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切的不开心,皆源于执念太深!庄子2000年前已开出一剂破执良方

 如水138 2023-03-25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人是如何把自己逼死在墙角上的?

人受到外力胁迫,被逼到墙角上,退无可退。这是我们常见的窘境。

在人生中,还有一种可笑又可悲的窘境:

“屋子明明很宽大,很悠游,还有门可以出入,实在不行也进退自如,更没有外力胁迫,偏偏有人自己把脑袋死死顶在墙角上,大叫着“天丧予啊,天丧予!”最后,把自己给逼死在墙角上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发生的机理是什么?又怎么解套呢?

庄子在《外物篇》,比较集中地讨论了这种情况。

庄子说: “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人而不能游,且得游乎!”

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心是悠游的,即使是外在条件促狭,还是有宽缓的余地;如果一个人的心不悠游,即使环境条件本来宽裕,却还是会走向死路。

庄子列举了一系列人物的案例,我们来看一下:

  • 尧平定天下后,要把王位让给更有德行的许由,许由拒绝了;
  • 商汤平定天下后,想把王位让给有德行的务光,务光不仅拒绝了,而且还很生气,向商汤发脾气;
  • 另一个道德高洁的人士纪他,听说了务光的遭遇,干脆带领弟子隐居起来了。结果又引得诸侯仰慕他的清名,纷纷前去吊问。
  • 又过了三年,有个叫申徒狄的高士,仰慕务光的高洁,直接投河死掉了。

后人怀疑许由、务光、纪他、申徒狄都是庄子杜撰的人物,或者虽有其人其事,但是被庄子加工编辑过了。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上确实有类似的真人真事:

  • 饿死在首阳山上的伯夷、叔齐;
  • 伯夷叔齐之后,齐国有个叫做陈仲子的清廉之士,做人原则是自食其力,决不占人一点便宜,否则自己就受到了污染。

最终三天没饭吃,饿到双目失明,爬到井口捡到一只被蚂蚁啃剩下一半的李子,吃了三口,视觉才恢复过来。

孟子说陈仲子这样的廉洁,恐怕只能去做蚯蚓,吃土喝地下水。

后来的史书上还真记载了一个比蚯蚓还要清廉的人,此人在河边饮马,都要给河水里投钱,以示不占河水的便宜。最后被逼得全家饿死。

我们再回到庄子的前述序列本身,看看从许由到务光及其后续人物,究竟在心理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尧让王位的理由很简单:您的德行比我高,理应请您做王位。

许由拒绝的理由也很清楚:你都把天下治理好了,得到王位就是实至名归。王的名分是实的影子,怎么能让呢?真让给我,那我就是图个虚名,我才不要这种虚名。

许由辞让的理由非常符合自然,即符合政治情势,又符合他本心真情。

但是到了务光,及其以后的纪他、申徒狄,辞让的动机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尧让天下与许由的时候,许由并没有感到被冒犯;

商汤让天下与务光的时候,务光却很愤怒,他觉得商汤的这种行为,隐含着商汤对他的一种人格预设:他是个贪图虚名的小人。这让务光耿耿于怀——自己的清名被冒犯了,受伤害了,因此而愤怒。

可以说,务光与许由的差距,在于务光心里多了个清名。

到了纪他,就更加“举轻若重”了。为了维护清名不被冒犯,干脆举家迁徙。而到了申徒狄,则干脆投河而死,命都不要了。

拒绝虚名,本是再自然真诚不过的心理动机,演化到后面,却多了一个需要极力证明、极力维护的清名,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文章图片3

类似清名的执念,是如何生成的呢?

庄子说:德溢乎名,名溢乎暴

内心真诚自然,有真德的人,在行迹上总会显现出来。

比如许由拒绝尧,既真情(我不喜欢有名无实的虚名);又明达(那不符合政治情势,江山不是自己打的,没有相关的威望和人脉,坐也坐不住啊)。

但行迹一旦表露,得到他人认可,就有了清名;而为了维护名而维护名,就产生了执念,真德已经不知不觉中失掉了。本来是不想要虚名,不知不觉中却背上了一个清名。

庄子还举证了诸如此类的执着于名位、工具、事功,而不知不觉中丢掉真情的情况:

  • 谋稽乎誸——权谋本来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权宜之计,需要先“以正治国”,然后才“以奇用兵”。结果“以奇用兵”用上瘾了,丢掉了“以正治国”

这好比人身体有病,需要打针吃药,但吃药吃上瘾了,忘记了好好吃饭、睡觉、健身才是本,只迷恋吃人参虫草了。

  • 知出乎争——知识本是分析复杂情况的模型,但用知识用上瘾了,忘记了对事情本身的体察

比如凯恩斯为了分析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成因和治理,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结果后来大家学经济学,都只学《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谁也不关心去体察真实的经济体。

  • 柴生乎守官——为了提高效率,才划分了不同官僚的分工值守,但守官执着于自己的分工,却忘记了协作

后世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大概都是这么来的么?

