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足迹(三十四)北新桥街道二: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厂 、北京唯一的尼众寺院等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25 发布于北京

1、北新仓2、中国医学史博物馆3、通教寺4、北京自来水博物馆5、药王庙

【徒步路线】板桥南巷-板桥胡同-西仓门胡同-八宝坑胡同-九道弯南巷-九弯西巷-新太仓胡同-罗车胡同-新太仓二巷-新太仓一巷-石雀胡同-大菊胡同-小菊胡同-东直门南小街-北新仓胡同甲16号北新仓 -北新仓胡同中医研究院内-中国医学史博物馆-东直门内大街-药王庙-东直门北顺城街-民安街-南馆公园-针线胡同-19号通教寺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


话说北京四合院的门。

徒步线路首先路过板桥胡同,这是板桥胡同一个四合院的大门。

老北京的建筑里,门是可以拎出来单独说的话题。


我有个朋友是正黄旗,她家以前就是'五个门'的,这是什么意思?门的制式,说穿了就是'门第'高低的物化。五个门,正规的叫法是'大门五间'。祖上府邸应该是王府级别,最不济,也是宗室,贝子贝勒爷,反正皇亲,还得是亲枝近脉。


按《大清会典》记载:亲王府门为五间房,可开启中央的三间;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可开启中央的一间。王府的门前一般都有石头狮子,雌雄各一,分列在大门两旁以壮威势。门的正前方,隔着街道还立有影壁一座,作为大门对应。规模大更讲究一些的王府,它的大门还不直接对着街道,而是在大门前留有一个庭院,院子前面加一座沿街的倒座房,两旁另设称为'阿斯门'的旁门。


远的不说就说清朝,一般人绝对不敢造五间门的宅子。礼士胡同有清代大臣刘墉的府邸,他也不能拥有五间门的门脸,老照片显示刘墉府邸是个典型的'三间门',如很有钱,可以建造非常气派豪华的广亮大门,广亮大门后可以做五级七级的青石台阶。可是,它只是个标准的'一间门'建筑。唯有王府,皇上下旨恩准可以'有门五间',紧接着还恩准,'里面建正房七间'。


现在出现个问题,门的数居然是用'间',而不用'个'或者'扇'?其实这只是一种规格,能打开的只有三扇大门,最外面是两间门一样的房子,加一块儿,就叫着'有门五间',最切确的定义,应该是'有门脸五间'。


(1900年神武门)

门除了论'间'的,还有论'座'的,比如原来天安门左右有两个三座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紫禁城北门神武门西侧也有个'三座门',后被拆除,另修复了一座牌楼,立在筒子河边。现在立着的这个牌楼,其实不对,三座门应该是并排开的,中间一座大门,两边是各一个小门,当时,这里是紫禁城通往西苑的必经之门,过了它,再一拐,就上西苑的桥了。


(北上门和石桥照片摄于清末民初)

护城河上石桥也很有特点:后门有桥不见洞,前门有洞没有桥,东西有桥有洞没桥栏。

'后门有桥不见洞',是说神武门大石桥。据说:朱棣军队攻入南京皇城时,没有找到建文帝。后来才知道,南京皇宫在朱元璋当皇帝时就见有地道。地道从皇宫一直通向城外。

北上门为什么南向?刘秉忠在作元大都宫园规划时,已有'镇山'之故,因风水原因,不能朝山开门,故北上门南向。明朝把北上门改楠木结构,清朝继承了明代规划继续沿用北上门。


(广亮大门)

到了民国时期,建了很多仿古建筑,最高级的也是三个门的。究其原因,一是五个门制式太高级,与一般院落不搭配;二是实用问题,五间门要多占不少地方,远不如四合院的广亮大门实惠。


(广亮大门)


有了门,就要说说门钉。至今,东华门的门钉数目依旧是个喋喋不休的争论话题。至于门钉的起源,也是各执己见,没有定论。当时,紫禁城占有最堂皇的门钉,老北京的城门和王府大门也可以用门钉,不过,这些门钉都比紫禁城的门钉小,王府的门钉只有拳头大小。而且民国以后,门钉成了历史,谁建造院落也不安门钉了。



故宫大门上的门钉、铺首除了装饰还有什么用?

