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男子茶馆说书被斩,女子:我没有和他睡觉

 聊斋故事社 2023-03-24 发布于浙江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口无遮拦后果大多易引火烧身,招之麻烦。

这个故事发生在皇朝时期,新港镇说书的王二喜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新港镇说了半辈子书因为无意间的一句玩笑话而丢了性命,同时也警示着人们说话前一定要过过脑子。

新港镇坐落在黄山城的中心位置,地处盆地。物业、水产丰富,住在这里的人们饱受这片土地的供养,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日子好了,平日的闲暇乐趣少不了。

刘二木是从小就在这新港镇长大的,从小就爱听爷爷讲故事,爷爷去世后,刘二木每周都要抽两三天时间跑到镇上去听当地最有名的说书先生王二喜说书。

这王二喜在新港镇说了半辈子书,如今已经年过四十五。新港镇说书先生不止王二喜一个人,七七八八加起来总共有十多家,可是新港镇的老百姓都爱听王二喜说书。

缘由正是因为王二喜讲故事时灵活生动,表情浮夸,抓得住现场听故事老百姓的心理起伏,起承轴转,把听故事的老百姓深深代入故事中。

文章图片1

王二喜故事讲的好,这是老百姓肯定的。故事好归好,但是王二喜这张嘴他有时候不听使唤,王二喜讲故事时,只要故事情节一到高潮,老百姓们拍手叫好,王二喜就来劲了就喜欢拿别人开玩笑。

虽然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但是被取笑的当事人面红耳赤,为了不缓解尴尬的气氛也只能陪笑。

讲了这么多年故事的王二喜,也遇到过调侃别人被骂,王二喜也是当面给别人道歉,事过之后也没有放在心里面屡犯不改。

这天,刘二木早早从地里干活回来洗了个澡,由于连续几天的雨季,刘二木地里种的茼蒿都被大风刮倒,忙活了好几天,忙的都没有时间去听王二喜讲书,这可把刘二木心里面弄得不是滋味。

今天正好早早收割完,早饭也不吃了,便跟自己夫人草草得说了一句:“我今天晌午不回来吃饭了,听完书再回来”。

刘二木夫人也知道刘二木就这点爱好,平时也不抽烟也没有其他坏习惯,就随他去了,只是叮嘱他早些回来。

刘二木一路哼着小曲便来到了王二喜讲书所在的茶馆,这间茶馆在新港镇足足有七十年时间了,比刘二木的年龄都大,这间茶馆不仅仅可以听书还有卖艺的,每天这位子都是坐的满满当当。

今天来的比较早,刘二木挑了一个离讲书位置最近的地方坐了下来,叫小二沏了一杯茶外加一盘花生米便准备听王二喜讲故事。

人已经坐的满满当当,王二喜便走了出来坐在他讲书的位置,看了一眼坐在下面准备听他讲故事的老百姓,满意的点了点头。

今天王二喜讲的是往年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到高潮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叫好,王二喜这时候臭毛病又犯了。

下面的人不断叫“好”,王二喜在下面听书人的称赞中又迷失在了自我,张口便说道:“故事说到这,牛郎织女,一年也只得一次机会,借助鹊鹊桥相见。当他们踩着鹊桥,双双朝对方走进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场面。因为不容易,所以弥足珍惜!”

下面听书的人连连点头称赞确实如此。人生也既是如此,珍惜当下,珍惜眼前的人。

这时候新港镇出了名的二流子张撇子在下面起哄说道:“王先生也是说书之人,相貌堂堂、英姿飒爽想必也是有过不少风流之事”。

此话一出,下面听书的老百姓全部开始起哄,异口同声“讲一个、讲一个”,王二喜哪禁得住下面听说人的吹捧,便开口说道:“行行行,那就讲一个”。

王二喜其实并没有读过什么书,全凭年轻时候自己的经历加上老一辈讲的那些故事练就了今天这副嘴皮子,哪有讲不完的故事,尽管故事会重复,加上新港镇商人颇多茶馆人流量大,这一来二去就都认识了王二喜,正是因为王二喜没有太多渊博的知识,讲的故事很接地气,颇受这些听书人的喜欢,但是王二喜的口无遮拦也得罪了不少人。

