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足迹(5):北京古观象台~精美绝伦的观象仪(北斗)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25 发布于北京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


  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42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


  我国将“观星、观象”纳入正式的官僚体系当中,是从西周开始的。                    

       历史上由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观象台,有明确记录的是出于东晋初的后赵(河北邯郸临漳县)。


  在隋代,观象台被叫作灵台;宋、金时期,“灵台”改称为“司天台”;元代时,“司天台”又被改为“舞台”;明朝以后,观测天象的地方便一直被称作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在明朝时称为“观星台”,清朝时改称“观象台”。


  从明朝正统年间,到1929年止,北京古观象台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五百年,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记录。


  清代制造的八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体形巨大,造型美观,雕刻精湛,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德、法两国侵略者曾把这8件仪器劫走,后迫于压力,在1902年归还,1921年重新安置在观象台上。


  玑横抚辰仪:又叫精密赤道浑仪,仪重5145千克,仪高3.379米。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视察观象台,看到台上天文仪器均为西洋的构造,随下令按中国传统的浑仪结构建造一架占仪。于公元1754年制成。主要用以测定天体的赤经差、赤纬和真太阳时。这架由青铜浇铸成的古仪,设计巧妙,制造精美、细腻,几条游龙栩栩如生,气魄宏伟,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我国古代天文文物中的瑰宝。


  赤道经纬仪:在康熙八年开始制造,历经四年于康熙十二年完成,仪重2720千克,仪高3.380米,主要的功能是测量太阳时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赤经和赤纬)。


  地平经仪:制于公元1669-1673年(康熙八年至十二年),仪重1811千克,仪高3.201米,用来测量天体的方位角。


  黄道经纬仪:制于公元1669-1673年,仪重2752千克,仪高3.492米,由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是中国第一架独立的黄道坐标系统观测仪器。适用于作观测太阳和行星等天体的运动,


  天体仪:制于公元1669-1673年(康熙八年至十二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3850千克,仪高2.735米,它的主要功能演示天体的运动,用于黄道、赤道和地平三个坐标系统的相互换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视位置等。


  地平经纬仪:制于公元1713-1715年(康熙52年-54年),由来华的耶酥会传教士德国人纪理安负责督造。仪重7368千克,仪高4.125米,用于测量天体的地平坐标。它也是唯一一架采用文艺复兴时期装饰风格的仪器。


  纪限仪:制于公元1669-1673年,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802千克,仪高3.274米,该仪主要用来测定60度内两星之间的角距离。


  象限仪:又称地平纬仪,制于公元1669-1673年,也由来华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监制。仪重2483千克,仪高3.611米。象限仪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在地平上的或天顶距,及测量天体的高度角。


  石碑:该碑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石碑的正面记载了因庚子事变后,所制半天体仪和小地平经纬仪,以使古观象台的天文观测得以延续的重要史实;石碑的背面列出了修造仪器所用的各类款项和银两。


  张衡:(78—139年)汉代天文学家,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著作。集汉代天文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浑天说理论,创制了用于演示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和用于测量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理论、观测和仪器制造等方面对中国天文学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最著名的成就是推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他编制的《大明历》中,首次将“岁差”改正引入历法。他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等数据都相当精确。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 明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主持历局聘请西方传教士翻译,编纂了《崇祯历书》,将欧洲古典天文学融入中国传统的历书形式中,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对中国天文学乃至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仪: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铸造。原为我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创造。该仪器在构造和使用上都比浑仪来得简单。原存北京,于1933年迁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地动仪:是用于监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


  浑仪 :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铸造。用来测定天体位置。该仪器原存北京,于1933年迁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月晷 :又名太阴晷,是通过观测月球方位的变化来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两个同心圆盘和中心游表三部分组成。其中一盘标有农历初一至三十日的日期,称为日盘;另一盘标有十二时辰,称为时盘;游表用来对准月亮指示时刻。


  星晷:观察测量星体运行以定时刻的仪器


  正方案: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主要是用天文等高方法定方位,也可以当做测角器使用。这件仪器是依据《元史》记载,于一九八三年复原的。



  圭表:圭表的底座为明仿元代郭守敬所制,其上铜圭表为1983年复制,原件现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应用针孔成像的原理,测定正午时刻投到圭表面上的日影长度,推算出冬至、夏至时刻,进而推算出回归年的长度。


摄 影 北 斗     编 辑 北 斗

                     2022年5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