当时并没有这么大的木头,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拼板做门的时候后面和里面都有相应的横撑固定,但是这样的固定如果遭到战争的冲击,很容易从内部使用横撑开裂,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建筑人员将横撑之间打穿榫固定,这样在门的外表面就会有很多的榫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了门钉。


板桥胡同古刹永宁禅林


一.北新仓胡同

北新仓胡同东起东直门南大街,西止东直门南小街,南与库司胡同、北弓匠营胡同、仓夹道相通,北与北新仓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相通。全长628米,宽6米。


历史

元代,东直门一带曾为运粮河道。

明中期,继续进行漕运,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建立海运仓,储存漕粮。后来,又在海运仓北面建北新仓,两仓实为一仓,南门为海运仓,北门为北新仓。明初官仓有严格收支制度,对仓库重地控制严格,除了交粮和验收人员外,任何人不许进入粮仓。收放粮的容器也有严格规定,量器一定要按明洪武时代规定的大小、经政府有关官员校准后,在斗、角上还要烙上年月及提调官姓名。没有政府烙印的量器律不准使用。私自伪造者,一旦查出便治罪判刑。但明末时,偷盗成风,里应外合,使仓库的粮食多被偷盗。


清初对仓库管理尚严,刑罚亦极严酷,偷盗漕米一百石以上处以绞刑。北新仓仓廒清初有四十九座,康熙年间发展到八十五座。但到清代后期,各仓积敝更深,官役朋比为奸,将仓中好米盗出,以腐朽者充当俸米。经桂春任仓场侍郎时,曾下定决心,破除情面,彻底整顿,稍有好转,受到京都人士的称道。其在任时,还建了一些仓廒。

民国时北新仓,改成陆军被服厂。现仍存仓七7座,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太仓胡同二巷(旧称褡裢坑胡同)


大菊胡同(旧称瓦岔胡同)


罗车胡同64号


罗车胡同


二.中国医学史博物馆


中国医史博物馆一家专业博物馆,建成开放于1982年。该馆在普及大众知识、总结医疗经验、哺育科技人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医史博物馆展出有丰富的祖国医药文物珍品:著名的医学图书、御制稿本、书画拓片、陶瓷玉器等藏品3000多件。展览系统、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发展的历程与辉煌的成就。


我国有医史研究专门机构从1951年始创,即设于中央卫生研究院的中国医药研究所医史研究室。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该研究室并入而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研究室在中国医史学家李涛、陈邦贤教授的主持下,在编写高等医学院校医史教材、举办医史 师资训练班,培养医史专门人才,进行名医遗迹调查和开展医史科研、交流学术经验等方面做了许多创业性的工作,为中国医学史之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的医史专业人员和兼职医史科研人员从五十年代的50余位,增加到九十年代约500位,形成了具有相当力量的医史专业队伍。


除专门的医史研究所(室)外,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的医史教研室,在完成医史教学的同时,在世界医学史、东西方比较医史,中国医学史,医史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事件

超过三千件珍贵藏品中国医史博物馆新馆开馆

凝聚着中国中医研究院几代医史工作者心 血的中国医史博物馆,收藏了从新石器时期到近代中国医学的文物精品。其中既有石针、石斧和石镰等上古时代的医疗器具,更有御制医书稿本、拓片以及善本医学图书、陶瓷、青铜和玉制的中医外科用品。而占有相当数量的古代写实名医画像、名医书稿墨迹更是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藏品。