王二喜脑子飞转了一圈,这风流之事王二喜想了想还真没有,本身自己也是一个老实本分之人,如今靠这嘴皮子也娶了妻子生了孩子,生活过得也还不错。

虽然平时夸夸其谈,那也只是谈谈罢了,说书人就得异想天开、信手捏来。

王二喜目光扫视了下面一圈,今天下面坐的听书人有不少新面孔,王二喜也是聪明人。不会拿新面孔开玩笑,因为他知道,这些新面孔说不定就是哪一个大老板,得罪了可不得了。

最后,王二喜把目光锁定在了在场的刘二木,王二喜认识刘二木,也知道刘二木喜欢听他讲故事,清楚刘二木的性格,为人憨厚老实,想必开开玩笑也无妨。

王二喜故意把声音放低,一副淫笑的表情说道:“风流事情还真不少,刘二木的夫人关氏身材也不错,前凸后翘的,那滋味别提了。

此话一出,台下听书的人亢奋了起来,一个个哈哈大笑,王二喜看到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心里面也甚是满意,说书人就是逗人开心,他在心里面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下。

此时,台下面有人调侃道:“想必,王先生已经和那女子已经行了那男女之事吧?哈哈哈哈”,台下更是哄堂大笑。

王二喜虽然是胡编乱造,毕竟自己也是一个人,也要面子,面红耳赤的。众人一看王二喜有点羞怯,更是认定了王二喜干了此事,没有说谎。

坐在台下的刘二木已经恼羞成怒,但是并未直接冲上去反驳王二喜,也没有动手。刘二木克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众人见刘二木没有任何反应,反倒笑得更厉害了。

刘二木上个月才和自己的夫人关氏结为夫妻,两人在一起生活还没有一个月,刘二木也不理解关氏怎么会干出这种对不起自己的事,越想越气,哪还有心思听书,打定主意,立刻马上回去质问关氏,殊不知这是王二喜胡编乱造的故事。

说走就走,刘二木起身就往家赶了回去,一路气冲冲,越想越想不通。路上遇见了熟人也没有打招呼,平日里刘二木活泼开朗,今天村民们都感觉刘二木很奇怪,平常到镇里半小时的路程,今天硬生生十分钟就到家了。

回到家,妻子看见刘二木回来比以往早,便开口问道:“二木,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吃饭了吗?”,刘二木答应妻子下午回来,这没到中午就回来了,关氏也没有给他留饭。

文章图片2

关氏看见自己丈夫怒气冲冲觉得很奇怪,平常丈夫也没有这样过,今天怎么感觉哪里不对。

刘二木开口问道:“你自己想想,你干了些什么事?”

关氏答道:“我能做什么事?除了偶尔去镇上买点猪肉,平常在家洗衣做饭,我能做什么事?”

刘二木愤怒得说道:“不说是吧?我给你提醒一下,王二喜跟你什么关系,你俩搞了啥?”

关氏也是一头雾水,越想越委屈。平常在家洗衣做饭,伺候刘二木,刘二木也没有什么大能耐,种点地。自己嫁给刘二木也是因为刘二木为人踏实本分,如今新婚不久,就开始胡思乱想。不指定日后还会做出什么事情。

刘二木见关氏没有反驳,更加伤心欲裂。便开口骂道:“好你个臭婆娘,你敢背着我与王二喜瞎搞,看我不把你休了。”

