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粟裕担任总参谋长,中央为他配备了多达11位副总参谋长。这在总参的历史上,是一个最高历史记录。为何要给粟裕配备那么多的副职呢?这里面包含着毛主席的良苦用心。 粟裕是战神,是第三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华东战场打了那么多大胜仗,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乃至于后来的淮海战役,主要靠的是粟裕。粟裕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奇才。 在很多人看来,让粟裕担任总参谋长,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粟裕最有这个资格了。其实不然,当初选定粟裕为总参谋长的时候,也有一些阻力。很多人并不看好粟裕。 比如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他推荐的总参谋长人选是邓小平和高岗,这两个人都被毛主席否定了。比如聂荣臻,他是代总参谋长,和粟裕在工作配合上并不是十分愉快。 毛主席是力排异议,粟裕才担任了总参谋长。 粟裕参加过南昌起义,参加过井冈山的斗争,参加革命很早,却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资历不足,人脉不足。他没有参加长征,孤军奋战在南方。 然后又一直留在华东战场,和其他战场的将领交集少,尤其是和彭德怀、邓小平、聂荣臻等人不熟悉,从来没有在中央,在总部工作过。毛主席一下子让粟裕进入总参谋部,当总参谋长,工作开展起来会有很多的不方便。 在此情况下,就要加重粟裕的权威,所以给粟裕配备了11位副手。这11人中,黄克诚陈赓和粟裕一样,后来被授大将军衔,其余9人后来都是开国上将。 也就是说,要想当粟裕的副职,至少也得是开国上将,中将和少将都不够格。 可以横向对比一下,刘伯承担任训练总监部部长,副职只有4位开国上将,没有大将。叶剑英担任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副职仅有3位是开国上将,也没有大将。 罗荣桓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副职中有1位大将和3位上将。他们都没有粟裕的副职人数多,规模大。这样也就凸显了总参谋部的重要性,凸显了粟裕的重要地位。 粟裕的副职中,张宗逊、王震和彭绍辉是第一野战军的将领,陈赓是第二野战军的将领,许世友、张爱萍是第三野战军的将领,黄克诚、邓华、韩先楚是第四野战军的将领,杨成武是华北军区的将领。 如此一来,五个大的方面军都有将领归粟裕领导,粟裕可以更多地熟悉将领,顺便在工作中通过他们和各个方面军建立联系。这样一来,粟裕的人脉就广了。 毛主席还专门对粟裕说,好花还得绿叶扶持。这句话也是希望大家,尤其是那些不了解粟裕的人,多多支持粟裕的工作。好花为什么需要绿叶?是因为粟裕有自身的缺陷,所以需要绿叶来帮衬一下。 如果粟裕像彭德怀、林彪、叶剑英、邓小平那样能力强资格又老,也就不需要绿叶了。对此,粟裕当然心知肚明,许多年后,他回忆说,毛主席对我是十分爱护的。 遗憾的是,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了错误批判,遭遇了人生的大挫折,还不准接触军队。1972年,在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见到了粟裕,对他说道,你的问题可不怨我呀。 粟裕被批判,当然不能怨毛主席,毛主席对粟裕始终是十分爱护的,专门问肖劲光粟裕为人怎么样。肖劲光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毛主席是认可的,相信的。只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毛主席也没有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