在新馆开馆之际,该馆接受了中国清末著名医学家丁福保的后人丁大海的捐赠。丁福保是第一个将X光设备引进中国的人。丁大海把先人当年从日本抢救回国的中医古籍、文稿书画等八十七件文物捐赠给中国医史博物馆。


乾隆御制针灸小铜人

最早的针灸铜人出现在宋代。由于宋以前医家对人体经络腧穴的部位与名称的认识不尽相同,为厘清针灸理论,核准经络腧穴,宋仁宗赵祯命尚药奉御王惟一等,统一和厘定人体经络 与腧穴。宋天圣四年(1026年),王惟一著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明确按人体14条经脉归经排穴的理论与方法,确定出人体穴名354个,总穴数637个,朝廷随之作为国家标准颁行全国,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保存。天圣五年,王惟一设计铸造针灸铜人两具用于教学和研究,这两具铜人身高与真人相仿,内置脏腑,可拆装,体表铸有经络腧穴和穴名。遗憾的是这两具铜人一具流失海外,另一具下落不明。


我国整理出版了一大批中医药古籍,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建立了一批专门机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整理出版的500余种古籍中,包括《神农本草经辑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针灸甲乙经校注》等;编撰的大型中医药工具书中,有《中华本草》、《中国医籍通考》、《中医大辞典》等;编撰的数十种专科类书籍中,有《中风专辑》、《妇科专辑》等;研制的电子图书中,有《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


交通:乘18、24、106、107路东直门内站下车,路南沿一巷到 北新仓胡同。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新仓胡同中医研究院内。





九道湾胡同

'九条弯在内城东城,小胡同,曰西厂门、曰四眼井。'名为九道湾胡同,实际上远远不止九道弯,有人计算过,九道湾胡同曲曲弯弯一共十九道弯.

九湾胡同位于宣武区东部,东口与铺陈市胡同相连,西口从校尉营胡同通出,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于13处,堪称北京城弯道最多的胡同。


明代九湾胡同因有一小庙得名,称般若寺胡同,隶属正南坊。清朝末年因胡同弯曲多变,改称九曲湾。民国后称九道湾,上世纪的1965年更名为九湾胡同,胡同早年由河沟衍生而来,因而弯字带有三点水的偏旁。


从胡同东口进入,略显宽敞,与一般胡同无异。越往西走,胡同越发窄小,胡同西端最窄处只能容一人勉强通过。从东到西接连数了两遍,发现直弯有九个,而斜弯、缓弯有四个,其它细小的微弯忽略不计,共达十三个弯之多,恐怕在京城一条胡同里出现如此之多的拐弯仅此一条吧。北京的胡同多是直来直去,但您万一走进北新桥附近的九道湾胡同准要迷路,小小的胡同一分为五却拐了十九道弯,不迷路才怪。西城区也有一条九道湾胡同,不过现已改名为百代胡同了,前门外的九弯胡同仍在,实际上要拐十三个弯。


相关传说

针对九湾胡同的西口,有很多诡秘的说法:向西走不吉利。年过八旬的老人李虹一谈到胡同西口,她眼神里都还带着恐惧的神情,说:'长这么大,我几乎没从胡同西口进出过。九湾胡同的西口比较狭小,比较偏僻,走的人少,住户多集中在东边。刚解放时,胡同西口出过一起命案,胡同里的老居民们更加相信了走西门不吉利的说法,于是各种说法就不胫而走。到现在,真正使用胡同西口进出的居民并不多。'


此胡同最早在史料中出现是在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中:'九条湾、属皇城西的中东坊,井二。'


北新桥的这条九道湾胡同位于北京内城东北,史料中最早记载于清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书中:'九条湾,在内城东城、小胡同、曰西厂门、曰四眼井。'此胡同现北接石雀胡同,东接新太仓胡同,西与板桥胡同相邻(民国年间称财神庙)南与四眼井胡同相连。胡同的整体呈一个'回'字形,中间弯曲廻转,各路相连,四通八达。宽的地方能走小型汽车,窄的地方只有半米宽。东西南北都有出入口,现在分别叫九道湾东巷、西巷、南巷、北巷、中巷五条互相交错连接的胡同。


