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悟,是学习的有效途径

 施训洋 2023-03-26 发布于安徽

我记得儿时读书,父亲每次见到老师总问说:“老师,我家小的在学校肯定调皮,一定给您添了不少麻烦。他要是不听话,您就用棍子搡他腿,权当您多养了一个。”

那时,若是在学校被老师搡了,在放学前一定会挨个找同村的同学讨好,让他们保密。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从不关心我们的成绩,只关心我们在学校调不调皮。我父亲说的最多的一句便是:“没成绩没有关系,要是油得之,成了小痞子,那就不得了。”

我一直以为那个时代家长重视育人,他们总是用各种方法来鞭策我前行。

我在读书时,数学成绩也不是很好,理解力不够。印象中,当老师的伯父总喜欢考我一些数学题。起先,我还能回答上来,也很有兴趣。后来,伯父出的是智力题:①树上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1只,还有几只?②一张桌子4个角,用锯子锯掉1个角,还剩几个角?

这些题,我很不理解,基本答不上来,渐渐地见到伯父就躲闪。

后来,我发现伯父的问题多属于脑筋急转弯,跟现实中的数学没有必然联系。我开始绕开这些难题,做一些常规的书本习题,自信心很快得以恢复。

中学读书时,我的数学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对数学的热爱达到前所未有的状态。

如此看来,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自身,需要不放弃,更需要热爱。

“老师,我家孩子上课是不是不听课,怎么有很多数学题都不会做?”家长的疑惑,我很难作答。

很多数学题不会做,首先要看是什么题,如果是和教材例题一样的,那不用说,肯定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如果是拓展性的,不会也正常,毕竟这一类的题会做的也没几个。我觉得家长首先要正视自己的孩子,要敢于承认孩子的不优秀,要引导孩子走向优秀。

孩子的发展是动态的,不能拿出幼儿园时期获得的几张奖状来证明自己孩子曾经是多么优秀。

我以为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将“优秀”的孩子变得“平庸”,我以为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将“平庸”的孩子变得“优秀”。

老师,不是万能的。孩子的教育,最主要的还是家长,言传身教重于一切。

当然,家校共育是不可或缺的,但一定要实事求是,而不是信息不对称。孩子明明在家不写作业,也不读书,家长却帮孩子遮掩。这样一来,家校共育就成了虚设。

我想说家长一定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分数,更多地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多时要引导他们懂得感恩。

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问题,但有些东西还是不能丢的。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一切的本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