关氏也是来了脾气,将计就计,懒得解释。刘二木不理解自己就算了,这种人在一起过一辈子指不定以后会出什么事情。

第二天一早,关氏就回了娘家。刘二木也没有去找关氏。

日子就这么过了几天,刘二木还是很担心自己的妻子,准备去妻子娘家问个究竟,可是还没有等刘二木出门,妻子娘家人就找了过来。

关氏的父亲看到了刘二木直接拿扫帚就是一顿狂打,把刘二木打的鼻青脸肿,刘二木一脸懵,明明自己的妻子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如今还来怪罪与我。

刘二木也没有给自己妻子父亲留面子,将自己听王二喜说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妻子的父亲,妻子父亲听了此话,也没有刘二木说的太多,因为他知道刘二木是个倔驴喜欢钻牛角尖。

关氏父亲只是谈谈说了一句:“她为了证明自己清白,跳河自尽了。”

短短的一句话,让刘二木泪流满面,刘二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晕了过去。

第二天一大早醒来,刘二木苦的双眼红肿。他决定去衙门报官,不管事情真假,还一个清白,就算自己媳妇死了,也不能白白而死。

刘二木来到了新港镇当地的衙门,将事情的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张县令,张县令听后命衙役将刘二木妻子尸体打捞了起来,进行伤情鉴定,伤情鉴定为自尽。

并且命人将说书的这个王二喜给抓到了衙门,当时抓王二喜的时候,王二喜正在说书。台下听书的人看到王二喜被衙役带走的时候,大家都议论纷纷,有的人为他喊冤,而大多数人都是在笑道:“迟早有今天”,因为大家都能猜到,王二喜的这张嘴迟早要被收拾。

大堂之下,王二喜刘二木纷纷跪在大厅,王二喜死死地盯住刘二木,而刘二木却不敢抬头看王二喜,而刘二木妻子尸体就放在旁边。

你二人可认识此女子,王二喜率先开口道:“此人是我媳妇,我俩结为夫妻已有一月之多”。

王二喜说道:“不认识”

张县令质问王二喜:“那你为何在新港镇茶馆自称与刘二木妻子发生过关系,现在为何说不认识?”

王二喜狡猾得说:“大人,我没有说过此话,不知是谁胡说八道来诬陷小人”,紧接着张县令将当日王二喜讲书那天台下听书的老百姓小牛子带到了大堂上做了人证。

因为铁证如山,王二喜也没有狡辩,只好承认自己说过此话,见王二喜承认,张县令也没有苦苦紧逼。

王二喜哭着说道:“我这人虽然说话口无遮拦,爱开玩笑。但是我与刘二木夫人从未见过面,也未曾加害过刘二木夫人关氏,大人,我冤枉啊,我冤枉。”

冤不冤枉,我自有定夺。张县令兴平气和得说道。

刘二木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他才知道是因为听信了王二喜的谎话,误会了自己的妻子,妻子想不开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投河自尽。刘二木哭成了一个泪人。

此时,张县令将刘二木发生的所有事情一一谁给了王二喜,王二喜这才知道因为自己的胡说八道给自己惹了这么大一个祸,这次闯这祸直接要了他的命。

王二喜听完张县令的话,也不再狡辩。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愿意接受相应的惩罚。

最终,张县令判王二喜因为说话侮辱刘二木妻子关氏被直接问斩。

文章图片3

刘二木虽然没有被判罪,但是比起判罪更难受,刘二木一直在忏悔如果当时不听信王二喜的言语,自己如果不回家质问妻子,如果不紧逼妻子,太多的如果,如果时光倒流,也许刘二木还是幸福的生活,他也不会选择去听那场故事。可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如果,时光也不会倒流,

没过几年,刘二木茶饭不思最后患病去世了,而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在新港镇,成为了新港镇百姓饭后的闲言碎语,同时也是长辈教育晚辈的故事,提醒着所有新港镇百姓做人也好、说话也好一定要三四而行,切勿口无遮拦。

口无遮拦都是只管自己说,不管别人听得心情。有时候把嘴巴管严实一点,也是一种禅定,也是一种修行。张嘴讲话很容易,懂得会说话却很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