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结合当下情况,浅谈城镇化及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联系

 文明苑 2023-03-26 发布于山西

城镇化变化过程

改革开放前可以称之为城镇化初始阶段,建国后我国资源匮乏,百废待兴,一切几乎都要从零起步。

1953年我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集中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此时的我国开始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国家转变。

在这期间,我国城镇人口开始逐步增长,一是建国后国家一切恢复正常后,城镇经济发展逐步迈入正轨,二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化,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镇人口增加。

文章图片2

建国时我国城镇人口仅占全国10.64%,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15.4%,城镇人口增长近一倍。

在稳步度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国家遇到发展阻碍,整个过程处于摇摆不定的态势,一个是大跃进时期。

由于盲目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后来又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侵袭,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城镇化率没有增加反而在不断缩小。

而后在接下来的时间内我国又经历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这个时期,整个国家处于动荡不断的环境中,所有人处于或罢工、或停学、或上山下乡的状态。

甚至许多人的温饱得不到保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创伤,基本上停滞不前,在这个时期城镇化水平近乎降至当时最低值。

文章图片3

即使到了1978年,当时的城镇化率仅为17.92%,甚至低于1960年的19.75%。可以说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化历史经验对于现今发展的借鉴之处甚微。

(1)城镇化初期探索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制定大量措施缓解文化革命的问题,同时以改革农村发展为重心。

农村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加快,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解放出大量农村生产力,而政府则通过农村改革,使得大量空闲出来的农民工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关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制定了促进城市发展的方针政策,知青回城、上山下乡、干部返城、能力较强的农民成为城市的暂住人口,此时城市发展处于恢复期。

文章图片4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并开始采取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企业活力、改革计划体制。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发展朝多元化方向迈进,这也标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出台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活跃局面,为接下来城镇化发展打下基础。

(2)城镇化快速建设阶段。1992年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章图片5

期间,我国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理论框架与理论体系这一过程中,基本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现代城市群,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994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小城镇在新的历史阶段已然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

而小城镇的被重视表明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因此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要因地制宜。

结合当下基本国情,让经济发展充满特色,振兴老工业基地,以城市为增长点,逐渐向城市以及周边地区扩散,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使得城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文章图片6

(3)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回顾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是由于建国以后实行优先重工业发展战略的原因,导致中国城镇化长期落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长久不高,直到2003年才有所缓解。

而且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也是远远落后的,在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时,我国城镇化率为17.92%,此时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38.48%,差距肉眼可见。

近几年差距在不断缩小,在2011年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然后相比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像美国城镇化率一直维持在80%左右。

文章图片7

而日本城镇化率已经达到90%,新加坡甚至已经达到100%,可以看到虽然我国发展在不断进步,但城镇化路程还有很远。

除此以外,中国相当一段时间将发展重心放在大中城市而忽略了小城镇的重要性,并且大中城市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小城镇的数量,并且依旧有扩大的趋势。

以及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将发展重心放在东部沿海地区忽略了西部偏远地区,这两种情况都是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进而影响城镇化以及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截止到2018年的数据中,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为上海,为88.30%,最低的城镇化率地区是西藏,仅仅只有31.54%。

文章图片8

而在本文所统计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城镇化率低于50%的有四个地区,高于60的有13个地区,通过数字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我国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极度不平衡。

文章图片9

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过程

第一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城乡收入比呈直线下降的趋势,从2.57下降到1.82,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使用权分包给农村个人。

这样一来农民既是生产者同时也是经营者,而不像从前仅仅只是劳动者,这样一来农民的经营收入和自己的劳动效率成正比,使得农民生产意愿空前高涨。

不仅劳动效率大大提升,农产品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农民整体生活质量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较为明显。

第二阶段,这个时期我国城乡收入比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快速上升,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资本不断向城市聚集,企业发展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文章图片10

反观农村发展单一,农产品价格低,出现工农业剪刀差,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加快,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第三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城乡收入比短暂缩小,从2.71下降到2.47,主要是因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增加。

1996年,我国开始试点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1997年我国出台《乡镇企业法》,保障了进城务工农民的利益。这些都表明国家在为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实施的措施。

第四阶段,这一时期城乡收入比增长迅速,从2.51增长到3.11,导致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文章图片11

首先从经济发展层面看,这一阶段的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二、三产业发展迅猛,而农村经济远落后于城市经济,资本不断向城市流入。

其次在这一阶段,政府实施城市偏向型政策,在基础设施投资、文化投入、卫生医疗、金融扶持、公共服务、科教文卫等方面优先发展城市导致农村严重落后,城乡收入比不断增大。

第五阶段,这一时期城乡收入比缓慢下降,从2.99下降到2.69,在这一阶段国家开始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经济政策逐渐偏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三农”问题日益关注,加大对农民的各项补贴,随着户籍制度的削弱,更多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

文章图片12

因此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低价获得土地使用权,农村居民在各个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将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开来看,由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不同所以农村居民也仅仅在经营性收入方面高于城镇居民。

其他方面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都是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所以从单个角度来看依然是城乡收入有扩大的趋势。

从城镇和农村人群收入的多少来分,收入差距最大的是高收入人群,收入差距最小的是低收入人群。

文章图片13

而从地区分类亦是如此,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所以城乡收入差距最小,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收入差距也仅仅是略高于东部。

即便近几年来,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大力发展西部的政策,然而这些政策所带来的优势条件最先被享受的大多数依然是城镇居民,所以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是有扩大的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