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一处新生的绿洲背后,有多少英雄史诗?

 老沈阅览 2023-03-27 发布于广东

2023年3月12日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截至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24%。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6%,甚至在1977年,北京还被列为“世界沙漠化边缘城市”。沙漠步步紧逼。从1978年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为我国防沙治沙作出了重大贡献。

谁能想,当年的漫漫黄沙里,有多少人的辛酸往事?“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曾说“沙子吃人不见血”,他是怎样倾尽一生挡住荒漠的脚步?是什么问题,让“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白春兰在心里“千万次地问”?她又是如何把“一棵树”变成片片绿洲?

大地由黄到绿的神奇转换,让我们聆听英雄史诗与壮士悲歌。

40多年前,一个消息让国人震惊。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竟然并列在了一起——北京、沙漠。

1977年,联合国召开荒漠化问题会议,北京被列为“世界沙漠化边缘城市”。沙漠步步紧逼,中国怎么办?

1982年春,北京前门外大街上的行人遭遇风沙侵袭。(王文澜 摄)

1978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建设“三北”防护林。

很久以来,漫漫黄沙横贯中国北方万里疆土,上天似乎决意要让这片土地枯寂贫瘠下去,但总有人不甘心。

他叫石光银,陕西定边人,家住毛乌素沙地边上。小时候,石光银和小伙伴出门放羊,一场风沙把他卷出30多里路。父亲找了三天,才把命大的他寻回来。小伙伴却再也没了踪影。

为避风沙,石光银家搬了9次。

20世纪80年代,乡里鼓励个人承包治沙,石光银辞掉工作,第一个站出来,承包了3000多亩沙地。没钱买树苗,他背着家人把80多只羊和一头骡子卖了。

人们笑他傻,这里哪见长过一棵树?

石光银还是说动了几户人家一起干。“死也要死在沙窝里!这事干成,就没白活!”

几条汉子大吼,干了白酒,扔碗开干。

树,真的活了!

石光银把队伍扩大到100多户,向更多大沙梁走去。这其中,有个“狼窝沙”,像它的名字一样险恶。树苗栽下,第二天就被刮走大半。

一百多户人泡在沙窝里。饿了,掰块馍;困了,裹个羊皮袄躺在沙子里。

终于在第三年初夏,“狼窝沙”的树吐出了芽。石光银和同伴们喝了三天两夜,把方圆二十里所有小店的玉米酒都喝光了。

这个西北汉子喝醉了,翻身骑上骡子,去地里撒草籽。

沙地绿了起来。一个差点被风沙“吞掉”的孩子,成了治沙英雄。

石光银说:“沙子吃人,连血也不见,我说我长大什么也不干,我就把沙治住。”

每一片消失的荒漠、每一处新生的绿洲背后,有多少英雄史诗,多少壮士悲歌。

白春兰总会在心里问一个或许永远无解的问题:要是不种树,丈夫和儿子是不是不会走得那么早?

1980年,听说有个叫“一棵树”的地方,沙下能挖出水,白春兰和丈夫冒贤就从水源奇缺的宁夏盐池冒寨子村搬来,想种块地,喂饱家里几张嘴。夫妻俩开了3亩平地。眼看小麦要丰收,一场风沙全埋了。一连几年,颗粒无收。

20世纪90年代,白春兰带着两个女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棵树”水井旁打水。(白春兰提供)

要种粮,先治沙。两口子没白没黑地种树。挖个浅坑把小女儿往里一放,娃娃被沙子烫得一屁股水泡,也顾不上。白春兰哭鼻子,丈夫就给她唱歌鼓劲。

第四年,有树挡住风沙的田里,打出了4麻袋小麦。收麦子回家,两人笑了一路。

20世纪90年代,白春兰赶着毛驴车,带着两个女儿到“一棵树”治沙植树。(白春兰提供)

他们约定,大干20年。丈夫却没有“守约”。夫妻治沙第17年,他因病去世。白春兰咽下泪,继续着两个人的约定。

2007年,又一个残酷的打击,几乎把这个坚强的女人击垮——和她一起种树的大儿子冒万里猝然离世。

整整一个冬天,白春兰没出门,从早哭到晚。那是唯一一次,她没有在春天种树。

白春兰说:“开始和丈夫栽的树只有一指头粗,现在树也长大了,他知道不知道,我现在是把几千亩地栽满了树。”

沧海桑田,曾经的贫穷和绝望逐渐远去,埋葬了亲人的土地已草木葱茏。

伴随由黄到绿的神奇转换,世界悄然改变,多少人的命运,也不一样了。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沧桑百年间——中国摆脱贫困影像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