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恋者大多通过避孕套、避孕药、避孕针、避孕贴、节育环、宫颈帽、杀精剂、皮下埋植、结扎等计生用品或手段实现避孕。
但这其中的大多数方式仅适用于女性,也就是说,女性承担了很重的避孕压力和风险。为了让不愿戴套和结扎的男性分担避孕重任,不少科研机构费尽心思,致力于推动男性节育技术的发展,但这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相比起每月只释放一颗卵子的健康女性,可随时随地喷射上亿精子的健康男性,显然没那么容易拿捏。第一款男性避孕药——WIN18446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 它原本是一款用来灭杀寄生虫的口服药,没想到在动物试验阶段,所有服用了该药的雄性老鼠无一例外统统失去生殖能力。但神奇的是,一旦停药,那些公鼠的精子水平又会恢复正常,并再次具备生殖能力。而经历了这一切的它们,身体状况完全正常,几乎没受到任何副作用影响。由于那是个连女性避孕药都尚未问世的年代,WIN18446可逆的杀精作用瞬间点燃了科学家们的兴趣。在随后开启的人体临床试验中,这款药依旧表现出耐受性良好,抑精效果显著,且停药后不影响生育能力的特性,简直就是完美的男性避孕药。然而,一瓶威士忌意外暴露了它的致命缺点——夺走服用者代谢酒精的能力。鉴于失去这一能力的人轻则严重宿醉,重则酒精中毒,WIN18446最终被打入冷宫,丧失上市资格。进入70年代,科学界又在棉酚身上看到了希望。这种从棉籽中提取的化合物,能同时降低精子的产生和活力。1972年,一项针对8806名男性受试者的试验在中国展开。好消息是,临床观察证实了棉酚的避孕效果。但坏消息是,它毒副作用较强,容易引发低血钾症(一种让人四肢发软、软瘫的疾病),且停药后还存在不可逆的绝精风险。时间来到90年代,世卫组织对7个国家的271对夫妻开启了庚酸睾酮避孕试验。4个月后,65%的受试男性不再产生精子,而119对完成试验的夫妇中仅有一对怀孕。眼看这种每七天只需打一针,停药后对生殖系统亦无副作用的男性避孕药前景可期,没想到主导后续研究的两家药企却被相继收购。 也许跟新东家看衰盈利钱景有关,所有针对庚酸睾酮的试验都被迫中断。虽然阻力重重,可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没有放弃。近20年来,实验室里不断涌现出新的男性避孕技术,其中不乏脑洞大开的产物。印度科学家发明的,目前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指导使用型可逆精子抑制技术」,是一项将凝胶材料注入男性输精管,随即释放大量正电荷形成酸性环境,从而分裂路过的带有负电荷的精子的技术。理论上,这一避孕手段的有效期长达13年。若中途反悔,使用者可在对应位置注射碳酸氢钠溶解剂恢复生育能力。按照设定,这玩意只需用超声波连续「轰击」阴囊15分钟,就能提高该区域的体温,进而杀死或抑制精子活动,以此实现避孕。不过很遗憾,这个另辟蹊径的项目目前仅进行过两轮动物试验,离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眼下,一种名为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简称TDI-11861的男性避孕口服药,或实现量产,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款获批上市的男性避孕药。 图源BBC中文要知道,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是精子活动的「开关」。理论上,我们只要抑制住它的活性,精子就废了。而作为其抑制剂的TDI-11861,便承担着进入人体,阻断、抑制其活性的重任。
图源:[2] Balbach, M., Rossetti, T., Ferreira, J. et al. On-demand male contraception via acute inhibition of soluble adenylyl cyclase. Nat Commun 14, 637 (2023). 动物试验阶段,这款药物半个小时即可起效,两个半小时内保证百分百避孕率,超过3小时药力逐渐退散,24小时后受试公鼠的精子基本恢复活力,无任何异常。 接下来,研发团队还要在兔子身上继续试验,最后再轮到人类。 如果一切顺利,它有希望赶在一等再等的“指导使用型可逆精子抑制技术”及其他药物之前,造福广大男性。一直以来,女性既承担着生育的痛苦,又背负着避孕的压力,仿佛这一切是她们与生俱来的天职。研制男性避孕药的先驱约瑟夫·霍尔也承认:假如你仔细看看生育控制的研究历史,你就会明白,科学基本上被男人控制,结果是男人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在女性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