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男子被哥哥抛弃,功成名就后返乡,侄子:他是在救你

 聊斋故事社 2023-03-23 发布于浙江

王知府家门前来了一位客人,身穿粗布麻衣,双手因为长期劳作而粗糙无比,布满了细密的裂口,面容黧黑,神情憔悴,是个地地道道从土里刨食的庄户人家。

文章图片1

像这样一个人来见知府,肯定会被拒之门外,但意外的是,王知府竟真的出门来见他了,只不过神情极为冷峻,淡漠的问道:“你现在来找我干什么?”

来人似乎有些激动,搓了搓手,说道:“二弟,我有急事要离开一段时间,想求你收养你的侄子念青。”

“哼!”王知府冷笑了一声:“我既没有大哥,更没有什么侄子,自从当年你背弃约定抛下我一个人以后,咱们就再无瓜葛了,如今我功成名就,你就想把你儿子扔给我,不觉得可笑吗?”

随着对话的展开,一件陈年旧事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原来王知府跟眼前这个庄稼人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王知府叫做王承安,庄稼人叫做王承恩。

两人的父亲原本是一个不得志的举人,饱读圣贤之书,却因为没钱打点上下关系,所以一直没能等到拾遗补缺的机会,王举人于是就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两个儿子的身上,从小对他们要求十分严格。

文章图片2

王承恩要年长两岁,才情也是远超弟弟王承安,王举人对他的期望很高,一心要将他培养成状元,只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王承恩十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幸离世了。

王举人活着的时候,生活尚且十分艰苦,等他离世后,家中更是没了生活来源,为了保证兄弟二人的学业不受影响,母亲刘氏决定改嫁。

刘氏出自书香门第,虽然说不上绝美,但是比起普通庄户人家的姑娘,已经算得上是艳压群芳了,愿意迎娶她的人有很多,刘氏只有一个要求,成亲以后要善待自己的两个儿子,供养他们读书。

当时,大部分的孩子七八岁就要帮着给大户人家放牛补贴家用,根本没有机会进学堂,供两个孩子读书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更何况这孩子还不是自己的,所以刘氏的话一放出来,立刻就吓退了一大批人。

挑来挑去,最终选中了村里的小地主姚胜民,姚家薄有田产,是个小康之家,姚胜民觊觎刘氏的美色已经很久了,好不容易把王举人熬走,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把刘氏给娶回家来。

文章图片3

成亲以后,姚胜民说到做到,家中的活计全然不要兄弟俩做,只让他们一心一意读书,兄弟俩过了两年衣食无忧的生活后,刘氏也不幸感染了重病去世了。

这下子两人的处境就显得有些尴尬了,亲生父母都不在了,只能跟着继父继续生活,而此时的姚胜民也是暴露的本性,直接停了两人的私塾,要求他们放牛耕田,帮衬着家里增加收入。

再后来姚胜民又续弦娶了赵家的女儿为妻,赵氏性情凶悍,看两兄弟如同眼中钉,肉中刺,哪哪都不顺眼,干脆将他们赶到了牛棚里去睡,将两人当做奴仆一样养活。

姚胜民对这件事保持漠视的态度,这让赵氏更加猖獗,拿着最差的饭菜给他们吃,却要求他们每天上山砍柴,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非但没有饭吃,还要经受鞭打或者责骂。

有一次,王承安实在是无法忍受继母的责难,暗地里向姚胜民诉苦,哪知姚胜民勃然大怒:“爱嚼舌根的混账东西,你不能安分守己,做母亲的教训你天经地义,你竟敢告状,真该用鞭子狠狠鞭打。”

文章图片4

姚胜民说完,将王承安打了个半死,若非王承恩冲出来护住他,只怕这一顿鞭子就能给他送走了,赵氏心里快意无比,知道他告自己状,每天只给他一碗糙米饭吃,做工的数量却一点也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不少。

按照赵氏的说法:“小混蛋既然有力气去告刁状,肯定是吃的太饱,干活儿太少!”

在这种严苛的摧残之下,王承安根本没有力气完成工作,躺在床上肚子饿的咕咕直叫,王承恩就将自己的口粮送给弟弟,自己挨着饿加倍努力干活儿。

王承安抱着哥哥痛哭流涕,说自己还不如死了干净,王承恩十分愧疚不能照顾好弟弟,于是承诺道:“我一定会想办法带着你逃离苦海,你不要忘记父亲的嘱托,留着有用之身考取功名,等到功成名就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欺负你了。”

从那以后,王承恩不分黑天白夜的干活,每次多砍一点柴留着,等攒够了几担柴,再偷偷抬到镇子上卖掉,以此获取几枚铜钱,几月后,终于攒够了坐船离开的钱,

王承恩激动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弟弟,兄弟俩约好,趁着夜晚一起逃离继母的魔爪,到了离开的时候,王承恩带着弟弟上了船,等船开的时候,却突然跳了下去。

文章图片5

王承安懵了,他大声的喊着哥哥上船,可王承恩却只是喊着让他自己一个人出去要当心,照顾好自己,王承安惊恐万分,他做梦也没想到哥哥会抛弃自己,他大声喊叫,撕心裂肺的哭泣,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

王承安离开以后,讨过饭,放过牛,替人写过字,也做过店小二,吃了数不清的苦,可他始终没有忘记考取功名的志向,出人头地的强烈欲望促使他废寝忘食的看书,终于在二十八岁这一年进士及第。

