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企财务大乱局-如何抓住成本管控的“牛鼻子”

 左岸金戈财税 2023-03-24 发布于广东
  引子

曾有会计朋友私信我说:“能不能写一些更实务的成本文章,比如针对成本核算常见问题,写写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位朋友的潜台词是,我写的成本相关文章可能不够实务,同时其认为的实务就是解决成本问题(主要是ERP系统核算中出现的成本问题)。

首先,关于什么是成本实务。我认为理论上要建立整体成本管控框架,实践上要建立落地化的成本管控细节。只有从这两方面同时着手,才是成本实务。单独就谈成本管控理念,或者单独谈成本管控细节,都不能是成本实务。而这两方面,其实我都写过不少问题,比如在《民企财务大乱局》系列中,更多的是站在成本管控框架,阐释如何站在整体看待成本管控;比如在《小明学成本》中,试图以故事形式,还原真实场景下的成本管控,突出成本管控细节。

其次,成本实务的目的是什么。成本实务是通过降本增效,创造成本价值,而不是为了解决成本问题。很多时候财务人陷入了“解决问题的陷阱”中,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建立整体成本管控框架,一方面是忘记了成本实务的目的是什么。甚至把能够按时结账当做成本的目的,在这种思维下,一切都是为了结账,尤其是在ERP系统下,则需要解决一切影响结账的问题。

比如ERP系统中从存货不能正确取出材料数据?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对象问题

1)在定义产品属性中未刷新出此条实际成本对象

2)领料单被错误对应到其它生产订单或项目中

3)领料单未参照生产订单或对应项目,被取到共用材料中

2)出库类别问题

1)未输入出库类别

2)输入出库类别,但出库类别不在成本管理选项中设置的出库类别范围之内

3)输入出库类别正确,但把委外领料直接进入到共用材料中(材料成本重复)。

3)领料部门问题

1)未输入领料部门

2)输入领料部门,但领料部门不在成本中心范围之内

3)输入领料部门在成本中心范围之内,但领料部门与实际成本对象部门不一致,被取到共用材料中

4)参照生产订单领料,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订单合并领料,只有其中一个部门的材料被取到

上述问题基本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种:

1基础资料不完整,如BOM没有添加,物料属性错误,没有设置分配标准等。比如生产部MRP计算时发现没有BOM的物料,一定要及时录入。BOM越准确,成本就越准确。

2领料单不准确,如成本对象指定错误,部门错误等。比如车间从仓库领用的并不是真实的材料消耗,如果月底车间还有库存要做假退库业务,否则会导致材料成本虚高。

3产品入库单错误,如交货单位错误。单据上的交货单位和领料部门一定不能搞错,虽然不影响库存,但会影响材料费用分配。

4、业务环节不完整。业务环节要完整,领料单上的成本对象要有对应的产品入库,而对应的成品入库也要有对应的成本对象领料单,否则会出现有材料费用分摊不下去,或者有产品没对应的材料费用。

5、没有按照系统逻辑进行处理。比如生产入库关键点,当产品在质检通过后由车间统计录入到系统中。产品入库需关联生产任务单,没有上生产任务单前手工录入。产品成品不合格品入库仍然关联生产任务单入到不良品库中

如上“不能从ERP系统中存货不能正确取出材料数据”,可能是会计朋友们认为的这才是成本实务。因为以结账为目的的财务理念西下,成本大量的工作就是解决系统中问题,或者与其他部门沟通数据、单据、系统的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真正的成本实务能力?个人认为需要构建抓住成本的“牛鼻子”的能力,也就是本篇探讨的内容。

01

过程数据是成本管控的“牛鼻子”


如何抓住成本的“牛鼻子”?当然是在全面了解生产业务之后,找到其中的“牛鼻子”。关于如何了解业务,不能只停留在“业财融合”等名词上,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其实在这个名字出现之前,要实现真正的成本管控,都必须融入业务,也可以说制造业不存在所谓“业财融合”,而是一直就是业务和财务融合的。

如何了解生产业务,首先需要建立如下图的了解路径:

 

因本篇不是讨论了解成本业务的路径,所以对上图内容不展开讨论,当然也可以阅读此前问题《如何快速了解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

在上图中,什么是生产业务的牛鼻子?我认为是生产数据,因为如何让生产业务数据说话,说真话,说有价值的话。首先我们必须找到这些数据,让这些数据时时刻刻对工厂发生的业务进行记录,进行为后续管控和分析提供依据。

在生产业务全链条上,我们发现生产数据是成本管控的牛鼻子。生产数据的数据既包括业务数据,也包括财务数据。因此每个企业产品不同或生产方式不同,相关的数据则不尽相同。那么有没有共性的数据呢?当然存在共性数据的,我们知道,生产企业至少在成本、质量、交期三个方面做得尽可能完美,才能满足客户价值,最终创造企业自己价值。

