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与妈祖文化

 西域穆客 2011-02-10
郑和下西洋与妈祖文化

莆田新闻网 www.ptxw.com  2008-2-22 [来源:侨乡时报]


  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敬奉妈祖为航海的保护神。他奉诏率庞大舟师、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远航活动,都与“祈报”妈祖息息相关,留下了诸多的妈祖文化史迹,使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在我国东南沿海民间发扬光大。而且,郑和船队七次远度重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敦睦友邦、促进中外贸易、文化交流的同时,把妈祖信仰远播到海外。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妈祖庙大多建于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而且对妈祖信仰、妈祖文化的传播和推动更是功不可没。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海都“设祭开洋”, 并在船上祀奉天妃(妈祖)神位,仰赖天妃庇佑其“师旅之安宁。”①如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由跟随他下西洋的僧人胜慧临终前发愿刻印的《太上说天妃救苦灵应经》,卷前插图前部为天妃端坐宫中,部属和侍从分立两旁,庭前左右站着千里眼、顺风耳两神;图中部上方为天妃站在郑和下西洋船队上空的云际,象征着天妃伴随郑队远航船队,佑护其往返平安。据史载,郑和船队远航途中遇险遇难,都祈求天妃庇佑而化险为夷。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差太监郑和前往暹罗国(今泰国),至广州大星洋遭风,船将覆,舟工请祷于神。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风涛危险,身固不足惜,恐无以报天子,且数百人之命,悬于呼吸,望神妃救之。俄闻喧然鼓吹一阵,……自此风恬浪静。”②归国后,于永乐五年(1407年)第二次下西洋行前,郑和在南京龙江重修天后宫;奏请福建兴化府重修湄洲妈祖祖庙。在泉州也有“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守镇重修其庙(泉州天妃庙),……以祭告为常。”③
  永乐七年(1409年)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归航时,因妈祖护航有功,奏请奉旨到南京龙江天后宫致祭,诰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天妃宫为“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同年9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前,在福建长乐潭头文石港建造天妃庙,设坛祭海。
  永乐七年十一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郑和及指挥陈庆等在西洋遭遇海风不利,危急万分,陈庆等祷告天妃保佑,于是化险为夷。”④归国后,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奏建福建长乐南山天妃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⑤
  永乐十一年(1413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统率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腊国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郑和)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⑥归航后,郑和在福建长乐南山顶重修三峰寺和圣寿宝塔,以答谢妈祖神助。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奏请明成祖撰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对妈祖庇佑以褒扬。该碑现存南京市静海寺内。
  永乐十五年(1417),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一些国家,一路得妈祖庇佑往返平安。
  永乐十九年(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往榜万刺(今孟加拉),“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平浪静。”⑦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发前,在江苏太仑修建刘家渡天妃宫,并立天妃碑记:“(船)一称神号,感应如响,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船队驻泊福建长乐期间,郑和在南山天妃行宫前撰立《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记述前六次下西洋历程,铭记远航中天妃之神庇佑事迹,以及在长乐等地修建天妃宫庙情况。该碑现存长乐市郑和史迹陈列馆,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郑和第七次远航途中,“一日舟至中流,忽见有岛,数十士兵登岛展望,又见旁有小岛,一女子提筐踩螺,竟赴岛迫视,于是上前呵止,女子忽不见,回首大屿已没,方知前登屿,即巨鳌浮现,其美女乃天妃现身,救此数十人也。”⑧

郑和于1431年亲立《天妃灵应之记》碑,现存福建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大厅。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多是从江苏太仑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闽江入海口南岸的下洞江,当年郑和奏请改名为太平港)驻泊,以补充给养、修造船舶和伺风开洋。驻留时间短则两三个月,长的近一年,然后开洋远航,使长乐成了郑和出使西洋的基地港和远航启航港。期间,郑和为祈报妈祖神佑,先后在长乐港口等地修建潭头文石天妃庙(1409年),奏建南山天妃行宫(1412年),重修圣寿宝塔、三峰寺(1413年),施财鼎建三清宝殿并发心铸献铜钟(1431年),撰立《天妃灵应之记》碑刻(1431年)等等,留下了十多处妈祖文化史迹。其中,《天妃灵应之记》碑铭刻:“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佑之德。”史实见证,郑和七下西洋“师旅之安宁”、航海取得的伟大成就,均借助于妈祖信仰、妈祖精神力量的支持。郑和信奉妈祖之虔诚,加上明朝廷对天妃的褒封、推崇,有力推动了长乐民间妈祖信仰的传播,妈祖宫庙骤然增至40余座,渔家、船民无不供奉妈祖之神位,每逢妈祖诞辰和升天纪念日,家家户户焚香膜拜,使妈祖信仰推向全盛期,成为长乐妈祖文化的一大特色。
  长乐漳港镇滨海的仙岐村显应宫(也叫天妃宫、妈祖庙),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清光绪年间因一场特大的风沙灾害被深埋于地下而匿迹。1992年6月,村民在大量挖地取沙时偶然发现湮没地下百余年的古宫遗址。发掘出土的有泥彩塑神像50多尊和20多件陶瓷祀器、古币铜钱等文物。其中,前殿东侧神台供奉妈祖组塑,西侧神台供奉当地群众称之为“巡海大臣”组塑。经考古、历史专家考证认定:“巡海大臣”组塑系以明太监郑和为主像的下西洋诸官员塑像,塑像时间应在明宣德九年郑和逝世之后和万历后期之前。专家认为,这是国内发现最早的郑和塑像,比国外发现的时间要早得多,同时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与妈祖同殿并祀的郑和塑像。2006年,该宫出土泥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和与妈祖同殿并祀的史实,说明当地先民出于对郑和“巡航”(七下西洋)功绩,尤其对郑和“尽诚以事神(妈祖)”的敬仰和怀念,因而在宋代祀奉妈祖之后,明代又供奉“巡海大臣”,而且破格与妈祖同殿并祀。郑和与妈祖一样,都是由人神化了的人间神。从福建地方有多神共祀的民俗看,把郑和与妈祖同殿并祀,也完全符合于民俗信仰的当时历史情理。这表面上看是一种神祗信仰的民俗现象,却深刻体现了极具特色的中国海洋文化内涵,开创了妈祖文化与郑和文化相交融的海洋文化的范例,既蕴含海洋文化的理念,也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
  总之,妈祖信仰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强大精神支柱,每次远航前“设祭开洋”,船队上祀奉妈祖神位,平安归航时酬谢妈祖,奏请朝廷封赐、御祭妈祖,在福建长乐、莆田、泉州和南京、太仑等地修建妈祖宫庙,亲立《天妃灵应之记》碑等等,有力推动了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的传播。妈祖扶危济困、拯救海难、庇护郑和“师旅之安宁”,成为郑和远航的海上保护神。可以说,郑和的七下西洋与传播妈祖信仰、妈祖文化是紧密交融和相互促进。(林守敬)

  注释:
  1、《天妃灵应之记碑》
  2、《敕封天后志》卷下
  3、福建《泉州府志》卷十六
  4、《敕封天后志》卷下
  5、《天妃灵应之记》碑
  6、《天妃灵应之记》碑
  7、《天妃显圣录》
  8、《敕封天后志》卷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