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910字 插图29幅 阅读6' 【编者按】最近,乡音君接到北京学者W先生来电询问,泉州海交馆前的福船怎么没有了?当乡音君告诉他缘由后,W先生扼腕长叹,他说,木帆船现在在全国海域几乎绝迹,泉州有关方面应当支持海交馆尽快重造木帆船,让中外观众进馆前即可领略千年以来乘风破浪、叱咤大洋、享誉东西方的泉州福船之雄姿。乡音君亦有同感,在此也呼吁泉州有关部门应大力扶持泉州海交馆重造和恢复全国博物馆唯一的实体海船景观。 无论是外观造形还是特色馆藏,泉州海交馆在国内博物馆中可谓是一骑绝尘。尤其是场馆外右侧水池的福船更是国内博物馆一绝。这艘木帆船是特地为该馆2001年的“中国舟船世界”开馆而建造。当年3月该船在惠安崇武大岞动工。主持造船是远近闻名的张奎发老师傅,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设,一艘长16.3米,宽4.8米,线条优美,姿色夺人的大岞钓艚终于问世。根据当地民俗,张奎发老师傅夫妇特地到妈祖庙"卜杯",求得新船下水吉时。当年7月10日早上,晴空万里,造船者喜气洋洋燃放鞭炮,为新船举行了隆重的下水仪式。 当这艘新造的三桅帆船下水后,乘风破浪驶向台湾海峡。半小时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了:一只常在深海出没的白海豚浮出海面在新船前面数十米的领航。驾船的张老船长和同船各司其职的师傅们十分兴奋地相互告知:妈祖娘娘派白海豚为我们带路咯。令人惊奇的是,这只白海豚一直在前引路进入泉州湾。当木帆船即将到达后渚港码头时,这只白海豚还三次跃出海面,似乎是在向它所引导的这艘新船告别。这段神奇的邂逅,让海交馆人念念不忘,后来这艘木帆船被命名为“白豚号”。 当日,这艘新造的木帆船经过数小时航程后在后渚港码头上岸,而后又将船吊到加长挂车上运抵目的地,并于当日下午顺利将船吊入海交馆右侧的水池里。自此,这艘木帆船成了泉州海交馆外独特的标配。据泉州海交馆相关人士介绍,2001年7月18日,她与海交馆新开辟的大型展馆“中国舟船世界”共同开放,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古代航海、舟船智慧,彰显泉州独特的海洋文化,为中外游客带来海洋文化的震撼。泉州海交馆(全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原址位于著名佛教寺院泉州开元寺院内东侧。1991年2月,新馆主楼于东湖街落成。2004年,在主体楼东侧又建成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目前,两馆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11000平方米。 泉州海交馆是以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刺桐(即Zaitun,泉州别称)港的历史为轴心,辟有“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中国舟船世界”、“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等固定陈列等。在这些展厅中,分别陈列着不少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以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等丰富独特的海交文物,生动地再现我国古代悠久辉煌的海洋文化,讴歌中国人民勇于征服海洋的英雄气概,展示中华民族对人类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以及在航海与造船技术方面的许多伟大发明。 

此外,还有近200艘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船模,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在开元寺旧馆仍保存着1974年发掘出土的迄今国内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及伴随其出土的大量文物,还有多年发现的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  令人扼腕长叹的是,去年年初,经过多次维修的“白豚号”福船最终没能抵挡住岁月的摧残,多部件腐断后沉入水底。经过造船专家的检测,“白豚号”福船已经失去修复价值。海交馆工作人员说,历尽二十一载风雨,迎来送往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白豚号”终于老了。从2001年7月18日到2022年7月18日,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终,沉没的“白豚号”被全部拆解打捞上岸。


 值得一提的是,拆解打捞“白豚号”当天,为创建泉州海交馆耗去半生心血的退休老馆长王连茂先生还在楼上工作。他回忆说,当时他都不忍心下楼去看打捞的现场。为了这艘木帆船,当年他四处奔走,东拼西凑26万元建造起来的。回想当年造船之情景,再看看眼下之打捞,老馆长独怆然而涕下。据说打捞当天,不少海交馆的员工也是十分伤感,毕竟这艘“白豚号”陪伴了他们7600多个日夜。 正如王老馆长所呼吁的那样,不少社会贤达也纷纷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拨出专款,积极支持泉州海交馆重造福船,让全国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木帆船标配景观重现泉州海交馆,成为世遗泉州的标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