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冈石窟,云端云游的世界(叶平)

 叶老师YP 2023-08-23 发布于湖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行系列美篇】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它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这座由北魏皇家主持营造的大型佛教石窟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造像59000余尊。它代表了公元五世纪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规模恢弘、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

根据云冈石窟官微介绍,1933年,中国学者梁思成和林徽因等学者考察了云冈石窟,随后在合著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厘定了云冈诸窟的名称,第一次从建筑角度研究了云冈石窟的价值。文中认为:“这灵岩石窟更是后魏艺术之精华,中国美术史上一个极重要时期中难得的大宗实物遗证。”

早在1992年,我们在参观了洛阳龙门石窟凡四年后,就造访了云冈石窟。由于当时尚处于“胶片时代”,仅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少许照片。


当年的石佛古寺,就是原来云冈石窟景区的大门入口,现仅存第5、6窟前的云冈寺院,遗存有山门、天王殿、厢房、石狮及钟鼓楼。

山门建筑为砖石混建,硬山顶式,坐落在高台基上。山门上旧题曰“石佛古寺”,为清顺治八年总督佟养量所修石佛寺,后世修葺,现为云冈石窟的一个清代寺院建筑群标志。

以30年前的旧照片撰写游记的劣势,在于必须采用下载的新照片,以补充缺失的石窟资料;但优势在于石窟佛像本身,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况且景区不允许游客在封闭的石窟内摄影,即使现在去游览,写游记也必须到网上下载相关资料。

行走云端,云游云冈

游客们现在的游览观光,则必须通过这座新修的北魏式山门,开始“穿越时空”的石窟之旅。

景区入口处是昙曜广场,是纪念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高僧而新建的广场。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为复兴佛法,命昙曜高僧主持开凿了规模宏大的云冈石窟。昙曜不仅是开凿云冈石窟的创始人,是北魏著名佛学大师和译经大家,是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

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称为“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开凿的序幕,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以及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所呈现的雕刻艺术大异于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华丽,从洞窟形制到雕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的汉化特征。

晚期石窟即北魏迁都洛阳后的雕塑。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这是北魏晚期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
第1-3窟(中期石窟)


进入云冈石窟,首先看到的是中期的第1-2窟,是一组双窟,也称为“石鼓洞”和“寒泉洞”,在石窟景区的最东端。

两窟外壁东西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形佛塔。

第3窟即灵岩寺洞,是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在北魏一代未能完成。

第3窟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据说云冈石窟无论大小佛像都面带微笑,这是云冈的一大特点。
第5-6窟,第9窟(中期石窟)
第5、6窟也是一组双窟。窟的前方有四层木构楼阁,为清初顺治八年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即明代云中八景中的“云冈摩云”。第5、6窟两窟的佛像很有一些历史故事。

第5窟佛像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孝文帝为纪念父亲献文帝所建。当时献文帝被他母亲冯太后毒死,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即位,即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冯太后则垂帘听政。


父亲的暴崩对年幼的孝文帝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虽说是由祖母一手抚养长大,但祖孙之间的矛盾随着孝文帝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决心在此造最大的佛像,以追忆父亲。

第5窟主像是一座典型的大像窟,北壁满雕一尊坐佛,高达17米,虽然命名为三世佛,但据说这就是孝文帝为纪念父亲而修建的大佛,是云冈五万多尊造像中最大的一座。


孝文帝正式亲政后,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并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他大力改革北魏政治制度,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5窟内现存造像龛150多个,造像2300余尊,姿态各异。阁楼东侧第二层的角落里有一尊极其俊逸的佛造像,被称为云冈最美佛像。

第5窟南壁上方两侧大象驮五重须弥高浮雕佛塔,塔高4.5米,塔身为楼阁式建筑,把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这是北魏造像艺术达到高峰时的代表作,也是云冈石窟佛塔中的经典之作。

第6窟中佛传故事是其表现的主题之一。从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到洞窟东、南、西三壁下方,以右旋礼佛的顺序,浮雕刻画出数十幅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讲述了古印度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不凡、智力超群,却深感人生的苦恼,决意出家寻求解脱,历经了种种磨难,降服了魔军外道,最后悟道成佛的故事。

第6窟的这尊佛像是孝文帝为纪念其祖母冯太后所建。冯太后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与我们熟知的武则天和慈禧相比,她的政治作为更早且更有特点。当北魏传到献文帝时,冯太后掌握了朝中大权。她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等等。孝文帝深受其影响。