通过实地考察,北京城曾经有过七处九道湾:(一)北新桥九道湾,现保存完好(二)南长街九道湾,现已无存。(三)香炉营头条九道湾,现己无存。(四)西琉璃厂九道弯,现保存着原貌,只是己被堵死。(五)西珠市口九道湾,现保存完好。(六)大栅栏廊房头条九道湾,保存较好,现己不完整。(七)磁器口大街九道湾仅存西口十余米,且无住户。七处九道湾当中除去现己不存在的,最值得保护的应该是西珠市口九道湾,此条胡同老房子保存的最好,还保存有很多文字砖,环境优雅,闹中取静,希望能得到政府和有关文物部门的重视。




  八宝坑胡同,清光绪时称八宝坑。据传原胡同中段旧时有一大粪坑,俗称岜岜坑,音转为八宝坑。

民国后沿称。坑内有许多砖头瓦块,后有人偶然在坑中得宝,故称八宝坑。民国后沿称 。

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四眼井并入,改称八宝坑胡同。




这个垂花门不对

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闺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不迈垂花门。 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因此称为垂花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富丽的建筑。

垂花门的屋顶通常是卷棚式,或一殿一卷式,即门外为清水脊式,门内为卷棚式。垂花门的门有两道,一道是在中柱位置上,白天开启,夜间关闭;另一道是屏门,在内檐柱位置上,平时关闭,起到隔绝内院视线的作用。垂花门进入内院是通过垂花门两侧内檐柱与中柱之间空间进出,通常与 抄手游廊相衔接。

垂花门的垂柱头,是进行雕饰的重点部位之一。垂柱头有圆柱头和方柱头两种形式,圆柱头的雕刻最常见的有莲瓣头,形似含苞待放的莲花,还有二十四气柱头(俗称风摆柳),头上的2 4条纹路象征二十四节气。方柱头一般是在垂柱头的四面做贴雕,雕刻内容以四季花卉为主。


胡同是北京城市主要脉络之一,它代表了北京市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更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及社会阶层。八宝坑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房屋现况是由各个时期的屋主和邻居在不同的年代所增建而成形。




北京八宝坑胡同,茂密的香椿树下,一座四合院斩获德国IF金奖。


IF设计奖被成为设计界的奥斯卡。2017年,在室内建筑这一块,北京八宝坑胡同BBK35的改建项目脱颖而出,斩获德国IF金奖。



  北京北新桥的海眼

八宝坑胡同隶属北新桥街道,北新桥名字有桥,可实际上没有桥,倒有个著名海眼锁龙井的民间传说,说明它何以名北新桥。

'北新桥的海眼',因为九道湾胡同往北紧挨着北新桥地铁站,这一带正是传说中北新桥海眼的所在地,这北新桥的海眼据说被动过两回,一回是日本鬼子进北京,顺大铁链子往上拉,拉了一两公里,就看底下呼呼的往上翻黄汤,还隐隐的有海风的声音,伴着腥味。日本人慌了,赶紧把链子又顺了回去。 

第二次是红卫兵破四旧,也把大铁链子往上拉,结果跟日本人一样。也全吓傻了,赶紧恢复了原貌。最近一次跟北新桥海眼有关的事是修地铁,据说为了不破坏北新桥的一口古井,地铁绕了多少多少公里。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们都知道,北京北新桥海眼中藏有一只老龙王,据说这只老龙王是被刘伯温连同姚广孝一起所在北新桥的锁龙井之中的。锁龙井中锁着孽龙的锁链至今还在那里,若是有人将这一锁龙井的锁链拉出来,孽龙便会逃出来,那个时候北新桥的海眼便会开了,大水会将整个北京城都给淹没!


