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民六族的族姓、身份地位及其来源(119)

 四地闲夫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119:问题的由来之三

王长丰说:(1)“其”是一个世家大族,武丁时期宾组卜辞,如《合集》10760“其”,《合集》10848“子其”、《合集》3334“其侯”,《合集》5685正“翌庚申告亚其,入于口丁一牛”。亚其和商王一起祭祀商先王,“其”应是由王族成员封立出来治理其地的一位首长.妇好墓中出土有“其”和“亚其”铜器;(2)关于“其”族的史迹‚王蕴智有《殷商箕族渊源考订》(《高敏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专文进行了详实地考证:该族的族称及该族首领人物的活动在不同时期的甲金文中都有所反映‚其最早盖可追溯于商王武丁在位之时;在传统字书中‚学者通常都把“其”字视为簸箕之箕的古文。此说大体不误。然则铭文中所见这些诸多写法的“其”字‚其实都应看成是“箕”的早期形态;(3)王蕴智考证曰:如今已发现有一系列的“亚其”(其亦作㠱)、“亚疑”之称‚或将“其”(或“㠱”)与“疑”字连属起来共同作为族氏徽号的铭文资料。显然‚前文所讨论的“亚其”、“子其”、“其侯”及“亚(匕矢)”诸称号原本是同一族长的几种不同徽名‚这些族徽名彼此均属同根关系。这也就是说‚自殷墟中期以后‚这么一个贵族世家的后代累袭官爵和封邦,皆尊奉早期的氏族首长“亚其”、“其侯”或“亚(匕矢)”为他们的共同先祖‚并把这些称名固定用作族徽标志‚以显荣耀。作为族徽用字的“其”或“㠱”字本当指族地之名;“(匕矢)”字乃由原来的贞人名转化为族名之特称;至于“亚”字和“侯”字‚仍然是这个家族首长累世所享有的职官和爵位之称;

(4)从书写角度来看‚此时习惯把族徽用字及重要庙号称谓等内容写进具有晚期风格的“亚”字框形中‚而且常以“㠱”字取代“其”字‚且甲金文中的“亚其”和“亚㠱”‚“其侯”和“㠱侯”都有互见之例。“其”字作为族地之名‚本是指称中央王朝所封授给该族首长的领地。大概在商王廪辛康丁时期‚作为族地之称的“其”诸形一般情况下已很少使用‚更多的时候则是写作㠱字。㠱字从其己声‚是个形声字‚它亦乃古箕字的一个异文。㠱这个字古音仍读如其和箕字‚同为见系之部字‚且通于古训。总的说来‚殷商箕族本是从王族子姓成员中分化出来而别立徽帜的一支。该部族的首任族长可能为武丁诸子之一‚大概在商王祖庚祖甲时期‚这位当朝老臣(或其后人)还曾长期在中央王室主持占卜活动;他的官爵称号(亚其、其侯)及其私名(匕矢)作为族徽标志‚共同为他的后嗣所承袭。所以‚妇好墓所出铜器铭文中被学者隶为“其”和“亚其”的“其”都是古箕字‚它作为当时所封立的一个族长及族氏之名‚很可能指的正是后世文献所记殷商箕子家族的一位先人(见前引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整理与研究》)。

更深一步的研究,有李学勤之论,箕子之父是商王武乙的太子、商王文丁之兄、甲骨文中的“兄乙”、金文中的“大子乙”(见前引李学勤《小臣缶方鼎与箕子》)。显然,箕子不会是“其”之后,况且,《小臣缶方鼎》中用的族徽是“举”,这就如李雪山所论,“商代存在再分封的制度”。李学勤在《小臣缶方鼎与箕子》指出:“过去曾以为这个㠱是在今山东的㠱,也就是姜姓纪国,是不对的。姜姓的纪 是周期朝封的,早期器物国名都作“己”。这个地名还可追溯,写法仍作'己’,写作'㠱’是在较晚的金文里出现的。商代的㠱既近于湡,便不能在山东”,李学勤此论洵为卓识!多有学者把周代山东姜姓的㠱侯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㠱侯”混为一谈,现在更多的学者已意识到了此点,如曹斌所言“西周早期的'亚㠱’与西周末期、春秋初年出现在胶东半岛的不带'亚’字框的'㠱’没有关系是显然的”(见前引曹斌《胶东铜器与西周纪莱》)。另外,李竞恒也作了详细的考察:(1)从箕子作为商王族成员身份来看,这个庞大族群与商王族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甚至很可能就是从商王族中分化出来的一支;(2)从甲骨卜辞、金文及传世结论文献材料的综合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先秦时代㠱国历史面貌的大致结论:商代㠱侯国家是与商王族关系紧密的殷人族属群,属于一个叫亚(匕矢)㠱的庞大氏族。周人代商后亚(匕矢)诸族被周人拆散,一部份㠱国族人成为燕国的附庸,另一部份在宗周服事周王室。但它们仍顽固地保持着殷人的文化传统及社会组织形式。西周中期(穆王至懿王)以后这些殷人族属的㠱侯国家消失了,出现了另一种文化形态与族群归属关系完全不同的姜姓㠱国。这个㠱国属于周人的统治集团,并为了镇守东夷地区而像齐、纪等姜姓国家一样被封到山东地区防备夷族,并主要监视莱夷【233】。山东滕州庄西里遗址出土“亚㠱”铜器,证明李竞恒关于箕子一族被拆分是正确的。王峰和李鲁滕有论:“1989年1月,在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一座被破坏的墓葬中(整理后编号89M7。以下引用该墓葬皆依整理者编号称之),出土了一批西周初期的青铜器。根据铜器铭文所提供的族徽文字,笔者曾论证该墓为殷商巨族——亚㠱族的墓葬,并根据其中的鼎(89M7:1)铭文,推断这支亚㠱族人应属于分授给滕国的殷商遗民”【234】。在族徽族姓的研究中,这又是一个不能以今推古的实例。

【233】李竞恒《商周时代的㠱国》(2010年第4期《中华文化论坛》)

【234】王峰、李鲁滕 《近见(夭舛鬲)器铭文略考》(2012年第1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