看到榜文的那一刻,王承安整个人都像是被抽空了一样,一个人哭了一整天,接下来的故事就变得顺利多了,王承安留在京城做了翰林,被当朝二品大员看中,将自己的女儿月娥嫁给了他。

王承安的地位水涨船高,巴结他的人在门外排成了长龙,可他始终开心不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扬州知府离任,朝廷要选派一个新的知府上任,扬州正是自己的家乡,鬼使神差的,王承安主动请命担任扬州知府。

获批之后,王承安就带着妻子来到了扬州赴任,并且派人四处打听姚胜民和赵氏的下落,当然还有那个抛弃了自己的大哥。

可惜的是,王承安并没有得到报仇的机会,他走后没几年,姚胜民就中了风,赵氏原本就在外面有情人,眼见丈夫已经不行了,裹挟着全部的财产跟着自己的情夫跑了,至今下落不明。

文章图片6

此后没过多久,姚胜民就死了,至于王承恩,似乎也过得并不如意,长大之后娶妻生子,妻子难产而亡,自己带着儿子艰难度日。

王承安听完消息,眼中精光一闪,半晌没有说话,月娥知道他的过往,试探性的问道:“要不把大哥和侄子接过来吧?一家人在一起也好有个照应。”

王承安像是被踩到尾巴的猫一样,瞬间就炸了毛,起身厉声说道:“我没有哥哥,他也不是我的家人!”

多年以来,王承恩一直在默默关注弟弟的消息,当得知他做了扬州知府,心里别提有多骄傲了,可弟弟一直没来找过他,王承恩心里知道,他还在怨恨自己当初违背了承诺,没有带着他一起走。

由于自身境况的落魄,王承恩也一直不敢来找弟弟,可他的身体因为常年高负荷劳作,再加上经常遭受毒打,早就是千疮百孔了。

老中医诊断他最多只有三个多月的寿命了,没办法,他只能硬着头皮找到了弟弟,希望他可以收养自己的儿子。

王承安以为是自己做了知府,哥哥才跑来巴结自己,听说他要将儿子交给自己收养,更是怒不可遏:“你现在连自己的儿子都要抛弃,就像是当年抛弃我一样吗?”

文章图片7

王承恩心里有千言万语,嘴唇蠕动了几下,艰难的说道:“我的身体不行了,可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你是念青的亲叔叔,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亲人了,我求.....”。

“我跟你毫无瓜葛,你是生是死跟我没有一分关系,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了!”王承安粗暴的打断了哥哥,扭头离开了,大门重重的关上,那巨大的撞击声,像是砸在了王承恩的心头。

失魂落魄的回到家,看着六七岁的儿子,王承恩内心百感交集,他不知道自己死后,儿子将何去何从,但是病魔并没有给他留下足够的时间,三个月后,王承恩就带着对儿子的挂念和对弟弟的愧疚永远离开了。

王承安虽然嘴上不肯承认,可他心里一直很关注哥哥,只是当年的抛弃是他永远解不开的结、跨不过去的坎,当哥哥死亡的消息传来时,王承安的心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崩塌,他失魂落魄,瘫倒在地上痛哭流涕,一如当年那个沉寂的夜晚。

月娥建议将念青接到府上抚养,再次被王承安拒绝了,月娥只好偷偷出钱替王承恩操办了丧事,然后又请人收养了念青,让他不至于流落街头,这一切当然瞒不过王承安的眼睛,他既没有阻止,也没有戳破。

这年的清明节,王承安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偷偷跑去王承恩的坟前,可却在这里意外遇到了侄子王念青,在看到侄子的那一刻,一股天然的亲近之情油然而生,鬼使神差的,王承安问道:“你知道自己还有个叔父吗?”

王念青扭头看向王承安,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父亲经常对我提起叔父,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是朝廷中的大官,让我要努力读书,争取像叔父一样,做个对朝廷有用的人。”

文章图片8

王承安似乎被什么噎了一下,缓缓的蹲坐在地上,慢慢说道:“你父亲没跟你说过吗?当初他答应带你叔父一起离开,可最后关头却一个人跳下了船,他抛弃了自己的亲弟弟!”

王承安说着,内心压抑多年的情绪再也遏制不住,死死地抱着自己的头,努力不让眼泪流出来。

“父亲当年的钱只够一个人坐船离开。”王念青轻声说道。

“什么?”王承安犹如触电一般,追问道:“你刚刚说什么?”

“父亲当年没有凑到足够的钱,他只能送叔父一个人离开,这是他这一辈子最后悔的事儿,我看到很多个夜晚父亲都不睡觉,跪在地上祈祷叔父平安,责怪自己没有尽到哥哥的义务。”

王念青的声音不大,可字字都像是惊雷一样在王承恩心头炸响,他终于明白了,原本那么爱护自己的哥哥,为什么突然狠心抛下自己,在自己离开之后,他又是如何面对继父继母的怒火的呢?

原来是他并不是违背承诺,而是将唯一逃离苦难的机会让给了自己。

多年的心结瞬间解开,王承安的心里懊悔不已,可哥哥已经永远的离开了人世,对哥哥的错怪和误解成了自己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那个小小的坟堆,像是刻在地上的一道疤,王承安扑到上面,哭得撕心裂肺。

文章图片9

祭奠完以后,王承安将念青接到了自己家中,亲自教导他读书,王念青的天赋很高,比起父亲来也是不遑多让,再加上有王承安的亲自教导,进步神速,等到王承安五十大寿的时候,王念青就已经进士及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