第9窟内的“一座两佛”,原本是释迦牟尼宣讲法华经时,多宝佛破空而来并称赞释迦牟尼讲的好。多宝佛还打开宝塔,请释迦牟尼佛进来,并把自己一半的座位让给释迦牟尼坐。这就出现了“一座两佛,两佛一龛”的稀有状况。但是,我们在第9窟所看到的两佛并坐像,则暗示了冯太后垂帘听政和两皇执政的情况。
第7-8窟(中期石窟)

第7窟和第8窟是云冈最早的双窟,辽代这里被称为护国寺,现在窟前的三层木构窟檐,是1994年重新建造的。

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我女儿在这里第一次与外国友人合影。在当年的云冈,外国游客也是不多见的。

第7窟西壁第五层北侧圆拱龛内,是一尊交脚著菩萨装的佛像,左手抚膝,作降魔印,右手伸展于右胸,作无畏印。菩萨装佛像,在云冈仅此一例,这是北魏当年盛行的弥勒信仰在云冈石窟中的一种新表现。

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


第8窟西侧雕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踡发喜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执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第10窟、第12窟、第13窟(中期石窟)

第10 窟又称毗卢佛洞,前室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须弥山层峦叠嶂,山腰二龙交缠,山间有茂密的林木和竞奔的动物。

外侧阿修罗天单腿盘坐,多头多臂,手托日月。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

第12窟的前室因有大量音乐题材雕刻,而有“音乐窟”美誉。

北壁最上层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

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

第13窟亦称文殊菩萨洞。洞中的男女供养人均着鲜卑服装,头戴垂裙帽,垂裙及肩,反映了北方民族鲜卑化的时代特点。

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在洞中,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
第15窟(晚期石窟)

第15窟四壁齐耸,万佛排列,直达窟顶,俗称万佛洞。据初步统计,第15窟现存造像达13200余尊,加上其他各类造像,总数达13600余躯,占到云冈石窟现存59000余各类人物造像的23%。

整个洞窟集中表达了三世十方皆为佛国、平等众生皆可成佛的大乘佛教时空观念,无疑是云冈走向成熟时代的伟大创作。

调皮的女儿也钻进石洞作双手合十状,充当了一尊佛像。
第16-20窟(早期石窟)
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雕饰瑰丽,技法熟练,是云岗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昙曜五窟各个洞窟的主尊分别为:第16窟是施无畏印的佛立像、第17窟为交脚菩萨像、第18窟也是佛立像、第19窟是施无畏印的佛坐像、第20窟是施禅定印的佛坐像。

昙曜五窟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

除主题突出的三佛题材,各窟弧形四壁上部及外立壁均雕刻大量千佛,具有明确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观念。

第18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

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

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他的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露天大佛俨然成为云冈石窟的地标和代表作,如同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一样,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旷世佳作。
大同九龙壁
人们都只知道北京白海公园有座九龙壁,却不太知晓,靠近云冈石窟不远的大同市平城区和阳街也有一座九龙壁,其规模更大更宏伟。白海公园的九龙壁壁长29.4米,而大同九龙壁长达45.5米,体积是北海九龙壁的三倍,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龙壁。

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大同九龙壁,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邸前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龙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

九龙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九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两侧为日月图案。庑殿式壁顶,正脊饰凸雕莲花及游龙,四角戗脊置走兽 ,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

九龙壁前,修筑了一处倒影池,中段有石桥让行人穿行。龙在水中倒影,把静态的龙变成动态的龙,可谓匠心独运。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鼎应天府后,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地为王。他的第十三子叫朱桂,从小被立为太子,但从不读诗文,秉性愚顽,脾气十分古怪。于是朱元璋废了太子之位,改为代王,封在大同。朱桂听到这消息后大闹金銮殿。朱元璋没法子,只好在大同城内修建宫殿,让代王过过'皇帝瘾'。代王还要求新修一座琉璃九龙壁,把故宫里的那座也比下去。这就是大同九龙壁的来历。

每当朝阳升起,金光万道,九龙壁涂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辉,巨龙仿佛冲破雾霭,腾身游动起来。万缕金光在龙身上闪耀,龙身在海波上翻腾,在流云中穿行,犹如真龙再现,宛然如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