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云冈石窟

 孙维庭 2023-03-27 发布于上海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到了大同,这是必定要去游玩的一个景点。

这天早上,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跟着大伙奔石窟而去。三十年前,我曾经一人来此游玩。记得那是个冬季的早晨,天特冷。我下了火车顾不上找招待所,一路上询问着,七拐八弯地摸到了云冈石窟。当时不时兴旅游,加上时间尚早,武周山下冷冷清清的。可能是年轻的关系,学识浅薄,所知甚少,呆在洞窟里,傻愣愣地望着尘封久远的雕像,却看不太懂大佛背后的故事,虽慕大名而来,却只能像完成一桩任务似的,沿山崖前的洞窟来回兜了几圈,眼睛不冒光,心中也没想法,然后就离开了。所幸是当时花了一元钱,在大佛前拍了张照片以志纪念。

 这次重游,想好好地看看洞窟里的雕塑,不料到了景点才发觉,游人密集如蚁,简直像春运时的火车站。稍有点名气的洞窟前,一律排着长队。我最怕排队,可你想参观,只好耐心地站队。经过了不算短的忍捱,终于随人流涌进了洞窟。到里面也不舒心,后跟进的游人,紧紧地贴住你的脊背,让你一刻也别想能够轻松地喘一口气。这情势之下,不断地劝勉自己,“大家都这样,将就点吧!”以我不成熟的看法,觉得佛像主要有两点可看:一是佛的面容酷似西人,鹰钩壮的鼻梁最明显。二是佛像特别高,目测有四层楼的样子。前者说明佛教确非本土创立,而是从西方传来的,这个石窟里的佛像便是佛最初的尊容。后者让人叹喟,这么高大的佛像,当时纯为手工雕刻,这要耗费多少工时啊!可石头虽硬,却也难敌岁月磨砺,很多彩绘造像侵蚀剥落严重。正看着想着,不料后面一下子又涌进来不少游人,他们急切地想观瞻,不断地朝前挤轧,形成推动,潮水般的推动,这一刹那间竟让我无法站稳,不知觉中被挤出了洞窟。

外窟比内窟空旷。数不清的窟龛,像是在山壁上打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补丁,高低横贯,大致有序,绵绵排开约有一公里多长。同样历经岁月的沧桑,外窟比内窟承受的侵蚀更多,风化得也更厉害,好多雕塑的脸、手,模糊得只剩下大致的轮廓了。在这众多雕塑中,唯有昙曜五窟保护得最好,也最有名。我对这尊大佛特别面熟,一则,游览门票上印的大佛图片就是她。二则,三十年前的那个清冷的早晨,我游云冈石窟拍的留影照,就是坐在这尊佛像前拍摄的。光阴荏苒,面形丰圆、神情肃穆的石质大佛变化不大,她对着风,对着云,对着眼前的朝拜者,述说着以往的繁华与衰落。相比我的变化却大多了,当年削瘦身躯也已发胖,乌黑的头发,而今也华发尽染,且稀疏之极。心念至此,免不了自我唏嘘一番。

 云冈石窟名气很大,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佛像雕塑的经典之作,然而这一杰作却不是汉族人所为,是草原游牧民族鲜卑人的杰作。公439年,鲜卑人统一了中国北方,创立了北魏政权。为统治驾驭文明程度远比自己高的汉人,聪明的北魏皇帝,利用当时汉人及鲜卑人共同信仰佛教的现状,积极与之进行协调和沟通,最终决定在武周山上开凿石窟、雕塑大佛。他们从印度请来了雕塑匠人,耗费巨资,历时多年,终于完成这项当时有国家一号工程之称的建筑。北魏高层的这一举措,迎合了当时北魏国内鲜卑人和汉人的宗教心理需求,起到了凝聚民众信仰的作用。这似乎又一次显示软实力运行的法则,即先进文化的力量,有时远远超出了攻城掠地野蛮行为。北魏王朝在黄河流域生存了一百七十余年,算是一个不短的王朝。一个异族政权,如果他们不把自身溶入到先进文明中去,而是一味地依仗马刀锋利,手段铁腕,他们是尝不到从建立政权到巩固政权的甜头的。后来魏文帝把都城迁至南面的洛阳,北魏王朝在那儿又重新凿建了龙门石窟。这不是简单的克隆,这显然与他们在武周山上取得的政治经验是分不开的。有趣的是,北魏统治者并未因为信仰佛教而放弃对武力征服的追求,相反,用于开凿洞窟的费用,大部分是来自于他们对外攻城掠地所获得的财富。有一句佛语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北魏的皇帝们显然是说一套做一套的,或者他们对佛家思想另有自己的理解。他们的所行更像是“欲立地成佛,必先拿起屠刀”。

鲜卑人,已查无踪影,北魏王朝,也飘逝成云烟。留下与远逝,都是生命的一种选择,鲜卑人虽不见,云冈石窟仍存。谁都是过客,也只能是过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