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圣先贤祠——天后祖祠

 智宇张瑾 2023-03-23 发布于甘肃

天后祖祠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山亭乡港里村 ,  祖祠始建于宋代,由照壁、山门、拜亭、正殿、后殿五大建筑组成,额称“天后祖祠”。 

据《敕封天后志》载:“世传祠内室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偈,皆不能及”。因祠内前殿供大会供奉妈祖室像。额称“天后祠”,后殿供奉圣父母及其先代牌位,额称“林氏祖祠”,故尊为“天后祖祠”。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祠坏,朝廷内官司奉旨赴港整修致祭,称“天妃祖祠”。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贤良港天后祖祠位于莆田秀屿区山亭乡港里村,座北朝南。祖祠建于宋代,原为林氏宗祠,在妈祖(987)升天后,开始祭祀妈祖,遂成为最早妈祖庙之一,与湄洲岛妈祖祖庙遥遥相望。

贤良港又名“黄螺港”,今名港里村,原为莆田县忠门镇所辖,现为湄洲湾北岸山亭乡所辖。贤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妈祖父母神像和宋代“异人妆塑”的妈祖神像,以及妈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据《天后志》记载,妈祖曾祖父“保吉公弃官隐居贤良港”。 

宋代航标塔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以对抗明郑宫事行动,沿海截界清野,村人及妈祖室像内迁涵江。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祠已尽毁,裔侄孙麟火昌发起重建,向涵江人迎回妈祖室像,涵人拒之,双方因请王交卜,得九十九圣王交,涵江人逐具船礼送室像还港。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时祖祠受风吹蚁蚀、瓦漏墙倾,由台湾凤山县教职林霈发起募捐,相地于祠址后山重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建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奉圣春秋两祭,载入礼典。

妈祖阁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祠夷为平地,室像赖村妪抢救,得于幸存,1984年村民集资按原式重建,到1988年2月2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告竣大典。今祠内保存宋代妈祖室像,清乾隆石刻碑记及附近的“妈祖故居”、“受符井”、“八封井”、“连础面柱”等宋代文物。

金丝楠木妈祖圣像

1989年辟为“莆田县贤良港天后祖祠游区”,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台湾等各地妈祖信徒来“螺港寻源、竭祖朝圣”的进香团、考察团络绎不绝,并解囊资建“三门碑坊”、“钟鼓楼”、“通宾阁”,使祠宇日臻完善、壮观。

天后祖祠是贤良港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它几经修建,完整地保持了宋代风格和特色。最近一次修复是在1984年,由山门、钟鼓楼、拜亭、正殿、后殿五大建筑组成,占地总面积615平方米,建筑面积580.56平方米。

山门由三座大门组成,正中门上横眉“神昭海表”为清雍正手书,右门横眉“海国安澜”为嘉庆手书,“泽覃海宇”为道光手书;背面的正中为乾隆御题的“佑济昭灵”、咸丰御题的“恬波利运”和光绪御题的“与天同功”。中门对联为“忠信涉波涛周历玉洲瑶岛,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侧门的对联曰“风转舵摧屡救吾民之厄,火流水净常全蕃舶之危。”“佑国庇民济天地东南之险,嘘风吸雨统江淮河海之宗。”

祖祠正殿为抬梁式歇山顶制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悬挂“翊灵绥佑”“灵昭海表”等匾额,柱上镌刻楹联“神钟螺港灵著湄洲莆阳存圣迹,炉飞仙洋驾驻东井榕北颂娘恩。”“千年香火犹存港里祖姑瑞生地,百世功勋鼎立湄洲天后净化宫”。

妈祖木雕软身宝像端坐正殿中央,冕旒执圭,面部慈祥。据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

后殿为林氏宗祠,供奉妈祖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妈祖父母的两尊塑像和妈祖兄姐的牌位,额称“林氏祖祠”,尊为“天后祖祠”。后殿的照壁上刻有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林俊撰写的《族范》。此外,天后祖祠还保存着清乾隆五十一年林清标撰写的《重建天后祖祠记》和清代《历朝褒封徽号》两通碑刻。

钟鼓楼为八角形三层建筑,是1993年台中县大甲镇澜宫捐建的。左边的钟楼联曰“钟鸣五鼎乐,日丽万年楼”,右边的鼓楼联为“奉觞献文祖,击鼓来冯夷”。仪门端庄肃穆,拜亭正前端安放香炉,此拜亭是世界所有妈祖宫庙中最为独特的建筑。据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圣旨谕天后本籍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此拜亭就是供地方官祭拜之用。 

2018年2月4日,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举行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暨观音阁开光典礼。来自印尼、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200多家妈祖宫庙和内陆300多家妈祖宫庙信众代表逾千名妈祖信众参加开光仪式,影响深远。

