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电影二题:《公民凯恩》/《巴黎最后的探戈》

 金侬 2023-03-25 发布于北京

   《公民凯恩》

  导演:奥逊·威尔斯

  金侬讲电影故事:

  传媒大王凯恩死了,他死之前说了一句:“玫瑰花蕾。”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记者汤姆森为此专门走访了凯恩的生前好友,寻找答案。

  伯恩斯坦是凯恩的合作伙伴,也是他事业的好帮手。

  他向汤姆森讲述凯恩是如何发迹的。

  当凯恩有了一笔钱以后,他本可以投资做许多生意,但他却看中了当时并不被人看好的《询问报》。

  他买下了这家报纸,从制造新闻,创造新闻价值,到为读者争得利益,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创造了一个奇迹!

  就在报纸蒸蒸日上的时候,凯恩突然宣布,他要买世界上最大的一颗钻石,送给爱丽丝——美国总统的侄女。

  后来爱丽丝成了他第一任夫人。

  “'玫瑰花蕾’,应该不是爱丽丝。”伯恩斯坦对汤姆森说。

  汤姆森又找到了利兰——凯恩另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

  利兰告诉汤姆森,凯恩结婚以后,工作很忙,所以,经常把爱丽丝冷落在家中,爱丽丝对此十分不满。

  有一次,凯恩结识了一个喜欢唱歌的年轻女子苏珊,就把她当作了红颜知己。

  凯恩在事业上一路高歌猛进,他要进军政坛,竞选州长。

  然而,就在竞选的节骨眼上,他金屋藏娇的事败露了。

  结果,他州长没有当上,爱丽丝也离他而去。

  为了讨苏珊的欢心,凯恩专门为她建造了一个豪华的歌剧院。

  苏珊的歌唱水平实在太业余,她唱的歌剧无人喝彩。

  凯恩请了专业老师给苏珊授课,就是教不会苏珊——她根本就不是唱歌剧的料。

  但凯恩就是要让苏珊演出,就是要让利兰在报纸上写评论吹捧,利兰不愿写违心的话,凯恩便把他开了。

  接下去的事,是汤姆森找到苏珊,苏珊告诉汤姆森的。

  凯恩费尽心机讨苏珊好,苏珊却不领情。她认为凯恩其实并不爱她,他爱的是他的面子。

  苏珊也知道自己唱不好歌,她也想放弃,但凯恩为了虚荣不让她下台。

  苏珊快被大家批评的吐沫星子淹死了,她甚至自杀,但凯恩还是逼着她上台。

  苏珊想过自己的生活,最后她还是离开了凯恩。

  凯恩生前的管家认为“玫瑰花蕾”是凯恩喜欢的一只玻璃球。

  在管家的眼里,凯恩是一个很古怪的人。

  他非常富有,却十分孤独,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苏珊离开凯恩的那天晚上,凯恩砸了屋里的一切,只带走了那只玻璃球。

  汤姆森面对凯恩留下的财富,感慨良多。

  他认为所谓的“玫瑰花蕾”既不是人,也不是物,而是凯恩没有得到的东西。

  凯恩想得到这世上他想得到的一切,他认为凭自己的实力能做到这一点,然而,他终究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金侬点评:

  许多年前,金侬曾在天津师范大学影视学院当客座教授,给学生讲授电影欣赏。

  下课的时候,金侬问几个学生,你们看过《公民凯恩》吗?

  没想到,居然有好几位学生在摇头。

  金侬对他们正色道:作为大三专门研读影视传播的学生,居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实在令人遗憾!你们马上把这部电影找来观摩,好好补补课!

  作为经典,《公民凯恩》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最宝贵的是两点:一是关于“玫瑰花蕾”的思索,二是立体的塑造“圆型人物”的结构。

  “玫瑰花蕾”是禅语,禅语不要点破,要你去悟。

  我相信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没有遗憾,即使他贵为天子,天下都是他的,但体会不到“布衣之乐”,这难道不是天子的“玫瑰花蕾”?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是绝对真理。

  汤姆森采访凯恩的生前好友,一个好友叙说一段凯恩的经历,凑在一起,构成了立体的凯恩。

  这种叙事结构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灵感。

  其实,“玫瑰花蕾”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于《公民凯恩》的观众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通过汤姆森的采访了解了一个人。

