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螃蟹岬”,为何没有以山命名?

 照说不悟 2023-03-26 发布于湖北

虽无山之名

却有岬之险

今天我们来说说螃蟹岬。

螃蟹甲是凤凰山旁边的一座小山,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与中山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海拔57米,东抵中山路、沙湖地段,西至得胜桥。

既然是一座山,为何没有以山命名呢?这是因为啊,这座山的东端呈现出一个蟹钳形状,直插入沙湖之中,因此,得名为“螃蟹岬”。现在有很多地方,还能写成“螃蟹甲”,可见这是在流变的过程中,产生了变形。

有朋友要说了,沙湖离这里还很远啊,螃蟹岬的东段怎么会伸入沙湖之中呢?这是因为今天的沙湖,早就不是古时候的沙湖了,比古时候的沙湖要小很多,所以看起来就隔得很远了。而古时候的沙湖,一直延伸到螃蟹岬、积玉桥一带,因此,螃蟹岬的山伸入沙湖之中,完全是可能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读历史材料的时候,也得用流变的眼光来看,才会让逻辑贯通,并读出不一样味道来。

历史上的螃蟹岬,有一定军事地位。元末时期,朱元璋曾率军在这里架炮,轰打对手陈友谅儿子陈理,迫使陈理投降。螃蟹岬一战成名,不过,这次得来的是个别名,就叫“炮架山”。

螃蟹岬之于武昌古城,有点像凤栖山之于汉阳古城,都是位于古城的北边,都是依山建城,城墙也都是沿山脊而修筑,因此,螃蟹岬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城山”。

据称,现在螃蟹岬的西段,北临东城壕的地方,仍留有一段城墙残迹,城砖嵌于山坡上,还有大约一百米左右,高约5米,清晰可见。

可惜的是,当我们前往探查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工地,被围起来了,因此无缘一见,也没给各位朋友上一张现状照片了。

螃蟹岬山下,就是著名的武汉市第十四中学,上次我们讲到了,文普通中学堂曾与南开中学齐名,并称为“北南开,南文普通”,可见这所学校的名气之大。

这所学校发端于1903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办的文普通中学堂。文普通中学堂的成立,是湖北教育从传统到近代的发端,开新式教育之先河。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清王朝随即倾覆,1912年,教育改良再次兴起,“文普通中学堂”易名“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后来享誉湖北的“省一中”便由此而来。

再后来,“省一中”成为湖北省的第一所公立中学,1955年更名为“武汉市第十四中学”,1961年被确定为湖北省18所省属重点中学之一。

文普通中学堂虽然最早由清政府创立,但培养的学员后来却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武昌“彭刘杨路”中的“刘”即刘复基,就是1903年进入文普通中学的首批学员之一。还有如宋教仁、陈潭秋、董必武等都是推翻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坚力量。

具有120年悠久历史的十四中,知名校友辈出,有民主革命先驱者宋教仁,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董必武,陈潭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著名文学家黄钢、严文井等,都曾在这里就读。

今天的螃蟹岬对于武昌来说,有点像循礼门之于汉口的意义,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友谊大道,中山路、公正路,都在这里汇合,地铁2号线、7号线也在这里交汇,不远处还有5号线。

地名反映着城市的历史变迁轨迹和文化风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悠久,却又个性十足的地名,武汉的魅力又因此增色不少。

你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在这些有趣的地名里,体味一下,武汉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变的城市文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