随着妈祖文化的不断弘扬,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文化建设工程,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妈祖信众的热忱捐助下,成果不断。2018年2月4日,祖祠又一标志性建筑——观音阁顺利告竣。当日,由海内外信众捐建,占地500平方米,历时四年耗资1200多万元兴建的观音阁正式揭牌。总高度达11.38米的观音神像和阁内的2000多尊佛像以“圣尊神灯”灿烂、威严地展现海内外妈祖信众面前。 

据了解,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观音阁木雕观音像,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世界第一大佛的设计制作者、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协会副会长、著名民间雕塑工艺大师林胜标设计雕刻。观音像高11.38米,其中底座高2.19米,寓意观音诞辰日,像高9.19米,寓意观音出家日。同时,大殿內还安座有2677尊微型观音大士金尊。 [8-10]

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观音阁木雕观音像

贤良港祖祠中保存的文物有:敕封天后祠直匾、清代奉旨春秋谕祭牌、《历代褒封徽号》碑刻、清乾隆五十—年《重建天后祠记》碑刻、《历朝褒封徽号》碑刻、《敕封天后志》的“天后本系世系考”、《天后志》中的“贤良港祖祠考”、清林清标《敕封天后志》序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奉旨“春秋谕祭”牌:这是天后祖祠保存下来的清代文物,清康熙的五十九年(1721)奉旨出使琉球(台湾)的翰林院检讨海宝、编修徐葆光联名上奉朝廷,将祭祀妈祖列入国家祭典,准许地方官员按照妈祖的诞辰和升天日来进行春秋二祭。这块奉旨“春秋谕祭”牌就是兴化知府官员来贤良港天后祖祠朝圣的物证。“重建天后祠记”碑刻也是清代文物,记载清乾隆五十年间,台湾安平镇官民募资重建天后祖祠的历史,当时祖祠因受风摧蚁食,瓦漏墙倾,村民就相中了祖祠后山上的一块地方要重建。

裔孙惠安县教谕的林清标知道后就命其当时在台湾凤山县当任教职的长子林霈就在安平镇募资这笔修款,乾隆的五十一年(1786)的九月这座天后祖祠得以建成,这块石碑就把这段历史完整的锲刻在上面,以此可见,祖祠在很早以前就跟台湾有过来往互助。清代“历朝褒封徽号”碑刻:刻的就是从宋代到清朝历代皇帝先后敕封妈祖由“夫人”“妃”“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的封号。 

历史记载:位于湄洲岛一水之隔的大陆岸贤良港(今忠门镇港里村),一名红螺港。这里是妈祖出生地,宋代妈祖受朝廷敕封为祖姑,林默升天之后,在贤良港林氏祖祠祀祖姑木雕神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祖祠圮坏,钦命太监至贤良港整修致祭;嘉靖年间(1522~1566年),沿海遭倭寇骚扰,村里民居尽被焚毁,独此祖祠倭寇不敢侵犯。

清初截界,祠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复界后重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奉旨:“天后本籍宗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载入祀典”;嘉庆元年(1796年)赠封先代;嘉庆八年(1803年)奉旨敕封三代考妣为积庆公、积庆公夫人。

莆田地方官以贤良港距城80华里,交通不便,自乾隆年间即就城内文峰宫举行春秋祭祀,港里林姓子侄领办具祭。时祖祠受风雨蚁蛀,瓦漏墙倾,遂择于原址的后山高地重建。邵州裔孙惠安县教谕林清标(雍正朝太仆寺卿林源之子),写信给其长子(时任台湾府凤山县教职)林霈,就台湾募捐修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建成。今祠中还存有林清标写的《重建天后祠记》石刻。

1958年,祠宇殿祖姑像被一老妇取藏。1984年于旧址按原式重建。祠附近还有传说的妈祖父母求子的接水亭和妈祖幼年窥井得符的“受符井”,以及妈祖故宅遗址。

民俗活动:1987年后,台湾妈祖信徒来湄洲朝拜妈祖的必到贤良港天后祖祠进香。大甲镇澜宫于山亭路口建起1座“妈祖诞生地”石碑坊;1989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组织千人进香团迎请圣父母宝像首次渡台,安奉于镇澜宫,飞机抵台时,在机场迎接的妈祖信仰者达3万多人。台湾新港奉天宫捐建1座2层的迎宾阁于祠左供来港进香的台胞住宿。1990年台湾信徒刘荣周捐建1座3楼3门的石碑坊。

所获荣誉:贤良港天后祖祠相继被列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八闽名祠、福建省对外交流重点保护单位,港里村被省政府列为“ 历史文化名村”,“海祭妈祖”等民俗活动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