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阳三乡汉山上建有一座庙,名叫光武帝庙。从现存的碑文上看,光武帝庙建于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距今已有1550多年。
光武帝庙建在汉山之巅,站在汉山上,视野十分开阔。南为洛河川区,洛河似银带从中飘过,东为连昌河,西为洛宁锦阳川,三水相拥,地理位置显赫。两种内含充分,因这里曾是光武降赤眉大捷,又是赤眉被灭之地。是颂扬光武帝的一所殿宇,也是一部东汉兴亡史。
《宜阳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光武帝庙在县西三乡村北的汉山之颠。”
据史书载:“东汉建武三年光武帝降赤眉于此,明帝即位,降诏于此立庙”。后周里德五年(958年)重修。元至正十年(1350年),复增修之。现存建筑44间,基本全属明、清建筑遗物。计有山门3间,大殿5间,东廊已塌,还有西廊9间。除主体建筑外,另有马王庙、皇姑殿、子陵宫、钟楼、奶奶庙等。”
而《宜阳县文物志》记载:光武庙原有山门五间,山门后有照壁一个。正面砖雕“仙山琼阁”,背面砖雕“八仙过海”。照壁西边有鼓楼一座,东面有钟楼一亭。照壁后面两侧各有石望柱一对,有大殿五间,大殿前有清代碑楼两座。另有东西廊房各八间,有永乐宫、三官殿等建筑。
从两本志书上看,基本建筑大同小异。充分说明汉光武帝庙,从汉至清各个朝代都进行过重修、扩修和续修。每次修葺都有所增加,越修越大,越修规模越宏伟。投入的资金越多,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也是巩固自己的统治。
汉光武帝刘秀,是河南南阳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参加农民起义军,是有异心的。他在昆阳率敢死队三千,十三骑突出敌人的重重包围。使王莽失去了政权,新朝灭亡了。
刘秀(前6-57)后汉开国皇帝。长沙定王之后,景帝六世孙,为汉宗室。字文叔,南阳豪门。公元22年起兵反莽,加入绿林农民起义军。次年,在昆阳大战中以少击多,在战斗中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后绿林诸将拥立刘玄为更始帝。在更始帝杀其兄刘縯之后,即据河南与更始决裂,开始独立活动。建武元年(25年)夏,其称皇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政权,亦称后汉。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其在镇压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后,消灭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青州的张步,渔阳的彭宠,天水的隗嚣,盖州的公孙述等。公元36年又重新统一全国。
光武帝刘秀在公元25年,赤眉军遭到关中地区地主武装的反扑,因后勤物资困乏,为生机所迫,从长安撤出。这时刘秀正在河北一带作战,他采取了投机的手段,篡位称帝。背叛农民军,为了使自己能永享帝位,就开始组织力量向赤眉军开战。他派冯异指挥战斗,在崤底一战,彻底摧垮赤眉军主力。又屯兵永宁,在三乡汉山,迫使赤眉军十万大军投降。总结起来为:昆阳突围,崤山之战、永宁陈兵、汉山迫降,光武中兴,使东汉政权得以顺利巩固起来。
在光武庙内的残碑上,我们看到当年从建到修,它的巍峨宏伟景象。现庙已无院墙,正殿已毁,龙柱倒地,残碑横卧,荒草满院。周围十里,古柏苍然,连柏树的面也见不到了。如不及时修葺,这当年的盛况将彻底荡然无存。
汉光武帝庙,是东汉在都城之外建的一座为刘秀树碑立传的庙。同时,这里又是东汉王朝奠基的一个古战场,是真实历史的写照。赤眉十万大军就是在这里被迫投降,而后被刘秀政权消灭的。
刘秀是东汉政权的建立者,赤眉军是农民起义队伍中,为统治者东征西杀,推翻一个旧政权,又成为另一个新政权统治者的牺牲品。主要是小农阶级,缺少远大的革命志向,一旦手中握了权力和力量,就会矛盾重重。相互为权力的分配而分崩离析,成为又一个政权再利用或者被新政权所镇压。这是几千年来的一面镜子,应该很好的进行总结。
光武帝庙从建至今已1550余年,几番荣耀,几番圯颓。荣光是历史,只有认识它、总结它,才不致于它被历史所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