 

如上图所示,成本、交期、质量三者之间相关影响。如果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很难将理念落到实处,因此三者相关的数据可能会存在下表的数据:

           

      

1、准时交付率

准时出货批次/应出货批*100%

2、顾客满意率  

根据《满意度调查和评估程序》进行统计分析

3、顾客投诉

顾客抱怨投诉产品总数

4、顾客要求(工程规范)评审的及时性

顾客要求(工程规范)评审数/总要求数*100%

5、不良质量成本指标

不良质量成本/质量成本*100%

6、降本

根据具体降本方案计算

以上表格中的指标,每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设定。但是核心不在指标本身,而在构成指标的相关数据。

以不良质量成本指标来分析,一方面在成本管控中,财务人员很少量化不良质量成本数据,一方面即使量化不良质量成本数据,也只是如下图所示,计算了一个不良质量成本率。

如果要深挖数据,则需要进一步对不良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归集和分析。比如不良质量成本指标,一是可以拆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外部质量损失等,二是如何将这些(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质量损失、外部质量损失)损失,在业务发端利用数据形式收集起来。于是形成如下数据: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分析:

1、预防成本所占比例最大,在整个质量成本的构成中占绝对比例;这说明,目前,公司的质量控制已由先前的“后续控制”向“预防”靠拢,并做好预算工作。

2、内部质量损失也占一定的比例,主要是返工和产品报废造成的质量损失,这点将做为2023年的重点控制项目。

因此,“外部质量损失”的控制情况良好,为公司赢得了良好信誉,值得持续保持;今后,本公司的产品质量方面仍需做为重点来抓,尽可能减少返工次数,尤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返工,从而降低“内部质量损失”;预防成本虽然呈乐观趋势,但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坚持“预防为主”,来预防产品质量缺陷,降低产品报废率,使“内部质量损失”的比例尽可能的下降,最终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

以上用“不良质量成本”举例,说明对于生产三个主要方面(成本、交期、质量)要建立数据化管控。但是成本、交期、质量的数据化管控,也是结果性数据(相关产品和生产已经完成,进行后续的数据管控),我们要及时介入生产过程中,则需要建立过程性数据。

什么是过程性数据,我认为我们需要分析生产过程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化管控。什么又是影响生产过程的因素呢?我认为是:人、机、法、料、环。具体如何解释,请看下图:

 

根据以上五要素(人、机、法、料、环),企业需要建立如下指标体系:

           

      

1、工艺文件差错率   (%)

工艺文件差错数/工艺文件总数*100%

2、各制程一次交验合格率(%)

一次检验合格数/总检验数*100%

3、最终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  (%)

一次检验合格数/总检验数*100%

4、及时完工率  (%)

实际及时完工数/订单总数*100%

5、设备故障停机时间   (h/m)

每月实际停机时间

6、工时数据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异常工时、无效工时、平时工时、平时加班工时、周末加班工时、节假日加班工时。

7、内部批量不合格次数  (次)

每3个月实际产生批量不合格次数

8、计量器具周期检定合格率 (%)

计量器具检定合格数/计量器具总数*100%

9、采购物资批次合格率  (%)

进料检验合格批数/总检验批数*100%

10、物资采购及时率  (%)

准时交货批数/总采购批数*100%

11、损耗率

标准损耗率、实际损耗率、工序损耗、来料损耗、生产损耗、仓储损耗、售后损耗。

12、工单损耗

重工损耗、物料损耗、操作不当损耗、拆机报废损耗、维修报废损耗。

13、库存物料非呆滞率  (%)

物料库存3年以下批次/总料批*100%

14、不合格项整改有效率

内审不合格整改有效数/总不合格整改数*100%

以上只是列举部分生产过程指标,具体到每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定。同时注意,指标不是核心,核心的是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收集这些指标所需的数据。比如工时数据(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异常工时、无效工时),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才是关键。比如设备故障停机时间 ,是否有专门的进行登记。

现在很多大型制造业在推数字化转型,其实就是把业务端发生的各项数据,进行系统化收集,以便后续为企业所用。中小制造业虽然离数据化很远(ERP推行了这么多年,很多中小制造业也并没有玩转ERP),但是如果要精细化管理,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在生产业务过程收集过程性数据,而不是仅仅满足ERP系统中的结果性数据,更不能只是财务数据。

02

让成本改善看到数据实效


以上第一点主要是谈到企业需要注重生产过程性数据的收集,以及过程性指标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数据发现问题,进而带来成本改善。

首先我们看下图成本改善路径图:

 

在上图成本改善路径中,通过六步(理解生产业务、分析成本、找到成本根本问题、确定成本核心动因、规划制造数据归集和管控指标、确定成本改善方案)实现成本改善。其中确定成本核心动因和规划数据归集和管控指标是数据的牛鼻子。

