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德章 来源:《历史研究》2022年第5期 ![]() 摘 要:汉代与周边民族对举时出现的“汉人”,因蕴含强烈的政治意义,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成为魏晋时期“中国人”的称号。两晋十六国时期,“晋人”成为“中国人”的通称。北魏初年,出于否定“晋人”的需要,将较早置于统治下的“中州”人称作“汉人”。南北朝时期,“汉”一直是对“中州”人的他称,而非人们欣然接受的族称。至唐代,因应西域诸国在汉代以后长期将内陆称为“汉地”等背景,律令中正式称唐民为“汉”,称周边各族为“蕃”。随着唐朝边疆的拓展,“蕃汉”使用日广,高、武时期以后,汉族族称定型。 关键词:汉族 华夏 族称 蕃汉 汉唐 一、汉族族称源起的学术讨论与疑义 秦汉时期,郡县称为中国,郡县之民称为“中国人”,或仍沿先秦习惯称为“华夏”……西汉初,匈奴及西域各民族仍称郡县之民为“秦人”, 到西汉中晚期“汉人”取代秦人,主要是指“汉朝人”,久之也具有民族称谓的特征,于是又派生出“胡汉”、“越汉”、“夷汉”或“汉胡”、“汉越”、“汉夷”等对举称谓。及至汉家天下星移斗转,魏晋相继踵兴,郡县之民仍沿传统自称“中国人”、“华人”、“夏人”,而其它民族往往仍称之为“汉人”。朝代的更换,“汉人”作为族称的含义有明显发展;据现有资料,汉人作为民族名称确定无疑的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二、魏晋十六国“汉人”的缺位与“晋人”的兴起 自此南有四国,其人皆云汉人子孙。今有铜柱,亦是汉置此为界。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汉代初传其道,惟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今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前汉末……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建安中,魏武帝始分其众为五部,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晋)武帝践祚后……复与晋人杂居。三、“中州名汉”:从“晋人”到“汉人” (高)欢每号令军士,常令丞相属代郡张华原宣旨,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如今之所谓者,若中州名汉,关右称羌,易臣以奴,呼母云姊。主上有大家之号,师人致儿郎之说。凡如此例,其流甚多。必寻其本源,莫详所出。阅诸《齐志》,则了然可知。由斯而言,劭之所录,其为弘益多矣。足以开后进之蒙蔽,广来者之耳目。虽言胡神,问今胡人,共云无有。皆是前世汉人无赖子弟刘元真、吕伯强之徒,接乞胡之诞言,用老庄之虚假,附而益之,皆非真实。故毒之在体,必割其缓处……历下、泗间,何足独恋。议者必以为胡衰不足避,而不知我之病甚于胡矣。若谓民之既徙,狄必就之,若其来从,我之愿也。胡若能来,必非其种,不过山东杂汉,则是国家由来所欲覆育。既华得坐实,戎空自远,其为来,利固善也……设使胡灭,则中州必有兴者,决不能有奉土地、率民人以归国家矣。诚如此,则徐、齐终逼,亦不可守。若来之以文德,赐之以副书,汉家轨仪,重临畿辅,司隶传节,复入关河,无待八百之师,不期十万之众,固其提浆伫俟,挥戈愿倒,三秦大同,六汉一统。四、汉族族称的定型 义川本春秋时白翟地,今其俗云:“丹州白室,胡头汉舌。”其状似胡,其言习中夏。白室即白翟语讹耳,近代号为步落稽胡,自言白翟后也。又,准《别格》:“诸蕃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妻妾,并不得将还蕃内。”贞观二年六月十六日敕:“诸蕃使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然佛之非胡,乃为天种;胡乃戎类,本异梵乡。犹言神州,号为汉地。今检汉者,止可方于梁汉,虽曰初封,帝都在于京洛。自余吴楚,未曰中华。陆浑观戎,又戎变夏矣。![]() ![]() ![]() 贞元十七年,吐蕃陷麟州,驱掠民畜而去。至盐州西横槽烽,蕃将号徐舍人者,环集汉俘于呼延州,谓僧延素曰:“师勿甚惧,予本汉人……虽代居职任,掌握兵要,然思本之心,无忘于国。但族属已多,无由自拔耳。此地蕃汉交境,放师还乡。”![]() 结 语 |
|
来自: skysun000001 > 《单位文章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