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陵文脉》72 静海寺

 田牧 2017-07-04
历史上的南京是一个古刹名寺集中的城市,曾经留下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佳句。始建于明代的静海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和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事件密切相关,一是600年前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二是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就在这静海寺里议定下来。正是由于这一荣一辱,奠定了静海寺在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地位。   静海寺作为中国古代及近代史上沉甸甸的一笔,给岁月留下了无尽的追忆与沉思,这里曾珍藏和栽种过郑和七下西洋所带回的大量珍宝和珍稀植物,这里又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议约地,这里更有庆祝收复香港的155响钟声。静海寺,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南京古寺,像大海边巍峨不动的黑色礁石,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最强健和最微弱的脉动。   明朝永乐年间,国力强盛,天下太平,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异国他乡,明成祖为了褒奖郑和,于是敕建了静海寺,题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数百年来,静海寺几经毁损,历经沧桑,岁月的痕迹在这里随处可见。   寺中6米多高的天妃宫碑碑文是当年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天妃指的就是妈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妈祖是护佑航海者安全的神明,当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国途中,遭遇了狂风巨浪,整个船队险些葬身鱼腹,他们平安回国之后,明成祖特立此碑,颂扬妈祖的圣德,同时也记录了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   因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很多同胞普遍信仰妈祖,所以,这块天妃宫碑已成为连接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成为和平统一的象征。
斗转星移,时光飞转,郑和带给静海寺的辉煌渐渐黯淡了。1842年8月,英军从南京燕子矶登陆,兵分两路,一路占领南京的北大门迈皋桥,一路占领制高点紫金山,在山上架起大炮。清政府屈服于侵略者的“船坚炮利”,在静海寺内与英军谈判。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英国代表和清政府官员坐在一起,当时坐在主座的是英国的全权代表璞鼎查,坐于次座的是英国海军司令巴加,清政府的钦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则分坐于两侧,议定了令中国人遗恨百年的《南京条约》,香港从此为英国占领。   现在的静海寺已经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大量实物和历史图片,再现了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侵略者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民抗英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使中国不断从落后走向富强,直至香港回归祖国的漫长历程。   在那个难忘的1997香港回归之夜,静海寺警世钟被撞击了155下。它雄浑深沉的钟声涤荡了静海寺数百年来所蒙受的屈辱。洪亮的钟声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中久久回荡。   静海寺位于南京下关地区,现在是阅江楼景区的一部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