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路”这个名字动听迷人。全国的紫阳路很多,而武汉的紫阳路是根据紫阳湖而得来的。一个大国,要有海;一座大城,要有湖。紫阳湖,霞光映照下的满湖莲叶,在薄雾当中如同紫气东来之意。湖畔的这条街,虽只是武汉市的一方弹丸,盈盈一水间,却承载人们生活的点滴记忆。 紫阳路位于武昌区,全长两千多米,西靠近江边,东连接中山路,与紫阳路交叉的街道有千家街、首义路、烈士街、复兴街、解放路等,整体突出了辛亥文化特色。 提起紫阳路,也便要提起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了。张之洞在汉期间,大兴洋务,除了在汉阳兴办重工业,还在武昌兴办纱布丝麻四局,将武昌打造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轻工业基地之一。四局均设置在紫阳路沿线。不仅是工厂,张之洞还改建了许多书院、学堂,使武汉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系统。当时创办的自强学堂、湖北工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等,就是现代大学里的各个专业学院。在紫阳路周边,就留下了张之洞兴建的实业、学堂、兵营等众多历史遗迹。为了纪念他,这条街在1936年即称“张之洞路”, 1967年,更名为“工农路”,后又被改为“紫阳路”。如今又改回原名“张之洞路”了。 沿着紫阳路西行,解放路直至江边的紫阳路路段,与张之洞就有着莫大的关联,不仅仅因为这里曾有湖广总督署所在地,也因为新式教育和轻工业都创立于此。在道路以北,一面不大的湖水被武汉音乐学院和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环绕,这里曾经是张之洞所办的两湖书院所在地,培养过黄兴、谭嗣同等仁人志士。 辛亥首义烈士祠,又怎么不让人缅怀历史,想起为革命斗争而死去的英雄呢。而紫阳湖,却是紫阳路上最美的景色了。 坐落于紫阳湖公园内的这座湖,古称滋阳湖、墩子湖、亚相湖,每至夏日满湖荷花呈紫色,朝霞夕阳映紫荷,故名紫阳湖。 紫阳湖波平如镜,湖荷岸柳,花木扶疏。宋代大诗人陆游、黄庭坚均曾泛舟湖上,望着眼前“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红”的美景,分别留下了“十里亭阁菱荷香”、“凭栏十里芰荷香”的佳句。张之洞则于湖心设茶座、酒亭,宴请宾客、题词吟赋,饱览湖光秀色。 朝霞夕阳映紫荷。紫阳湖亭阁相望,花卉簇拥,湖光树影,相映如画,是淳朴、秀丽的,更是充满魅力的,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邻家少女,多情于春,绚烂于夏,含蓄于秋,宁静于冬,别有一番风情。 紫阳湖也是沧桑的。千百年来,不仅养育了一方民众,同时也蕴育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所谓首义,就是要攻占这里。如今这里是生产军用舰船的武昌造船厂,而谁会想起一个世纪前的情景呢。在静寂和沧桑的背后,仿佛让人看到了一群历史人物的背影和血与火的慷慨壮烈。1911年10月,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就是在位于紫阳湖畔的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第一枪,从而点燃了遍布全国的革命火种,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以不可磨灭的革命功绩载入史册。工程营旧址现立纪念碑一座,碑高4米有余,上立步枪雕塑,正面刻“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十二个大字。烈士的鲜血曾经染红了湖水,连水中的残荷也发出颤抖的呜咽。从此,紫阳湖秀美柔软的风景,溶进了一个民族的风雨中。 现在,我从公园大门口走进去,就如同到了一块人间仙地。千奇百怪的石头,清澈的湖面,古朴的亭子,缠绕的绿藤,都带给人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心境。站在湖边,看水中的树影,看荷,看日光,听着鸟叫声,心与自然相融,诉衷肠,青春如火燃烧。日子真好,英雄却已不在。 紫阳路是属于历史的,是一条英雄路,是属于张之洞的。日日月月,湖在,诗句在,用昔人的精神筑成的路,万古长青。我即使忘记了岁月,也忘不了,也热爱着这片“紫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