之败。

图片
图片

彻底反杀

图片
图片

桂陵之战大败后,魏国没有放弃称霸的野心。

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市南)召集宋、鲁、邹、卫等小国诸侯相会,魏惠王在会上自称为“王”。魏国称王的举动,引起了齐、楚、韩等大国诸侯的不满,其中以韩国的抵制为最力。

一年后,即公元前343年,魏国派庞涓率军攻韩,韩国向齐求救。次年,齐威王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攻魏救韩。田忌率军出发后,决定仍按“围魏救赵”的谋略,深入魏地,直趋魏都大梁。

魏惠王闻齐军出动,命攻韩之军归国。为雪桂陵之耻,魏惠王大兴十万之师,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迎击齐军,想与齐决一死战。

就这样,孙膑和庞涓这一对同门师兄弟和宿敌,十二年后,再度在战场相遇。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孙膑能让庞涓两次掉进同一个坑里。孙膑太了解庞涓了,此人心胸狭隘,而狭隘之人必定傲慢自负。

孙膑向田忌分析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意思是说针对魏军强悍骁勇、轻视齐军的情况,应该因势利导,把齐军的优点变成缺点,齐军“悍勇”,那么就引诱其冒进。

由此,孙膑向田忌献上了减灶之计:假装齐军不敢迎战魏国大军,下令全军撤退,在撤退时第一天造10万士兵吃饭的灶,第二天减为5万灶,第三天减为3万灶。从而造成齐军上下怯战,在撤退途中不断逃亡减员的假象,引诱庞涓轻敌冒进。根据这一预定的作战方案,齐军与魏军一接触,就向后退却。

图片

减灶诱敌之计。

傲慢鲁莽的庞涓果然中计,看到齐军逐日减灶,误认为齐军逃亡严重,在率部连续追击三天后,自以为齐军已逃亡大半,不堪一击,于是丢下步兵,只率轻骑精锐,日夜兼程,穷追不舍。

孙膑通过侦察,准确地计算出魏军追击的行程,料定庞涓当于第三日傍晚到达马陵(今山东郯城附近)。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阻,附近树木茂盛,十分适宜设伏歼敌。因此,田忌和孙膑下令齐军埋伏在附近。同时,孙膑还派人剥去路旁一棵大树的树皮,在树干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约定全军见到火光即发起攻击。

图片

《资治通鉴·显王二十八年》:“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

孙膑的具体布阵,《孙膑兵法·陈忌问垒》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阵前用蒺藜布阵,起壕沟的作用。用战车布阵,当作壁垒。用盾牌当作城头带洞的矮墙,弓弩兵隐藏在盾牌后面,发挥抛石机的作用。阵中部署用长兵器的部队,作为紧急救援部队。长兵器部队后面部署使用小矛的部队,用以支持用长兵器的部队。而使用短兵器的部队,则用来断魏军后路,截击疲困的魏军。

庞涓率领的魏军果然在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了马陵。发现道路堵塞,又隐约看见路旁大树上写有字,庞涓就叫士卒点着火把以仔细观看树干上的字迹。齐军一见火光,即伏兵四起,万驽齐发。魏军遭到突然袭击,立刻陷于一片慌乱之中,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已成定局,便拔剑自刎,死前不甘心地痛喊——

图片

庞涓之死。

齐军在歼灭庞涓率领的魏军先头部队后,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军上将军太子申,全歼魏军。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图片

END

图片

欢乐剧场

图片

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周绍纲

编绘:朱   彦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铲史官视频号,有更多精彩视频内容↓↓↓

原创漫画 欢迎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