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观了一众牛娃家庭后,我悟出了这些道道

 昵称67344721 2023-03-25 发布于广东

生了俩娃后,我发现一个结论:同是父母生,娃和娃间的兴趣点,可以很不同。

这结论很平常,但我心生了一些沮丧。

说到底,就是我懒呗。

如果俩娃喜欢的东西差不多,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去套用过往闯关经验了。

但如果相反,我心态就很仰卧起坐了:这领域大娃没搞过。但小娃喜欢,要不要投入,要不要重新闯关?

比如大M,我们泡了游泳圈几年,肯定比一般人更了解。小R如果深耕,我就是Ctrl C+Ctrl V,多省心。

结果,小R的表现告诉我,体育还是别抱太高期望,强身健体就好了,静静地玩棋类、乐高、搞实验才是真爱。

学科类更是了,俩娃感兴趣的科目大不同。

图片
图片

这几年教育,我算是尝到了尊重孩子特点的甜头,不仅有助于迸发内驱力,成长进步也特别高效。

因为有大M一些成功经验在前,我也不好做鸵鸟, 只能鼓鼓劲,陪娃共同成长。

比如小R的数学,就属于大M和我的盲项。但他展现了兴趣,平日在家碰上一本数独书、计算题,总会自己拿笔做上几道。时间/地点/是否有人陪伴完全不是问题。

图片
图片

从我经验:孩子但凡不抗拒什么,还愿意投入什么,就是很宝贵的个人特质。

所以,虽然我很惭愧,自己在二胎投入是少了很多,但能走多远是多远吧,我会力所能及地摸索合适的启蒙方式。

碎碎念了好些,言归正传。

小R今年幼升小了。我们家很早就刷完了《摩比爱数学》,衔接小学应该怎么铺排呢?

通过和数学牛娃们家长沟通,大量拆解牛娃们和普娃家(也就是我)的成长路径,我发现还是有奥妙的。

今天分享对数学路径铺排的一些发现。

1

怎么走

娃如果搞过数学拓展,大家应该会感觉到,里面有很多内容,就是提前学。

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所谓的奥数学习,一部分是校内知识,一部分是思维拓展。它们是相辅相成着去上升。无论考什么,总要先掌握数学基础概念,才好进一步深化嘛。

数学拓展的安排,基本就是:

低/中年级的数学拓展,就是大量校内数学知识(包含各类计算)+少数思维专题。

高年级的数学拓展,思维比例会远超校内数学部分。

我直接讲些结论吧:

不同娃的思维发展,有快慢。

有些娃紧跟正常进度,能消化就很不错了。别小看这些,反哺校内数学是妥妥的。

正如大M数学拓展平平,但这毫不妨碍她校内数学拿100。

所以,我是鼓励校内稳定,就积极拓展。家长关键是摆平心态,以致力提升娃能力上限为目标,不要老横向攀比。

如果娃像大M一样,数学天赋平平,对学科也没啥热情,我建议挑一个好体系,扎扎实实地跟好。

跟机构、自学刷书都行,关键是好好消化。大家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哪个材料或课程吸收度最好”这个点。

真能消化成功,可以抵消进度慢的劣势(因为很多进度快的人未必能学好)

如果娃比较喜欢数学呢?

像小R,他对数理思维类的活动都挺感兴趣的。

有回他吃饭时说有道数独做不出来,队友好奇就尝试了一下,小R一直趴旁边看,吃饭都顾不上了,惹得大M直呼:要不要这么卷啊~

我有给他关注数学活动,找成就感。

但说积极也谈不上,比如他中班开始上“某望学”,我自认为找到一个抓手,就开始松懈了。如果真有心托举,是要一环扣一环,尽快把知识点扫全,而不是东一搭西一搭地推进。

来到幼升小,我开始探寻路线。

通过和一些数学成功通关家庭的密集交流,我发现了一些铺排核心点:

图片

低幼主抓计算+扫除基础知识。

无论学什么,进度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点。孩子能力接受范围,尽可能往前。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会了基础知识,才好融会贯通往深走。

图片

自鸡?送机构?

大家都很认可自鸡。

因为低中年级的知识点不难,市面辅助的内容也多(像天天练就是好帮手)

听了好几个牛娃家庭的安排,都是10~15分钟扫盲知识点,接着挑题给孩子练习。他们认为这样效率更高,能腾出时间做其它事。

这点我完全能理解。

和我给大M启蒙英文相似,中低阶段爬升,自鸡的确比报机构要高效,能迅速拉进度,往后碰到瓶颈再报班。

这类家庭的铺排,指向都是:

尽早学完所有知识点,争取跨级进入高端班型,进入模块一轮二轮梳理,努力出成果。如果有心中学走竞赛,更是要勇往直前冲上去。

如果家长不懂教/精力不够,要送机构呢?

