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精神药物的知识,你了解多少?(一)氯丙嗪

 沐焱重生 2023-03-23 发布于吉林



大概快半年没更新了,这并不代表半年来我抑郁症加重了。神奇的是我抑郁症正在好转,这导致我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写文章给大家。的确,抛掉抑郁症的桎梏,我才发现人的生命中有那么多事情要做,那么多地方可以去,那么多人可以遇见......
今天我又重新起笔写作,你没猜错,我此刻的心情并不好。因为大学的课程那么多,我逃课了,而逃课的行为让我对自己的学业开始焦虑,让我对自己产生自我攻击。于是,我打算写篇文章,希望让自己好受些,同时也能给大家带去知识和力量。
打开一本关于心理疾病的书,里面的内容让我迫切希望分享给大家。接下来的日子我会给大家详细科普精神药物的知识,也希望你能愿意花时间为自己为家人看看这些文章,我可以保证这能帮到你。



氯丙嗪:第一种抗精神病药的诞生

在医学不发达的前几个世纪,治疗精神疾病的方式比病人本身更加“精神病”。精神病院通常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老建筑,里面充满了尖叫、梦魇、暴力。
医生治疗病人的方式异常粗暴,他们会把患者丢进冰水里洗浴,或者直接在其消瘦凹陷的皮肤下面注射超高剂量的胰岛素——使患者骤然间陷入昏迷状态,然后将其捆绑在铁床上,送入“禁闭室”。
如果过量的胰岛素也无法让病人昏迷,医生们会直接切断他们大脑某部分纤维,让他们变成任人摆布的洋娃娃。


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并不科学,普遍以为精神不存在于大脑这个器官中,而是心灵或灵魂里,化学物质无法干预心灵或者是灵魂。罹患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度抑郁症的人通常会在阴森恐怖的医院度过一生。
在20世纪的美国,肯尼迪、约翰逊这两位美国前总统分别对精神卫生中心拨款、推行医疗补助和保险制度,使全美的精神病院进入鼎盛时期,1955年便收纳56万患者。
神奇的是,1988年,全美的精神病人降低到12万,这归功于一种名为氯丙嗪的药物。
1950年,两位化学家将抗组胺药氯化得到氯丙嗪,人们发现这种药物能够有效治疗精神病人,并将其命名为“冬眠灵”。


氯丙嗪有很强的镇吐效果——可以根除长期用药导致的恶心呕吐;其次,这种药还能够抑制肌肉痉挛;有明显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氯丙嗪一经问世就风靡了整个欧美,很多久治不愈的患者在服用或者注射该药物后都明显好转,并离开了精神病院。但这个药物的作用机制却一直没有明确解释。
医生在没有任何研究假设,也不清楚药物如何起效的情况下,仍贸然给患者开药,这难道是符合医德的吗?但是,当一个医生知道某种药物能够治愈病人,却因为自己不清楚其原理就放弃这种药物,这难道就负责任吗?
医学和伦理经常会发生矛盾,但很多进步就是在矛盾的黑暗中发生的。


奥托·罗伊发现,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介导了神经信号在细胞间的传播,这个发现让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精神病学家曾多次给患者服用乙酰胆碱都不奏效。科学家猜想,或许存在其他神经递质。事实的确如此,目前已知的神经递质就有40多种。
其中一种使人产生兴奋的就是多巴胺。科学家们给老鼠注射氯丙嗪,发现老鼠体内的多巴胺水平降低。精神病学家由此认为氯丙嗪降低了患者体内多巴胺的含量而起效。
但氯丙嗪也有无法忽视的副作用。
1.患者大量服用该药物会产生肌张力障碍反应,动作僵硬,步态笨拙。
2.随着时间推移,有的患者出现一系列奇怪行为:吐舌头、咂嘴、烦躁不安等迟发性运动障碍。
3.产生黄疸。
4.服用该药物会导致部分女性泌乳,出现假妊娠现象。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所有神经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医学改进抗精神病药物的指导力量。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了更多药物可以选择,氯丙嗪逐渐被淘汰。
一些作用机制类似于氯丙嗪的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给患者及其家人带去曙光,比如安立复、哲思、再普乐等。
到了结尾,我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不要轻易使用药物去控制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
首先,这些药物都有副作用,且其作用机制可能并不明确。
其次,人一旦有了依赖就很难再独立面对困难,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药物,应该更多靠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
最后,我们的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去找准自己生病的根源才是核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