也因为这个可怕的传说,北新桥海眼的锁龙井已经成为中国十个最邪门的地方中最恐怖的地方!刘伯文和姚广孝俩人建北京城的时候为了防水患,把一条龙锁在了海眼里,它们承诺等桥旧了,旁边的路灯朝下不朝上了,就放老龙出来。为了镇压老龙,还盖了座岳王庙,还把这个地方称为北新桥,这条老龙被永远的镇在了井里...


要说这锁龙井的铁链有多长,这恐怕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了,其实在抗战时期日本占领中国的时候就有日本人去动这个北新桥海眼,但是曾经的锁龙井不像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以前可是一直裸露着。以前侵华战争的那段屈辱时期,北京被日本人攻占,他们极力抢夺我们国家的文物,抢不走的便破坏掉,听说了这口神奇的锁龙井,他们便起了坏心思...


这些小日本想要把铁链子从井中拉出来,于是一帮日本兵开始拉铁链。可是谁也不知道锁龙井的铁链有多长。小日本们一拉就是七天七夜,拉起来的铁链子堆的有十多米高,还没八铁链头拉起来!可是,之后来的拉时候古井里不断传出海啸般的的声音,伴随着像是龙的嘶吼声。小日本全都害怕了,井中传出来莫名的腥味,不停翻涌的井水直往外冒...吓得这些日本兵只好把铁链子乖乖地放回了古井里,说来也奇怪,放回去后就再也没了这些是怪事!


日本人自此之后再也不敢碰这锁龙井了,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文革时期红卫兵也不信这个邪。他们打着破四旧的口号,誓要将一切牛鬼蛇神全部打倒。红卫兵拉铁链的那次还有许多人真的在现场看过。铁链子不停地拉,却好像没有尽头一样,拉上来的铁链都放了两解放卡车,还是不见停。不过这时候井里开始有很可怕的呼啸声,还有隐隐的类似雷鸣的声音!


要说这红卫兵还真是坚定自己的信仰,还是往上拉链子,后来井里水翻腾得都喷出井口了,伴随着极强的腥气,扑面儿来,就像是开水滚开了一样!看着这样的情形,听着恍若雷鸣和龙吟的声音,可真是没人敢劝别往上拉了!后来天不怕,地不怕的红卫兵也不敢作声,请示了上边儿。哪个时候的水都开始往外喷了,好多水。大家全怕了,吓得红卫兵玩命的把铁链子往井里扔,全扔完了,井才渐渐的恢复平静了,自此之后再也没人敢动这锁龙井的铁链了...


北京南馆公园

北京南馆公园位于东直门内,明代这里是一座铜厂。南馆公园北与俄罗斯大使馆相对,西与著名的通教寺毗邻,南馆公园的总体布局以自然式为主,多采用植物造景的手法。有玉簪园景区、紫藤架景区、六角亭景区等多个精致典雅的园林景观。





  三. 北京通教寺                     

通教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东直门内针线胡同的尼僧寺庙,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它最早为明代一太监创建,清代明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1年时,由尼僧印和为住持。这时庙已破败,殿宇倾圮,佛像残毁。1942年,开慧胜雨接管后,四处募化,对该寺进行了扩建。将山门改为坐西朝东,又迁移寺庙周围的居民,庙区扩大到4亩多地(近300多平方米),还将庙更名为'通教寺'。


我在走访拍摄中,遇到一位当地85岁的老人,据老人回忆:原来胡同里是有一座'姑子庙(尼姑庵)',后搬到东直门小街去了。据老人指点的地点就是现在的'通教寺',位于北京东直门内针线胡同。据记载,1942年,有两位福建籍比丘尼开慧和胜雨住北京广慈寺,在净莲寺法界学苑学戒听经,她们决定募集资金重建通教寺。