这块牛娃家长们统一想法是:尽早进入高端班。

因为课程体系就是孩子上升的天花板。如果有心快走几步,普通班型无论进度和深度都没法满足突破。

图片

难度要不要兼顾呢?

虽然低年级,扫盲基础知识是主线。但是深度也要兼顾。

如果硬要二选一,深度可能更重要。因为它联动了了真正的数理思维部分。

像某位牛妈,大宝初中在我们市最好初中的竞赛班,二宝和小R同龄,她很忙顾不上,但不愿让娃报班耗时间,目前核心安排是让娃刷白皮书,说要确保锻炼深度够。

我们都参加了学某思、某读的数独/计算大赛,也都被邀请去线下颁奖了(部分孩子被邀请,于是我们便认识了)。从获奖成果看,他家的稳定度、深度水平比小R好。

这事给我一些启发,有时候深度思考带来的综合性收获,不比刷题差。

图片颁奖现场

聊了上面这几点,如果大家觉得娃合适,有心拉拔,小学低年级怎么弄,估计也有些方向了。

我就碎碎念一句吧:

不同娃,规划应该是不同的。

正如重返4年前,我依然会给大M安排相同安排,没啥改变。而在小R上,我也会根据他特点调整,不会固守大M的成功路径。

孩子适合怎样安排,我们家长应该是有所感知的。

这里插播一篇规划文,大家也可以看看《小学语数英如何发力?先后顺序重要吗?我的经验是这样

接下来,我想聊一个小实操。

2

如何对标?

学习规划上,我们不可避免要面临到一个问题:具体学什么?如何对标?

这个问题,不管自鸡还是送机构都逃不过。否则就是盲目安排,或者被人牵鼻子走。

如果大宝有成功经验,家长肯定轻松很多,就是幸福的Ctrl C+Ctrl V啦。像我给大M成功跑过一趟英文,小R沿着走就好了,知识点关键点拿捏得妥妥哒~

但陪娃闯数学,我就是小白,需要揣着小笔记,虚心提升自我,边走边看了。

学什么都要先了解体系,这样才清楚孩子进度,判断他的吸收力。

在小R上,我是怎么和过往陪大M闯英文一样,去做对标的呢?

图片

关注数学活动和机构测试

我会关注不同机构,了解他们的大型班级测试或活动,挑合适的参加,借助结果去做大群体水平对标。

这种思路和英文考证很相似,对于自鸡党尤其重要。

图片

关注数学机构的班型大纲

不同机构,会有教学难度之分。

我会多了解不同机构的班型教学大纲,了解知识点。

这块可以多参考学而思/高思体系,这两大体系都非常成熟。

这里提一嘴:

之前买过学而思资源神器Xpad的朋友们,真要好好利用啊!里面就有S班所有的课程、练习,非常详尽地展示了高端班的安排。

别说S班,是从易到难,整个体系都有,我们家长可以轻松对标难度和内容。

有个数学牛爸给我分享了一种自鸡思路:

因为Xpad有课程、竞赛卷资源。平日迅速学完知识点后,可以挑几道对应知识点的杯赛题让孩子磨练深度。这样两者都结合了。

这的确是很好的自鸡安排。总而言之,这机子是非常强大的数学自鸡神器,大家不要吃灰。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何学得更好,提高自鸡效率?

除了安排,我关注了家庭自鸡如何提升孩子吸收度的问题。

很多数学圈牛娃家庭都聊到了“天天练”(看吧,我没推荐错吧~)

作为入门的自学神器,它对于知识点预习、抓核心非常有帮助。

很多上高端班的家庭,上课前都会通过它先预习,再去上课,方便更好理解深度内容。

图片

另外,如果要效率,必须是:

学知识点,要学得精准且核心,迅速通过;

充分练习,注重难度搭配。

为了实现这两点,大部分家长都会关注学习过程,不会做甩手掌柜(我自省中......)

图片

今天聊了好些低年级数学的安排。

这些都是通过和很多数学相当不错的家庭交流,得出的一些核心安排点。

因为不是第一回聊数学了,我这次就直奔重点了,聊得有点干。大家有啥想法或疑惑,我们文末留言交流吧~笔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