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退热的几种方法。

 京中内鹰之 2023-03-24 发布于北京
♦♦说说退热的几种方法。
最近的甲流貌似又比较疯,动不动就是高热40度以上。

那么这次就给大家简单说一下退热的几种方法。

一、小儿推拿。
最主要是推三关清天河水退六腑这三种推拿手法。
但还是要辨证。
推三关这个是治疗风寒感冒的。
清天河水类似于是治疗风热感冒的,退六腑类似于是治疗内热的推拿手法。
辨证不准确一样效果不好。

二、小儿柴桂退热颗粒。
对于风热感冒引起的低热有一定的效果,其他的作用不大。

三、感冒清热颗粒。
就是怕冷,一直怕冷,可以用。

四、小儿豉翘清热颗粒。
平时大便正常,现在好几天没大便了,同时腹胀,舌苔比较厚,一般是有积食内热了。
这时候引起的发热,非得用含有生大黄的消食药不可,其他的消食药效果都太慢。

五、三豆饮。
有“湿”就用。
舌苔厚腻,或者是嗓子有红点白点。

六、小儿热速清。
这个药清热的力量有点狠,金花板蓝根水牛角丝等等,还有生大黄来通腑泻下。
主要是用于内热引起的39.5度以上的高热。
39.5度以下的发热没必要用,太狠了,否则容易伤阳气。
这个药清热力量有余,通腑泻下力量不足。
好几天没有大便的最好再加上一个消食药。

七、复方板蓝根颗粒。
主要是板蓝根大青叶。
太寒了。
除非是嗓子发炎很严重或者是内热引起的39.5度以上的高热,一般没必要用。

八、藿香正气口服液。
怕冷加上舌苔厚腻。
但是这个药解表的力量不够,真的怕冷的话,最好还是加上一个解表的药物比如感冒清热颗粒来加强一下。

九、莲花清瘟颗粒。
不怕冷加上舌苔厚腻。
但是这个药寒性的成份太多了,不利于祛湿,实际应用的话,最好还是加上一点藿香正气口服液比较好。但是不能多加,加多了就影响这个清热的效果了。只能加一点点。

十、抗病毒口服液。
里边含有了一个小白虎汤,生石膏知母。
还有生地芦根知母来滋阴清热。
还有藿香石菖蒲来祛湿,郁金行气祛湿凉血。
藿香连翘解表。
板蓝根清热。
整体来说兼顾的病机比较多。
对于各种热性发热都可以用一下。

十一、蚕砂竹茹陈皮。
曾经网传的退热神方。
使用方法和三豆饮基本上一样。
有“湿”就用。
舌苔厚腻,或者是嗓子有红点白点。
但是从组成来看的话,貌似这个方子更偏向于祛寒湿多一点点。
但是大部分小儿还是容易上火的。
所以这个方子不建议单独用,但是可以配合其他的清热药物一起用。

十二、五根汤。
板蓝根,山豆根,葛根,芦根,白茅根。
核心思路,清热养阴,解表利尿。一方面清热,一方面存津液,一方面解表利尿让邪有出路,比较符合温病的核心思想。
不足之处。
第一个,山豆根太苦寒,剂量太大的话比较容易让人呕吐。如果药都喝不下去的话,就没法说后面的事情了。但是他有三根汤打底,也许还能喝得下去。三根汤就是葛根,芦根,白茅根。清热滋阴,性味甘寒,味道还可以。很多医生都是用这个三根汤来调味,让中药没有那么太难喝。
第二个,没有开“郁”。
温病的另外一个核心思想是“郁”热。湿郁或积食郁。不开“郁”的话,有时候退热效果也不好。
一个小儿如果好几天没有大便,你如果不给他通下来大便的话,就算临时用五根汤能把体温降下来,后面也是容易反复发热。
一个小儿如果舌苔比较厚腻,你不给他祛湿的话,就算临时用五根汤把体温降了下来,后面也容易反复低热不退。
所以这个方子可以用,但是真的具体临床应用的话,还是需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适当加减。
最后一个,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方子有点眼熟啊?
这个思路是不是和某个中成药有点类似啊?
清热存津液利尿。
嗯。
这个思路和抗病毒口服液有点类似。
但是抗病毒口服液里有祛湿的药物,五根汤没有。
所以单就病机分析来看的话,抗病毒口服液的组成更好一点,只是清热解毒的力量略显不足一点点,那么这方面我们可以加上一点其他的药物比如复方板蓝根颗粒来补充一下就可以了。
所以如果手头没有这个五根汤的话,可以用抗病毒口服液加复方板蓝根颗粒来代替五根汤使用。