文学是人学,电影也是人学,有什么比了解一个人更重要的呢?这就是本片成为经典的理由。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巴黎最后的探戈》

  编剧、导演:贝纳多·贝特鲁奇

  主演:马龙·白兰度、玛丽亚·施奈德

  荣获一九七四年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最佳导演提名,金球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提名,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一九七三年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金侬讲电影故事:

  保罗是美国人,定居在巴黎。他的妻子刚刚自杀,现场十分可怕。

  在清冷阴郁的巴黎街头,保罗与青春艳丽的法国少女珍娜擦肩而过。

  珍娜租了一间房子,没想到保罗竟也在房子里。

  珍娜去火车站接男友汤姆,他是一个年轻的导演。

  珍娜快乐地奔过去拥抱亲吻汤姆,汤姆却忙着招呼同伴拍摄。

  原来他要拍一部影片,珍娜被定为主角,他们此后的交往一直到结婚全部要拍下来。

  珍娜经常去那间公寓与保罗幽会,她看出保罗很忧伤很孤独,想了解他,但保罗拒绝告诉她什么,也不想知道她的一切。

  珍娜很不解,有时也愤怒和伤心,但她却有点离不开他了。

  珍娜还是要和汤姆结婚了,他们一起去买婚纱。

  但沉浸在幻想中的汤姆总是关心自己的电影比婚礼更甚,被冷落的珍娜穿着婚礼服冲进了大雨之中。

  保罗温柔地为透湿的珍娜洗澡,但当珍娜说爱他,要和他一起生活时,他却凶狠地鸡奸了她。

  珍娜和汤姆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保罗在街头遇到珍娜,却追着她,向她讲述自己,希望她回来。

  珍娜告诉他,一切都结束了。

  两个人追逐着来到一个大厅,那里正在举行探戈舞大赛。

  在最后一支舞曲响起时,保罗追着来到了珍娜母亲的家中,他说爱珍娜,想知道她的名字。

  这时,珍娜手中的枪响了,保罗倒在阳台上,他的身下,是一片灰暗破旧的巴黎民房的屋顶。

  金侬点价:

  一九七二年,曾经来中国拍过《末代皇帝》的年轻的贝特鲁奇拍摄了这部在今天看来仍有狠毒之感的影片《巴黎最后的探戈》。

  影片的观念性很强,在构图和色调上也极为讲究,充分展示了导演诗意和象征的艺术特质。

  故事发生在两个较为明显不同的空间中,一个是珍娜和保罗的,几乎都是内景,总是处在逆光照射之下,泛出色情的金黄色,在阴暗而空旷的房间里,传达出一种压抑、疯狂的地狱般的灼热感。

  另一个空间是珍娜和汤姆的,几乎都在室外或开放空间中,但城市的天色总是阴沉的,似乎任何情感的暗示都会在寒冷的空气中无奈地缩回。

  在表面的层次上,可以将这两种色彩迥异的空间看成是对“婚姻”和“爱情”的象征。

  影片中只有唯一的一次,两个空间和色调发生了互渗。

  那是在影片最后,已经决定放弃保罗的珍娜在街头被保罗追上。

  这时,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阳光,人物和背景也被涂上一丝暖色。

  这是保罗唯一一次正常地谈话,正常地笑,看起来,它似乎提示着性欲与家庭生活可能理想地结合,其实却预示着平衡的打破和毁灭的开始。

  影片开头,深受创伤的保罗希望将欲望还原为兽性,所以他拒绝告诉珍娜姓名,并时时折磨、伤害珍娜——用死老鼠恐吓她,粗暴地鸡奸她……

  最后,故事逆转了,珍娜杀了保罗。

  其实,欲望中的兽性并非保罗的偏执,它的反社会是必然的,它试图闯入“正常”生活的僭越行为注定要受到制裁。

  生存要么是地狱般灼热的欲望,要么是天堂般冷清的理性。

  它们对立而又相互联系,但决没有和解的可能。

  这是电影给我们揭示的生活真谛吗?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插图为金侬书法对联新作:

南来北往,无非过去;东拉西扯,俱是文章。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题图为金侬书法新作:孟浩然《春晓》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非著名书法家、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头条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