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碑帖集珍”丛书之《石鼓文王澍临本》正式出版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每石皆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其后石鼓刻石文字多残,至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存四百六十二字。因其内容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猎碣”。石鼓多次经历战乱,几度失踪又被找回,因此现存石鼓尤为珍贵,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也是2017年故宫博物院在《国家宝藏》中展示的三件国宝之一,有“中华第一古物”之称。
石鼓文原石

石鼓文原石 石鼓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首,在于其在中国文字史和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的文字由周入秦,但现存刻有秦系文字的文物远没有六国丰富,虎符、权量、瓦当、货币上的秦代文字皆为秦统一六国之后才出现,而私玺尚还无法认证是秦式文字,因此石鼓,成为了中国文字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最关键文物,也是唯一的实物,因此可以说石鼓文代表了华夏文脉。
 在书法上,石鼓文作为金文到小篆发展时期的关键性文字,被认为是小篆的始祖,玉箸篆的创始者,是后世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主流文字的前身。石鼓文与金文相比,其象形性明显减弱,点画已经化繁为简,线条等粗,饰化消失,间距渐趋统一,结构章法趋向规整;与小篆相比,则仍以圆转为主,偶见方折,点画曲折缠绕,结体繁复而饱满,没有小篆的划一,颇显灵动遒美。因此石鼓文作为汉字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过渡性书体,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特别是在清代,石鼓文格外受到书家的推崇,多有拓本、临写本存世,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王澍即是其中的著名临写者,杨沂孙、吴昌硕更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

 
石鼓文吴昌硕临本 
石鼓文王澍临本内页
在历代临本中《石鼓文王澍临本》可谓其中之精品,其临写者王澍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也是石鼓文临写者中的佼佼者。王澍(1668—1743),字若霖,号虚舟,别号竹云,江苏金坛人。康熙时因其善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工书,善刻印,尤以书名。摹各家名拓,四体并工,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在篆书方面,其结字匀称端庄,结构稳健,法度分明,规整森严。笔画虽纤细,但笔力内凝,火候纯熟,入规出矩。也因其凝重醇古的艺术个性,被世人所称道,吴修《昭代尺牍小传》曰:“书入率更之室,篆书出李斯,为一代作手。晚岁眇左目,鉴定古碑刻最精,金坛良常山馆最擅名。”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评其曰:“篆书得古法,行书次之,正书又次之。”
 王澍著有《淳化阁帖考正》《古今法帖考》《虚舟题跋》等,传世书法作品较多,故宫博物馆藏有其《篆书轴》,但其中最能体现其篆书成就的作品即为此《石鼓文》临本。此本写于雍正八年(1730),结字匀称,法度分明,规整森严,笔画虽细,但笔力凝练,用笔清晰,堪称王澍篆书之集大成者。且此临本较元明两代拓本字数更多,篆法多摹自宋薛尚功,又因王澍早在康熙时期便以篆书闻名于世,因此此本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入內府收藏后,与内府收赵孟頫音释之元拓本,经乾隆皇帝鉴定同为石鼓文参考的标准本。由此可见王澍本《石鼓文》是篆书爱好者不可错过的重要作品,也是篆书临写者在临写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临本。

石鼓文王澍临本内页 本次出版的《石鼓文王澍临本》,高清还原,便于读者临写、赏析,且在每页侧边以繁体注释文,便于通读观照。所用释文以明代收藏家安国所藏“后劲本”为蓝本,并以王福厂先生所书小篆石鼓文对照参考。对于篆书爱好者、临写者,喜爱和研究石鼓文的读者均有极高的价值。 



石鼓文王澍临本内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