如果不抓住生产过程数据的牛鼻子,很可能陷入“大而全”的口号式降本增效。比如对于生产管控,很多企业可能提出以下管控措施:

1不断改进现有工艺、治具,讲求简单、适用、有效,增加自动化测试;

2加强设备、治具等设施的维护管理,杜绝由于设施设备故障导致停产的现象;

3不断增强员工的生产和质量意识,加强“质控点”的控制,杜绝生产过程中的低级错误;

4严格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控制,尽可能减少各种形式的浪费,持续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5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严防批量不合格,确保按生产排程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6在生产现场逐步实施5S”管理,进行分区域标准化管理。

7严格按照SOP”作业,要求常规生产时必须要有相应的“SOP”。

以上这些管控措施,虽然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对于具体企业来说不具有针对性。如何使数据更具有针对性呢?

本文第一点谈了“数据是成本管控的牛鼻子”,其中提到需要企业建立数据归集和指标建设。有人可能在以上看到那些指标时,认为这些指标有些混乱,其实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生产过程性数据。

如果要让数据形成改善实效,首先就是建立数据指标体系,所谓指标体系,就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业务特点,将数据搭建成一套可以推动和管控生产的数据,以下表生产中心指标体系举例。

生产过程数据

关键成功因素

关键绩效指标

财务方面

控制与降低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率

财务方面

加强预算管理

成本费用与预算的差异率

内部营运方面

提高产品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

产品质量一次交检合格率

各制程一次交验合格率(%) 一次检验合格数/总检验数*100%

最终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 (%)一次检验合格数/总检验数*100%

内部营运方面

降低质量损耗

损失率:标准损耗率、实际损耗率、工序损耗、来料损耗、生产损耗、仓储损耗、售后损耗。

损失原因:重工损耗、物料损耗、操作不当损耗、拆机报废损耗、维修报废损耗。

内部营运方面

减少质量事故次数

质量事故次数

内部营运方面

加强公司资产管理

设备故障停机时间   (h/m)

内部营运方面

提高生产计划按时达成水平

生产计划按时达成率

内部营运方面

提高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率

内部营运方面

提高生产管理能力

领料及时率

内部营运方面

提高生产管理能力

安全事故发生次数

内部营运方面

提高生产管理能力

月生产情况统计表、月产品生产工时统计表、月生产工人计件工时统计表完成的及时性

客户方面

客户满意度

客户产品满意度调查

售后与生产相关

客户方面

内部客户(下一工序)

工序之间物料转移及质量保障

学习和成长方面

持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员工技能提升率

上表中的指标体系,其背后的产生逻辑,是基于下图成本改善路径形成的。

 

建立指标体系,就相当于在生产过程中安装了一个摄像头,可以时时监控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当然指标体系只能将规范经常性问题或者已经发现过的问题,对于非经常性问题或者以前未发生的问题,成本改善需要在“成本改善路径图”(见本文以上内容中图示)下,通过成本业务理解,成本问题分析,找到根本性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改善,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比如某生产企业,通过成本业务了解,发现企业不合格品管控存在问题,根本问题是:缺乏不合规品管控流程管理和数据管理。于是提出以下不合格品管控方案:

1 、品保部发现不合格品并判处返工时,由品保部提出《不合格品处置记录》,要求领班提出具体实施改善方案。

2 、由返工人员记录所返工的实施的情况和效果,并且记录返工所造成的工时。

3 、返工后由品保部重新进行检验确认,同时记录检验的时间。

4 如返工由造成物料的损坏和报废,需要计算出物料成本的金额。

5 、由品保部填写《失败成本统计表》来计算所造成的整个损失的金额,并且按照《失败处分参照表》进行金额的分摊。

6 、针对责任的归属由品保部和生产部共同确定,由厂长审核:

6.1 确定为个别性的返工,需将责任人找出,并且对其教育培训同时提出改善方法。

6.2 确定为整批性的返工,需检查《首件确认表》,如未经过确认合格直接生产,视为领班强行生产,所造成的返工的费用金额由领班承担。如果首检经确认合格则认定是IPQC失职,所产生的费用由IPQC承担。

7 、在生产线发现因来料不良而造成的返工,由生产部开出《品质异常单》,经确认无误后,所造成的返工成本和物料费用按《失败处分参照表》进行金额分摊。

能形成以上七点改善要点,最重要的不是这七点本身,而是确定成本核心动因和规划数据归集和管控指标(损失率:标准损耗率、实际损耗率、工序损耗、来料损耗、生产损耗、仓储损耗、售后损耗。损失原因:重工损耗、物料损耗、操作不当损耗、拆机报废损耗、维修报废损耗),这才是抓住了成本改善的数据牛鼻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