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龙江】范云阁:走近萧红的童年(随笔)

 家乡文汇 2023-03-24 发布于黑龙江

走近萧红的童年

【黑龙江】范云阁

           
“呼兰河这小城里面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20世纪初,萧红(原名张乃莹)的童年就是在这里的一个地主家庭度过的。


《萧红故居》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再现了东北传统民宅的建筑风格。正门上是由原黑龙江省长陈雷题写的“萧红故居”四个金色大字的横匾。

在萧红出生的屋舍,摆设着萧红用过的小饭桌、梳妆台、躺箱、茶桌,墙上挂着萧红与生母的合影和全家福。此时,似乎穿越了百余年时空,来到流淌而过的呼兰河畔,近距离的感受萧红那段无忧无虑,天真无邪,且最开心的童年时光。

儿时的萧红天真烂漫,家境富裕,未曾感受过贫民百姓饥寒交迫的苦日,衣食无忧地安然享受着自己的童年。9岁那年,萧红的母亲去世,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乡绅,很快 “续弦”,继母和继女间总是透着一种尴尬。萧红的眼里父亲性格乖戾,冷血无情。小时候有些调皮的萧红,曾因用手指捅破窗户纸,被祖母用针扎手指,疼得哇哇大叫;也因把家中好吃的偷给穷人家孩子吃受过母亲的惩罚。对于祖母,萧红曾写道:“从此,我就记住了,我不喜她……给我糖……还是不喜她。她对祖父的印象:“眼睛是笑盈盈的,常常笑成和孩子似的。我小走不动时,祖父就抱着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寸步不离。”

祖父带她一起在后花园玩耍、种菜、除草、摘瓜。“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在后园里边。当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溜平,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看见黄瓜长大了,她就去摘黄瓜吃,看见蜻蜓飞过了,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看见蝴蝶又去追蝴蝶,一会又去采倭瓜花。玩累了,有时睡在房子底下阴凉处,有时睡在蒿草丛中,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开心并快乐着。这里成为另一个世界,是萧红童年的乐园。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萧红常还到磨坊去玩,戏弄磨官冯歪嘴,对他的为人可笑,对他贫困潦倒的生活心生可怜;祖父还带萧红到邻居胡家跳大神看热闹,愚昧无知的婆婆将小团圆媳妇折磨致死的悲凉情景,让她自幼触目惊心。

萧红的童年,有欢乐,也有寂寞。除了祖父在后园里干活,大部时间是一个人在那荒芜的草园子里寂寞自遣的,也没有小同伴和她一起玩。如没有大人带领,不准她走出四合院儿。一到冬季或刮风、下雨天更是寂寞难耐。一次,有机会走出大院,她曾写到:“不料出了后园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热闹……而是心里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到那没有人的地方看一看……”可见,在萧红幼小的心灵就有追求快乐与自由的向往,渴望外面的精彩世界。

萧红祖母去世,就跟祖父睡,开始跟着祖父学诗。从学着玩,到上瘾,每首诗都背诵如流,来客人时要念上几首,受到来人的夸奖,萧红的文学启蒙,就是祖父教她学诗开始的。

祖父死后,萧红的童年没有了快乐与温馨。常遭父亲的打骂、后妈的冷眼,但没有磨灭她内心的倔强与叛逆。1929年,她就读于哈尔滨市第一女中,后因继母从中作梗而停学,当年秋愤然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踏上了不归路。

萧红一生命运多舛,不幸自幼丧母,爱情屡遭失败,生活坎坷艰辛,但她对文学热爱与追求的初心不改,创作出来许多不朽的文学名著,是一位极具民族气节、享誉中外的女作家,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2010年,为传承萧红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建设了一座“萧红纪念馆”,全景展现了萧红的一生,令后人无限怀念与敬仰。
2023.3.23

投稿须知

 《家乡文汇》公众号刊发内部文友作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作品原创首发,投稿前,请作者校对无误,文责自负。作品发表后,作者要配合平台反复转发推广,阅读量在100以内的作者文章,将控制后续发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