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航海第一人竟来自600年前的南京!

 如歌行板11 2019-09-22

公元1405年

明永乐帝朱棣下旨

命令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郑和

率领宝船六十余搜

随行水手、士兵、技术人员、医生和翻译共两万七千多人

从南京开启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探索之旅……

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虽然起源很早,但更有赖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所以宋代开始渐渐进入繁盛,明代郑和下西洋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顶峰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攻破京师(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虽认为建文已死于火,但毕竟他得位不正,匆匆登上帝位心里总犯嘀咕,生怕哪天他这侄儿号召勤王又讨伐他,派人在国内寻找十几载之久。又听人传说可能在西洋,“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遂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决策首先是永乐帝,《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寻找建文自然不能说出来,因此向四夷展示一下肌肉,重现汉唐荣光,不过几次下来,那些蛮夷哪见过这些大船,这些珍奇,这些军队、武器,纷纷跑来纳贡,通商,留学,永乐帝看到万邦来朝,自然是”大悦”,为他们大盖国宾馆,且赏赐多于他们进贡,毕竟是天朝上国吗?

《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局部

郑和下西洋,那么自然主角就是郑和。郑和本姓马,云南人,在傅友德,蓝玉平云南之战中被俘,成了宦官,回南京后入宫服役,14岁时被派入燕王府。这郑和第一是跟对了领导,如果他没有跟随燕王,而是留在京师,那肯定以后下西洋就不是郑和,而是牛和,或者王景弘、洪保等等。二是燕王发动靖难,郑和立有大功,被朱棣赐姓“郑”,能力辅之运气成就了千载留名的郑和。

郑和画像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乐三年(1405年),而那些高大的宝船建于「宝船厂」,明代李昭祥的《龙江船厂志》记载“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记载:“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宝船厂遗址(第六作塘)发掘后的场景

宝船厂遗址出土舌形刀一组、木柄铁刀、铁钻

今天的宝船厂遗址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于2005年开放的,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三座水塘均为600年前的船坞旧址,是郑和所用宝船的建造基地,分别是四作塘、五作塘、六作塘。这些明初遗迹历经岁月风霜,原本的规模要更加宏大壮观。当年,这里河汊纵横,直通长江,建好的大船可直接投入使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从船坞遗址中相继发现了11.07米的巨型舵杆,残损的绞关木及能起500公斤左右的铁锚。

今天的宝船厂遗址公园

宝船厂遗址郑和塑像

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作为正使太监率庞大船队,其中有大海船六十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在内,一共有百余艘之多,从南京起航,到苏州刘家港入海下西洋。这一次初下西洋,在海上遇到飓风,雷电交作,洪涛巨浪,真是惊心骇目,这时有神人飞来舟中(天妃宫碑碑文所述),不多久就海波澄镜,万里一碧,都说是妈祖显灵。

妈祖是福建、广东、台湾一带海边信奉的海神娘娘,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

因此郑和一下西洋回来后奏请永乐帝,永乐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临应弘仁普济天妃”,于永乐五年(1407年)在都城之外,龙江之上(今鼓楼区下关狮子山麓,建宁路旁)建“天妃宫”。并亲自撰写天妃宫碑碑文。郑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及归航后,都要专程到天妃宫祭拜。

永乐十四年所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之碑,后移入静海寺

「天妃宫」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初建时,巍峨庄丽的天妃宫,其规模之大,全国为首。明万历年间《金陵玄观志》记载:“天妃宫东至仪凤门、西至静海寺、南至官街、北至凤城,周围墙垣计一百八十一丈余……占地三十亩。”此外,另有公产祭田一百亩。

天妃宫第一次被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南京之时,同治四年(1865年)下关复建了救生局,妈祖信徒们募捐重建了天妃宫,用于祭祀天妃,祈求保佑平安。第二次毁于1937年冬。仅永乐十四年所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之碑尚巍然独存,后静海寺重建后被移入其中。天妃宫又一次重建在2004年7月,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2005年4月底竣工。

修茸一新的天妃宫

展厅内天妃宫俯瞰模型

「静海寺」位于建宁路天妃宫西,始建于永乐九年(1411年)左右,也就是郑和三次下西洋回来之后,永乐帝因“平服诸番,风波无警因建寺,赐额静海”,同时也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佛牙、罗汉画像、玉玩等等物品以及奇花异木。

《金陵梵刹志》载静海寺属次大刹,范围东至天妃宫,西、北至护城河。当时南京大刹只有三座,即是灵谷寺,大报恩寺、天界寺。如果说这三座相当于五星级,那么同样是敕建的静海寺在四星级中也是佼佼者。初建时规模宏大,殿宇林立,香火甚旺,占地30亩。此后的500多年间,静海寺多灾多难,几毁几修。

仪凤门外静海沧桑

修茸一新的静海寺

清代在这里发生的一次重大事件使他成为我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道光22年(1842年)英军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在静海寺与英政府议约四次,并在这里草签了《江宁条约》(史称《南京条约》),后在英军旗舰正式签约,结束了两年多的鸦片战争。静海寺几经沧桑最终同天妃宫一样毁于1937年日军侵华。1988年复建,第二年建成,1990年在此成立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

警世钟与《南京条约》

郑和在永乐年间六次下西洋,朱棣逝后,仁宗朱高炽下诏不在下西洋,郑和守备南京,曾经督造南京宫城、大报恩寺。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而他的葬地(衣冠冢)在南京南郊的牛首山麓,名字叫谷里,背依牛首双峰,前有一口池塘,环境清幽。而他在南京的府邸早已化为市井,但仍以“马府街”命名,旁边的公园也命名为郑和公园,考古发掘曾经在这里发现过一些物品,因此在这里立有两块碑,分别是“郑和府邸遗址”、“郑和府邸花园遗址”,公园广场立有郑和铜像,来纪念这位航海英雄。

南京作为郑和航海事业的大本营,至今仍保存着与郑和及其航海事业直接相关的诸多遗迹,这已成为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期我们在这个航海奇迹的起点开启当年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遗存路线,还原中世纪世界航海史的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