四.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成立于2000年,位于东直门北大街清水苑社区内。目前展馆共有三个展厅,第一部分: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第二部分:清泉悠悠鉴古今;第三部分: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第一座给水专业的技术博物馆。


 历史上,北京城区居民都自打土井,取用浅层地下水。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北京内外城已有土井1245眼,但水质多数咸苦。有意思的是,京城得以兴修自来水工程,竟是缘起于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见袁世凯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个小太监来报,称某个地方发生了火灾,惹得慈禧太后非常恼怒,就向袁世凯询问防火良策,袁世凯答曰:以自来水对。自此,在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溥颋、熙彦、杨士琦上奏'请办京师自来水一事'后,由周学熙掌舵的京师自来水公司终于得以落成。博物馆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请办自来水公司的奏折。而自来水公司的成立,不仅在北京地区自来水事业发展的蓝图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之一。当年发行的股票、存根,还有营业执照,都陈列在博物馆中。


 自来水最早用车送

  走进博物馆,左手边一驾木质独轮水车静静地停靠在一旁,上面还放有两个水桶和一条扁担。它们默默地向人们'讲述'着北京自来水发展初期的一段历史。当年自来水公司刚成立时,自来水并没有真正地流进千家万户,而是在几条胡同之间,设立一个公共水站,由水夫看管,自来水要先灌进水车里,再送到各家各户。自来水虽好,可老百姓一开始并不买账,甚至很难接受。自来水公司只得大肆宣传,频频出招:免费品尝,半价优惠,对老幼病残用户还管送水上门……渐渐的,人们体会出了自来水较土井水的确清洁方便,自来水公司的生意方红火了起来。


小小一间自来水博物馆,虽然没有多么磅礴恢弘的气势,或是深邃古老的历史文明,但是它却用最平实的内蕴,记述着几代供水人走过的昨天和今天。当我们沿着这些足迹,回溯一个个平凡和不平凡的日子时,'水乃生之命脉'的可贵,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现代科技发展给予人类的恩赐,已经悄悄地印在了心里。








东药王庙遗存

这条街还是京城内一条有名的美食街簋街。东药王庙遗存就在簋街的东段。



如今,东药王庙只有山门和一座残缺不全的石碑,其他建筑已无存。


在《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1936年第一次寺庙总登记'里对其有如下记载:'经51 药王庙(道庙)坐落内三区东直门大街四十六号,建于明万历年,光绪年重修,属私建。不动产土地三亩八分,房屋四十六间,后殿房五间,山门三间;附属房屋二十二间半,坐落本区手帕胡同三十二号十一间,东直门大街四十七号一间半,又四十八号二间,甲四十八号八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供神外自住出租。庙内法物有神像一百二十七尊,礼器六十三件,法器六件,供桌十五张,另有石碑一座,槐树十五棵,旗杆两根,井一眼。(档号 J28119)'。并在《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1947年第二次寺庙总登记'里沿用'东直门大街四十六号',同时列有'现任住持'为'白贤珍'。


据《北京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载,'161.药王庙东直门内大街85号(原46号),坐北朝南。据50年代调查,该庙很大,庙门为歇山调大脊筒瓦顶,两旁各有角门一座,额书'敕建福世普济药王庙'。山门内为天王殿,面阔3间10米,进深8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前有月台。殿前有螭首方座石碑一座,额篆'敕建福世普济药王庙碑铭',记年为'大明万历□化丁□(四十五年、1617年)孟秋吉日立';碑阴额篆'敕建东药王庙碑铭',碑身无字。碑通高4.3米,宽1.05米,厚0.4米。天王殿后是前殿,面阔三间12米,进深8.5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前殿之后有重楼一座,四周带廊,通面阔16米,进深8.1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


《帝京岁时纪胜》中有'都城药王庙极多,其著名者四:一在东直门内,曰东药王庙;一在地安门西步量桥,曰西药王庙;一在安定门内之西,曰北药王庙;一在天坛之北,曰南药王庙,为明武清侯李诚铭立也。……。'