  • 事果乎众宜——能解决群众的问题,事情才算落停。但是为了让人满意而满意,最后变成了教员所说的,当了群众的“尾巴主义”。

凡此种种,都是把自己的心,粘滞、架空在僵死的名、形式、工具和既定的事功上,这都属于执念。

人一旦有了执念,心就不能体悟道的周流,失掉了真情,不论是在实践上还是认知上,都会钻牛角尖,陷入死胡同。

文章图片4

能否避免上述窘境呢?

游,心游。打开心门,随着真情游荡,随着真相游荡。在实践论的角度,为真情;在知识论的角度,为真相。

《庄子》全书中,“游”是一个四处弥漫的字眼儿。

一说起“游”,大多会联想到“旅游”,“诗和远方”其实不过是一个苦逼的人,到别处去看别人的苦逼生活。

或者联想到古代僧人、道士,托着钵,拿着破扇子,云游四方。

总之,“游”字,总是与空间的移动相关联。

庄子在与惠施的对话中,也体现了这一点。

庄子对惠施说,你总强调要有用,总说我的东西没用,你看看你脚边的空地,貌似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把这些空地都挖掉,行不行?

答案当然是不行,挖掉以后,惠施就失去了展闪腾挪的余地,就只能死死站在那里,呆若木鸡了。

但庄子所说的游,强调的根本不是空间意义上的移动,而是心游,是心随着真相、随着真情游。

一说到真相、真情,人联想到的总是既定的事实、笃实的情感,反而有一种“固定”,不能动的意味。

但真相和真情,实际上是属于自然的,而自然又是周流的。

人依托于真相真情,才可以获得一种源头活水,从而获取无限的“展闪腾挪”的空间。

如果觉得这种论述太抽象,就说说我的两段小小经历吧:

第一件小事:

我还是小学生,有一天雨过天晴,看到几个小孩在踢球,我脚痒,也打横踢了一脚,结果把皮球踢到一个没有盖子的管道井里。

井有一米多深,从上面够不到皮球;下面又有半尺多积水,跳下去拿又要湿裤子。

皮球的主人很愤怒,威胁我如果不把皮球取出来,就要给我爹告状。

家父管教极严,对我总是棍棒伺候,那正是我的命门所在,我心里一着急,扑通一下直接跳了下去,把皮球捡上来了,但是裤子也湿透了。

旁边有个孩子说:你没必要直接跳到水里呀,井中间正好有个管道阀,你完全可以一只脚先踩探在上面啊。

可不是吗?管道井的正中间,一个大大圆圆的管道阀恰好露出水面,踩在上面再去拿皮球,连鞋都不会湿。我怎么这么傻呢?

当时脑子里只想到:拿不出皮球------被告状------要挨打了。这让我变成了睁眼瞎。

有执念的人,眼睛里看到的东西总是过于简单的,由于看不到事情的全部真相,当然也看不到本有展闪腾挪的余地。

第二件小事:

考社科院的博士的时候,为了双保险,又报考了北大的博士,结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北大很傲娇,不愁优秀生源,对我们这种同等学历的考生,非常不在乎,好像二等公民一样。

还没考试,我心里面就觉得肯定没戏,既然如此,那就把这场考试当玩儿吧。

记得考试的时候,心情特别放松,随着交卷时间的迫近,满教室都是考生急得在地上搓脚的声音,唯有我,如老僧入定,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虽然最后也没考上,但感觉那是自己一生无数次升学考试中,最爽的一次经历。

不在乎结果,真情反而出来了。这就叫做“心死而神活”。

而到了我真正重视的社科院考试,心情就不一样了,其中一场专业课考试,我拿到试卷后,居然紧张到有十分钟都没有力气提笔答卷,一位监考老师给拿了一杯热水喝下去,才缓过劲儿来。结果也还是考砸了。

成败的执念,压抑了我的发挥,使我运笔如斤,简直比斧头还要重。

庄子还借助老莱子之口说了一句话:

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

这句话里,“踌躇”二字是个关键。“踌躇”的字面意思是犹犹豫豫、徘徊不前的样子,后人一般都阐释为“不得已而为之”,我并不得其神韵。

再用我们生活的经历来解读一番吧: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大概都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是出于某种迫切的需要,或者是被某件商品一下子勾住了魂,非买不可,最后买回来往往是后悔的,要么是花钱太多了,要么是这东西其实没那么好。

还有另一种情况:本来没想买,就是瞎转转,买也行,不买也行,往往能淘到性价比极高的东西。

仔细玩味,后一种情况的心境就是一个字:游。

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总是能给自己一个不必做的理由,让自己的心,总有“游”的余地,结果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和老师近距离交流请移步:道听徐说

感谢观看,下期更精彩

下周预告:哲学著作《庄子》成书背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