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7张成都清朝老照片,看百年前的“锦官城”

 怀旧書馆 2023-03-27 发布于广东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成都名称取自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也被称为锦官城。今天让我们通过48张清朝时期的历史照片,看看它曾经的流光岁月。

文章图片1

站在成都城墙上看城外景色。在当时城墙是成都城中最主要的建筑,站在墙头可鸟瞰全城。

文章图片2

成都的南门外,当时共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有一楼:东门(迎晖门)、南门(江桥门)、西门(清远门)、北门(大安门)和东门溥济楼、南门浣溪楼、西门江源楼、北门涵泽楼。

文章图片3

船家正在把船靠岸。

文章图片4

成都盐市口附近有条染房街;明朝时期,该街有土布染色作坊营业。后来,染坊业大多搬至城外,街名留存至今。

文章图片5

大户人家的合影,大人和两个小孩一样略带羞涩。

文章图片6

正在放牛的人。

文章图片7

熬制盐的作坊,采用的都是传统工艺。

文章图片8

水牛拉着泵车抽卤水,用于熬制盐。

文章图片9

摄影师拍下赤脚挑盐的盐工。

文章图片10

挑着油篮的劳工,背负着家庭的重担,身穿破洞的衣服,捥起裤腿在太阳下劳作,那黝黑的皮肤是经过多少的风吹日晒,就是这样劳累,每天也赚不了几个钱。

文章图片11

一个买食品的小贩,头戴草席帽,赤裸着上身,筐里摆着花生面饼以及干果。

文章图片12

一家人摆摊售卖废旧的铁器,一家人住在简陋的棚子里,地上摆放的铁器是他们生活的来源。

文章图片13

群手推车(独轮车)师傅正在等待顾客上门,早期的独轮车在各地普遍流行,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章图片14

这是一种古代人脚踩抽卤水的机器,现在这种机器连网上也不多见了,只存在一些老年人的记忆里。

文章图片15

交通工具不发达,绝大多数货物都要靠人力搬运,图中是1917年成都拍摄的正在搬运家具的劳工,为了生活,脚穿草鞋赤膊上阵,肩膀上扛的家具高过自己一倍,桌子椅子床板全部一个人扛,让人不禁感叹生活的艰辛。

文章图片16

成都北门城门口众多的挑夫,挑夫是指以挑运货物、行李谋生的人。

文章图片17

成都的一个农民正在编制草鞋。当地人叫打草鞋,在乡场上,人们就地取材,直接就手用草编织鞋子,传承了许多打草鞋的手艺。

文章图片18

手推车师傅推着客人健步如飞的场景,推车师傅穿着草鞋,有生活更困难的甚至光着脚,可见当时生活之艰难。

文章图片19

挑食盒的劳工照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憨厚朴实的成都人,拘谨中带着淡淡的笑意,显示出当地人民纯粹的生活民风。

文章图片20

清朝结束后的百姓高举“汉”字大旗。

文章图片21

正在船边吃饭的船家,简简单单又是一餐。

文章图片22

清末成都的菜市场,人来人往的烟火气。

文章图片23

成都文殊院。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当地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

文章图片24

1911年在成都二仙庵外举办的劝业会授奖仪式。在颁奖台两边各有一面清朝的龙旗,台上站满了清朝官员。

文章图片25

望江楼,即望江公园,位置在东门外的锦江河边。这里最为著名的建筑是崇丽阁,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其名字取自晋代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中“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之句。又因坐落在江边,登楼可观清澈的锦江江水绵延东去,后人又为它取了一个名,即望江楼。

文章图片26

成都九眼桥。九眼桥始建于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由当时四川布政使余一龙所建,当时叫宏济桥。在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该桥在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

文章图片27

成都青羊宫八卦亭。图中的这个八卦亭是在清同治十二年至光绪八年(1873—1882年)重建的。

文章图片28

城隍庙附近,会有宽敞街道,而且人流比较密集,容易发展城商品集散地。

文章图片29

城隍庙,是祭祀土地河流场所,基本每个城市都会有,和农村的土地庙有相对应的地位。

文章图片30

南较场,城墙尚未拆除的时候,东西南北四城角,靠近城墙内侧的地方,均开设有百亩以上,面积不等的比武练兵场所,人们通常将这个地方叫作“较场”。

文章图片31

城内的街景,可以看到道路中间铺了石板路,建筑立面很有地域特色。

文章图片32

四川的罂粟引种可能始于唐朝。清朝以前,全省有二十四个县生产这种东西。清末时期,四川鸦片生产成为全国之最,大部分县地均有罂粟生产,川东地区更加严重。清末四川全省,约有三百多万亩土地,被用来种植罂粟。

文章图片33

成都街市上的祭牛活动。

文章图片34

成都的花市,熙熙攘攘的人群。

文章图片35

卖烤鸭的侏儒小哥。

文章图片36

城内的街景。

文章图片37

摆满货物的小摊。

文章图片38

成都皇城附近,皇城位置原在成都中心(今天府广场地区),百姓俗称皇城坝。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之前,皇城被地方势力占有;清朝时期改为贡院。

文章图片39

抬着外国人的轿夫。

文章图片40

这个地方估计是如今的一环路了。

文章图片41

城隍庙附近的街景。

文章图片42

大规模的轿队,只有钱人家才能雇得起。

文章图片43

成都郊外的场景。

文章图片44

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的棒球队。1905年,英、美、加三国基督教在成都创办了华西协合大学,接受西式教育,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

文章图片45

自成都城墙上拍摄,城墙曾经多次增修;其中,1783年(清朝乾隆四十八年),福康安(四川总督)主导重修,重修后的城墙被誉为冠于西南。民国初期,逐渐开始拆除城墙。

文章图片46

城墙外的苦工和行人。

文章图片47

成都的东大街,来来往往的人群。

明末清初,成都反复遭受兵火战乱,城市沦为废墟。曾经有十五六年时间,城中阒无人迹,草木蔽塞,麋鹿豺虎纵横民舍。进入四川的清军,不得不临时将保宁(阆中)作为省会。

清朝统一四川后,对成都城进行了历时百余年的恢复重建,千年古都在战火废墟之上又重新展现出了她的旧貌新颜。如今的成都更是名动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安逸,有休闲,有热情的成都人民,希望她的未来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