据《宛署杂记》载,'药王庙,一在北城日中坊,嘉靖二十五年建。一在积庆坊,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太监冯保建,上赐额普济药王庙,内庭施药于此'。

但有同学考证据明北京城地图(万历-崇祯年间、公元1573-1644年),现东直门药王庙所在地并非属原积庆坊,而属原北居贤坊。


据传,东药王庙因其建筑精巧,庙宇雅静,又称其为小药王庙。除每月朔望开庙外,传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诞辰,照例在药王庙举行'药王会'。庙会期间,香客游人络绎不绝,香火非常旺盛,可谓盛极一时。庙内外均有小商贩,人们除了烧香祈福,还可以购买日常用品,品尝各种风味小吃。《宸垣识略》记为'市皆妇女零用之物'。《北平旅行指南》描述此庙'院中竹影摇青,苔痕带碧,于古色古香之古刹中,隐然有仙山之象。昔时香火之盛为四药王庙冠。'网上也有朋友介绍该庙时说,'最大特点就是在非庙会日免费给平民发放妇科专用的药品,庙里庙外的小商小贩卖的大多也是妇女日常用品。据说这是太监冯保为了宣扬孝定皇太后的慈善之心而设计的。'


民国之后,药王庙逐渐冷落,1937年调查时,只有一位住庙道士白贤珍。据说直到20世纪40年代时(解放前夕),庙内也只有一个住庙的道士白贤珍。

1985年调查时,山门及各殿尚存,万历碑已无下落,该庙刻有'敕建福世普济药王庙'等铭文的大钟已移至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陈列。

在东直门内危房改造中,此庙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只剩一座山门,后也因雨水浸泡和地基不稳而倾屺倒塌。而庙内中殿以后都辟为民居,中殿以前的房屋后来开成饭馆,变成餐饮街的经营场所。

2001年调查时仅余山门和寝殿,庙门已重修。2002年拆除了寝殿,10月30日凌晨在原址施工时于地下3米处发现并出土了一通残碑。碑身已断裂,裂口为旧痕,断面有榫臼2个,说明原碑曾修复过。现碑身长2.4米,宽1.07米,厚0.5米,螭首,额篆'敕建东药王庙碑铭'清晰可见。碑文数百字,皆小楷,记载了明万历年间修建东药王庙的史实,落款为'大明万历岁在丁巳孟秋吉日立'。经有关部门鉴定,确为失踪的原万历石碑,后将残碑竖立于山门旁。现山门为按原样复建,砖石结构,石券门、匾额为明代原物。如今,东药王庙遗址仅存复建山门、残碑一通及二级古槐一棵。



至于那口被移至大钟寺的铜钟,已收录在《北京文物精粹文物古钟卷》一书中。在于弢老师所著的《大钟寺》一书中,对其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药王庙钟铸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体高133厘米,钮高37.3厘米,口径98.5厘米,重570千克。青铜材质。钟钮为双龙头蒲牢钮。钟肩饰莲瓣花纹十六朵。钟腰处五条粗细不等的环带将钟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各有四个矩形方框,周围饰以云纹。钟体上部四个牌位内分别铸有皇帝万岁万万岁、正一阐教大真人林永诚发心虔造、敕建福世普济药王庙、大明万历岁在丙辰秋吉日。下部四个矩形方框内没有文字,但有磨削过的痕迹。钟裙部有八卦符号,下为水波纹及四枚钟月……'

在大钟寺的'明清精品'展室内可看到该钟实物,现今保存完好。



在东药王庙遗存西面几十米处,东直门北小街南口路东有一组雕塑。


这位头戴瓜皮帽的同学不是在研磨药物吧?想当年,东药王庙附近一定是药房林立……


另一座雕塑是'拔萝卜',我们儿时经常的游戏,现在的宝宝们恐怕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简单有趣的游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