十三、物理降温。
个人不建议,包括发热期间洗澡。
因为本身发热的病人很多都是忽冷忽热的,这种发热期间寒热的感觉和平时是不一样的。
这时候你再用物理降温包括洗澡,很容易引起二次受凉。寒热一错杂更麻烦。
当然有的人这么用会有效果,但是个人不建议。

十四、手指耳尖放血。
有这个用法,但是我很少用,这里只简单提一下。

十五、中药。
凡是发热的,个人建议能用中药的还是尽量用中药。
第一个更对症。
第二个剂量更大一点。
不能口服的,4岁以下的小儿可以中药泡脚。

十六、西药退热药。
西药这个退热药的使用要权衡利弊。
一方面西药退热药可以退热。
但是另一方面,西药退热药用的多了,又会对血液系统,肝肾系统等造成损伤。
所以对于西药退热药的使用要权衡利弊。
一般西医大夫的建议是,超过38.5度就要给退热药。
我的用法和西医大夫有点不一样。
我这边要看具体情况。
有三次以上惊厥史的,38度就要给退热药。
没有三次以上惊厥史的,在基本护理措施做到的情况下,39.5度以上给退热药。
什么是基本护理措施呢?
就是不要缺水,手脚不要凉。
这两条做到的话,并且没有三次以上的惊厥史,一般来说40度以下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做不到的话就容易出问题。
做不到的话,那就还是老老实实的超过38.5度就给退热药吧。

十七、扶正祛邪退热法。
这个一般人用不到,但是对于身体很弱甚至重症的病人经常用到。比如有很多重症ICU里面的病人,一方面肺部感染比较严重,细菌感染比较严重,中医讲这叫“邪实”。另一方面大便拉稀,全身出虚汗,四肢厥冷,中医讲这叫“正虚”。一方面邪气很实,一方面正气很虚。只祛邪不行,否则为什么用了顶级抗生素还不管用?只扶正也不行,因为细菌感染太厉害了。扶正祛邪同时进行才可以。但是扶正药多了容易加重细菌感染,祛邪药用多容易加重正气虚。这样的病人最麻烦,很多都是九死一生了。

上面的这些退热方法看起来比较多,杂乱无章,需要记的东西太多了。

但是你如果用“六经扲百病”的思路去看,就简单多了。

上面这些退热方法,无非就是“六经病”的排列组合。

比如五根汤。

如果用“六经病”的思维来看的话。

就是阳明太阳少阴病。

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

内热加表证加阴虚。

方子不用去死记,可以直接推出来。

如果有阳明腑实的话,加上大黄,比五根汤更全面。

所以经方如果学得很灵活的话,很多东西都可以推出来,不用去死记硬背。

最后一点。

以上几种退热方法都可以适当参考。

关键在于融会贯通,把各种退热方法的核心思路提炼出来,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灵活加减。

临床上很多小儿的发热不是一个病机而是复合病机。

临床上最难的一种小儿发热就是外寒内热,而且还是高热40度以上。

无论是外寒不解还是内热不清,都可以使体温到40度以上。

但是清热力量过重又会影响解表,解表力量过重又会影响清热。

如果再加上阳明腑实更复杂。

具体临床应用的话,解表,清热,通腑泻下,祛湿,滋阴各占多大比例,就需要医生根据临床具体情况灵活把握了。

有时候用药正确但是比例不对,效果也不好。

但是最难的也是这个比例了。

曾经一小儿,反复发热三天。

感觉应该是内热为主。

看了一下前面医生的方子。

白虎加术汤,升降散,甘露消毒丹,小柴胡颗粒。

基本上几种常见的退热方法都用了。

但就是不退热。

然后我来看。

一剂药退热。

其实我用的方法和前面的医生都是一样的。

只不过比例不一样罢了。

而且我用的很多都不用原方,我都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

所以最难的就是这个比例了。

总之退热的方法有很多。

没有固定的。

见招拆招。

如果用了以上方法,体温还持续比较高的话,那就不要自己处理了,赶快去医院急诊。

另外,不要只关注体温的高低,明确发热的原因有时候更重要。

发热原因不明确的,该检查就检查,不用太排斥西医。

很多那种低热反复不退,但是原因不明确的,有时候往往更可怕。

所以不用太排斥西医。

这年头最安全的看病方式其实是。

先明确西医诊断,然后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再说下一步的事情。

当然如果中医觉得问题简单,只用纯中医的治疗方法足够了,不需要西医参与另说。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你喜欢我么?             

              喜欢请点右下角“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