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0-1980年代,钟山风雨

 北京的骑士 2023-03-26 发布于广东

安·帕卢丹(Ann Paludan)(1928-2014),出生于英国。她率先在中国研究古代雕塑,并实地考察了多处中国独特的帝王陵墓雕塑胜迹。Ann Paludan摄影档案馆由超过10,000张幻灯片和版画组成,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国重大变革时期,代表了其三十年的研究主题,并在中国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其编著有多部关于中国历史,雕塑和建筑的书籍。

图片

 Ann Paludan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影像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象,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象,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象,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骆驼,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骆驼,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骆驼,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骆驼,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骆驼,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马,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马,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狮,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狮,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狮,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狮,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狮,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狮,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狮,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文臣,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文臣,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文臣,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文臣,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文臣,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武将,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武将,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武将,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武将,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武将,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武将,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柱,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柱,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道石柱(通天柱),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功圣德碑,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功圣德碑,1972 - 1981

图片
▲ 明太祖朱元璋孝陵神功圣德碑,1972 - 1981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至永乐三年建成。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明孝陵的陵区内,既有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孝陵,又有皇太子朱标的东陵,东陵和孝陵共用一条主神道。

明孝陵的神道依山取势,蜿蜒曲折,神道中的四方城实则是一座形似方城的碑亭四方城后的神道两边立有狮、骆驼、象和马等巨型石兽雕,以及华表和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石人雕,布局宏大有序,风格多样,造型厚重古朴,代表着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明代以前的帝陵,神道一般均处于陵墓的中轴线上。明孝陵在神道设计上并未因循守旧,而是因形随势,蜿蜒曲折,在中国历代帝陵中具有唯一性。

图片

 Ann Paludan 

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影像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墓神道,1981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墓神道,1981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神道石刻,1981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神道仗马与驭手,1981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神道石刻半成品(或毛坯废料),1981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神道石羊,1981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神道武将,1981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神道文臣,1981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神道石刻合影留念,1981

图片
▲ 明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墓冢,1981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十二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乱军之中,多次险死还生。之后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常派他监军出征。文忠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1384年(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赐葬钟山。

李文忠墓园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部分。前为神道,有石刻碑一、望柱二、石马一,及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二;中为享殿遗址;后为墓冢,有碑,为李文忠18世孙李永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立。


图片

 Ann Paludan 

中山武宁王徐达影像

图片▲ 明中山武宁王徐达墓神道石羊,1981

图片
▲ 明中山武宁王徐达墓神道文臣,1981

图片
▲ 明中山武宁王徐达墓神道武将,1981

图片
▲ 明中山武宁王徐达墓神道仗马与驭手,1981

图片
▲ 明中山武宁王徐达墓神道仗马,1981

徐达墓位于玄武区板仓街192号。徐达是明初开国元勋,死后追封为中山王,赐葬紫金山之阴,配享太庙。板仓一带为徐达及其家族墓地。徐达墓现神道长约300米,坐北朝南,前立“明中山王神道”牌坊。牌坊后为神道石刻,现存一块神道碑,石马及马倌、石羊、石虎、武将、文臣各一对。墓冢为徐达夫妇合葬墓,下用块石垒砌,上为封土堆,直径约14米,高2. 4米。家前有其后裔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

图片

 Ann Paludan 

江国襄烈公吴良影像
海国襄毅公吴祯影像

图片
▲ 明江国襄烈公吴良神道石刻,1983

图片
▲ 明江国襄烈公吴良神道石刻,1983

图片
▲ 明江国襄烈公吴良神道石刻,1983

图片
▲ 明江国襄烈公吴良神道石刻,1983

图片
▲ 明江国襄烈公吴良神道石刻,1983

 吴良墓位于玄武区板仓街3号新世界花园小区内。吴良为明初开国功臣,封江阴侯,死后追封江国公。 

墓葬1965年经过考古清理,为长方形券顶砖室墓,墓室长6.78米,宽3米,高3.2米,城砖砌筑拱券式顶,前后两室,中置木门。

随葬品多朽烂,保存较好的有玉带饰、珮、环、铜灶、火盆、锣、带饰、铁杆、棺环、洪武通宝银钱、象牙笏板、陶罐、缸及石墓志一合。墓道两侧现存石羊、武将、石虎各一对,现吴桢墓石刻前的龟跌也应属于吴良墓。

 吴桢墓位于玄武区板仓街3号新世界花园小区内吴良墓旁。吴桢与其兄吴良一起为朱元璋南征北讨,战功显赫,封靖海侯,死后封为海国公。吴桢墓原在吴良墓东,1952年石刻群整体移动到吴良墓西侧。地面现存武将、石马及马倌、石羊、石虎各一对,另有一龟趺应属吴良墓。

1983年,考古工作者对吴桢墓进行了发掘,大小、结构与吴良墓相似,出土了一批金镶玉带、梅瓶和墓志等文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