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更新你的心智模型了吗?

 莫为天下先 2023-03-25 发布于湖南
Image

观  点  摘  录  ✦

Points Extraction

1.对现实世界的信息反馈不仅会改变我们在现存框架和决策规则中的决策,而且会改变我们的心智模型。

2.随着心智模型的改变,我们会改变自己系统的结构,创造不同的决策规则和新的战略。同样的信息,经过不同决策规则的处理和解释,会产生不同的决策。

3.我们以前选择去定义、量度并关注的东西,会限制心智模型的变化。通常情况是,预期和感知的相互反馈限制了学习,使我们对于那些可能改变我们心智模型的异常因素熟视无睹。

01

心智模型是什么?

最近看书发现一个乍看有点俗套但又有点意思的概念——心智模型。

一开始,我很懵这指的是什么呢?不会是类似于认知水平或者认知框架之类的东西吧?后来发现,心理学、哲学、工程等不同领域对它的解释描述不同,且不局限于认知领域,但几乎都指向我们对世界反馈信息的知觉和理解方式。

Image

图源|Unsplash

这听起来似乎又很接近认知水平或认知框架,但其实不太相同。

打个比方,心智模型就好比一个带有传感装置的程序,只不过这个程序建构于我们过去所学知识、所有经历、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之上。我们依靠心智模型中涉及的策略、结构和决策规则来“感受”、理解外界信息,并通常会得出一个来自自己视角的结论或决策等“结果”

认知水平可以理解成某一刻我们具备的在某些领域的知识、技能或策略水平,类似中学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测试某学科知识等掌握水平。

Image

图源|Unsplash

认知框架可能更像是一个人的“知识殿堂”。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二季中,有一个邀请夏洛克去家里做客的人(不记得名字),表示其掌握的关于夏洛克杀人的证据均存于自己的“知识殿堂”(电视剧以进入一座图书馆的方式给观众们展示这个抽象概念,和夏洛克推理案件、寻找线索使用的思维宫殿应该有所不同)。

02

怎么更新心智模型?

通常情况下,不同人群的心智模型不同,面对同一件事得到的感觉、理解、结论或决策也不同。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在我们上学期间,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接受同一批教师的知识传授,但大家的信息加工程度、学习行为乃至最终成绩都不尽相同。

有时候难免遇到性格固执的人非常坚定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决策,旁人为其提供的建议、劝说等都入不了耳。这类人的心智模型不接受外界信息的反馈,会局限他们对事物形成全盘、开阔、长远、动态的观点,产生理解偏差或者消极决策等结果。

举一些例子。

这次春节假期,我们联系上了一位中学同学。他告诉我们,自己很后悔以前没有认真读书,还有点戏谑地责怪当初是他同桌的我闺蜜C没有给他好好辅导。而C则直言,当初物理的知识框架都画好了,给他讲但他从来不听,劝他好好准备考试他也当成耳旁风

Image

图源|Unsplash

中学时候的学习更多来自父母和教师的督促和鞭策,真正意识到自己喜欢学习并主动学习的学生屈指可数。这个时期的学生心智模型相对比较局部、狭隘、静态,无法对来自外界的信息作出比较积极的反馈,因而父母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然而,等到成年进入大学后,我们又会发现另一个事实:如果过于在乎他人的想法,有时候反而会导致我们在对外界信息作出反馈或决策时,忽略自身情况或产生理解偏差,作出并不适用于我们自己的决策,比如跟风考一些实际用处不大的证或者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凑学分的课程等。

还有人坚信某一种东西、罔顾实际生活或个人实践经历等,例如看了部分书和部分论文观点后即将其奉为金科玉律。但事实上有研究表明,越是顶刊文章或大佬出品,越倾向于对发出的观点持有谦逊、保留的态度,在写作时通常使用更多的表示概率的副词,例如may、might、could、probably等。给出建议时,也更倾向于提醒读者要考虑不同的研究情境和文化环境等。

Image

图源|Unsplash

这样看起来,如果想要有完全理性的心智模型几乎不可能实现。我们甚至无法否认,生而为人认知的局限性和对直觉的青睐有加。但看到自身局限性时不应因噎废食,更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博采众长、多看不同的思考和观点,在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更新心智模型

最简单的办法是,身边人群的人口学特征越丰富,我们似乎更容易发现平时熟视无睹的可能更新心智模型的因素,领悟对外界信息的不一样的理解

这一点在我自己的经历中尤为突出——本身没有特别丰富或惊心动魄的经历,但光是听别人诉说自身经历就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视野和震撼(这也让我养成了特别爱听别人说故事的习惯)。

就在刚刚,一位友人跟我说,人是慢慢成长的,像一颗种子长成大树一样。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或者现在。希望你我共勉,给自己多一点耐心,更新心智模型,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主要参考文献:

约翰·D.斯特曼(2008). 商务动态分析方法:对复杂世界的系统思考与建模.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篇已完,系列待续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