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1 爱好:爱好还要讲寿命?

 王肖杰 2023-03-26 发布于山东
孩子,你的爱好是什么?别说你好吃,那不叫爱好,最多叫欲望。那爱好是什么呢?
我想,爱好有三个特点:
第一,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只有花费了大量时间做的事,才称得上是爱好。比如钓鱼者爱琢磨鱼的属性;摄影者喜欢观察天气,头天晚上便能知道明早是不是晴天;网球爱好者会象星探一样研究费德勒,对他打球风格能够做出专业的评论……正是因为投入的时间精力多,所以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超过了大部分普通人。
二是乐此不疲。爱好一定是让你愉悦的事情,愉悦才能持续,才能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甚至达到“心流”的状态。别人看起来枯燥的事情,你干起来却很有兴致,不待扬鞭自奋蹄。比如一个人干活出一身汗,会觉得累;而打球出一身汗,却感觉很过瘾。其实爱好和上瘾行为很相似,区别是后者于个人身心健康有害。
三是有一定的超越性,往往侧重于精神领域。对现实生活来说,爱好不是生活必需品,不打球照样生活得很好,沉溺其中反而可能会影响生活。如果硬要与生活关联,爱好可能发展为职业。比如一个人喜欢打乒乓球,后来开了一个球馆教孩子,但爱好转变为职业之后,也存在着平淡、乏味、无聊的风险。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爱好,最多的是读书、音乐、运动。中国社科院曾经发布过一个《中国兴趣报告》,国人兴趣前三名也是这三样。但仔细审视,这三种恐怕都称不上爱好:读书是学业必需,工作之后依旧乐在读书之中才可能是爱好;音乐就更谈不上了,中国人能听懂交响乐的是少数,别说外国的,中国名曲《梁祝》能听懂的也没几个人,所谓“爱好音乐”顶多叫“喜欢听歌”;运动就更笼统了,很多人只好动而已,正而八经的大学生有几个懂运动保护?——这说明什么?说明大部分人没有真正的爱好。
你可能说:一定要有爱好吗?没有爱好不照样生活吗?当然,爱好本来就是可有可无。但如果有爱好的话,生活会更丰富,更精彩。此外,爱好也能扩大交际圈,所谓书友、钓友、棋友、画友、驴友等等,都是因爱好而结交的朋友。爱好还能让人更受瞩目,比如同学聚会的时候,有爱好就可以表演一下,如果一无所长,可能很尴尬。多说一句:平时上抖音学几个小魔术,到时候不但不冷场,反而可能成为热点。未来是注意力时代,不被注意就意味着被忽视,意味着发展受限,而有爱好的人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
那怎样培养兴趣呢?
首先要做好选择。建议你选择一个“长命”的爱好。你现在正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对很多事情都满怀兴趣,但聪明的选择一定离不开时间因素。比如运动,足球踢到40岁就差不多了,乒乓球可以打到70岁,算起来乒乓球的“爱好寿命”比足球能多出30年呢。
二是看“复合效益”。比如乐器,笛子比钢琴好。为什么?吹笛子可以锻炼肺活量,发展了爱好,还锻炼了身体。再想像一下,你跟同学们上山玩,背一支笛子,抽出来就可以吹奏一曲,而你会演奏钢琴,总不能让同学帮你把钢琴抬上山吧?还有一点要注意:爱好是有风险的,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比如爱读书会伤眼睛,大学者陈寅恪、钱穆晚年都双目失明;运动中篮球、足球比乒乓球、羽毛球的风险要大很多;登山探险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这样的爱好不发展也罢。
三是最好能学于师。爱好是个人的事,当然可以自己摸索,而且摸索也很有乐趣,但如果要做到擅长,最好有人指点。非专业的爱好有个特点,就是经过老师点拨之后进步会很快,特别是技能类的爱好,比如球类运动,经师与否,差别一目了然。很多人见别人打球厉害,经常会问:是不是拜师了?可见“拜师进步快”是共识。
第四,合适很重要!首先,时间精力分配要适度。爱好是业余,是锦上添花,不能废弃主业。有一位商人特别喜欢下象棋,天天下,沉迷其中,结果把自己的生意都耽误了,这就是舍本逐末。其次,经济条件要允许。以球类为例,乒乓球的费用是最低的,一个球拍、一个球,找个案板就玩起来了;羽毛球的费用就要高一些,羽毛球不仅比乒乓球贵很多,而且消耗量大,场地条件也高;而高尔夫球呢?一般人根本玩不起。最后,外部条件要便利。比如高校有运动场,打球比较方便,下班前跟同事简单一联系就玩起来了;但如果要开车一个小时才能到场地,这爱好恐怕就很难坚持。
孩子,人非机器,一定会有爱好,程度不同而已,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爱好也不是一天养成的,希望你能不断探寻,从爱好中获得乐趣,说不定爱好能给你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呢!

好友需要,分享给T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