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

 江南好书馆 2020-06-14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本文刊图来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啸聚大兴安岭、栖身嘎仙岩洞的拓跋鲜卑族,游弋于蒙古草原,一路征战,一路南迁,经过三次向南迁徙,拓跋珪于公元386登基,正式建立了北魏王朝,史称道武帝,皇始三年(公元398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改元天兴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

皇朝政权的建立,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维护政权,巩固政权,发展经济,壮大国力,就北魏而言,还有更大的憧憬和企望,那就是拓展疆域,实现一统华夏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充满智慧和善于学习的拓跋王朝,深入研究汉人执掌朝政的历史经验,总结历朝历代误国失国的覆舟之戒。从而认识到,愈使江山稳固,愈要征服民心,要在子民中树立起至高无上的皇权信仰——君权神授,从精神层面上筑起皇权就是神权的围栏,形成绝对的政治权力凌驾于黎民百姓的头上。

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呢?聪明的拓跋氏因势利导,把握住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的佛教这一契机,参照西域诸国接受佛教和佛教艺术的方式——以高僧和民间工匠雕凿佛像,作为佛教徒供奉和礼拜的对象。设若将皇权与神权融为一体,以佛像的造型展示出来,接受子民虔诚的顶礼膜拜。反过来又对其进行彻头彻尾的精神洗礼,何乐而不为呢?

                云冈石窟外景

于是,作为开国皇帝的拓跋珪极力敦崇佛教,并将其定为国教,这一举措使佛教在北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及至太武帝拓跋焘,对佛教的信仰逐渐丧失,乃至最后灭佛。太真君五年,诏曰:“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谶记、阴阳、图纬、方伎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已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遣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

真君七年三月,“诏诸州坑沙门,毁诸佛像……”

一时间,从事佛教的沙门之徒不是被杀,就是各自亡命。

此时,来自西凉的高僧昙曜,倍受恭宗景穆皇帝拓跋晃的赏识,“……沙门昙曜有操尚,又为恭宗所知礼。佛法之灭,沙门多以余能自效,还欲求见。曜誓欲守死,恭宗亲加劝喻,至于再三,不得已,乃止。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

过了七年之后,文成帝拓跋濬即位。甫上任,便要求恢复佛教——“天下成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图寺,仍还修矣。”

魏书记载了当时的情况:京师沙门师贤,本罽宾国王种人,少入道,东游凉城,凉平赴京。罢佛法时,师贤假为医术还俗,而守道不改。于修复日,即反沙门,其同辈五人。帝乃亲为下发。师贤仍为道人统。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论者以为纯诚所感。兴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缎大寺内,为太祖已下五帝,铸释迦立像五,各长一丈六尺,都用赤金二万五千斤。太安初,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视之炳然,转近转微。又沙勒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钵并画像迹。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昙曜五窟(16窟-20窟)

师贤的事业未尽,便撒手人寰。文成帝降旨昙曜来完成——于“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高宗并许之。于是僧祇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矣。昙曜又兴天竺沙门常那邪舍等,译出新经十四部。又有沙门道进、僧超、法存等,并有名于时,演唱诸异。”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露天释迦佛坐像

文成帝和初年(公元460年),昙曜率领数万来自西凉的匠人,风餐露宿,开凿了这一前无古人的皇家石窟寺——也就是今天的云冈石窟第16窟至20窟佛像,史称“昙曜五窟”。佛像以道武、明元 、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雕凿而成,象征北魏皇帝是如来佛的化身特别要指出的是,其中一尊大佛的脸上和脚部各嵌一黑石,与魏书中记载的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吻合。由此显示:这一佛像,绝对是文成帝之化身,使“君权神授”愈加形象化,成为不可撼动的皇权统治思想。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释迦坐佛头像

经过昙曜不辞辛劳的创作雕凿,终将五窟佛像展现在世人面前——其气势之磅礴,其神态之逼真,充满了西凉石刻艺术浑厚纯朴的风情,深受皇家的赏识。这五窟的佛像各有特色,主像的高度均在十米以上:16窟正中释迦立于莲花座上,13.5米;17窟正中为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18窟为身披千佛袈裟立像,高15米多;19窟为释迦坐像,高16.8米;20窟为露天释迦坐像,高13.7米,为云冈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20窟佛像的雕凿蓝本是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像,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佛像艺术中的精品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云冈石窟的标志性佛像——13.7米高的释迦坐像,肉髻滑润,面形圆腴,两耳垂肩,目光视,嘴角稍翘,微现笑容,神情怡然,法相庄严景石刻为火焰纹和坐佛、飞天等浮雕衬托下,肃然危坐气宇轩昂佛光熠熠。

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唐均有雕凿。先后在武周山南麓开凿绵延一公里的石窟群,共有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佛像石窟群。 

作为北魏最有雄才大略的孝文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首都人口的急剧增加,及其战略地位的限制,久谋中原,欲统华夏,若继续以平城为都,则鞭长莫及。于太和十七年六月丙戌,帝将南伐,诏造河桥。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以“南伐”为名,正式迁都洛阳。这样便于向东西南北出兵,从战略地位上夺得制胜权。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孝文帝南迁图

为了巩固和加强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郑重地向鲜卑贵族发出通令: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巩固北魏的皇权统治,孝文帝颁布了最重要的改革措施——革除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这次改革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易鲜卑服装为汉服二、易鲜卑语为汉语;三、易鲜卑人为洛阳人;四、易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带头改姓“元”,将拓跋宏改为元宏;五、易鲜卑旧制为汉制。这一彻头彻尾的改革为鲜卑族全面融入汉族铺平了道路。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刻全景图

迁都洛阳的孝文帝,继承了前朝雕凿佛像的衣钵,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应该说,洛阳的北魏石刻主要在孝文帝执掌朝政的最后几年。《魏书》记载:太和二十三年夏四月丙午朔,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时年三十三。秘讳,至鲁阳发哀,还京师。上谥曰孝文皇帝,庙曰高祖。五月丙申,葬长陵。

孝文帝驾崩于公元499年,雕凿佛像的工作仍在继续。公元500年,继位的宣武帝元恪为他父皇孝文帝开凿佛像于宾阳中洞,另有宾阳南洞、北洞,但尚未完成,直到唐朝初年方才竣工。宾阳中洞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之多。

该洞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主佛为释迦牟尼,雕法仍以瘦为美,面颊清癯,脖颈细长,体态纤削,只是服饰有所不同,没有云冈石窟雕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宽袍大袖袈裟。龙门石刻历经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雕凿达数百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刻卢舍那大佛像

短暂的北魏龙门石刻,从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算起,至公元534年北朝灭亡,总共40年的时间,其发展创新较为逊色,真正将龙门石刻推向艺术巅峰的是唐代。从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的主佛造像可以看出——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刻艺术的代表作品,显示了唐代佛教造像的最高成就。

整座像龛东西进深38.7米,南北宽33.5米,主像高17.14 米,头部高4 米,耳长1.9米。发髻为水波纹状,卢舍那正襟危坐,两耳齐肩,面部丰润,鼻梁挺直,眉似弯月,双目半合,口角上翘,微露笑意,身披袈裟,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神情肃穆,威严慈祥,衣纹清晰,简洁流畅,堪为人神的完美结合佛像。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发行的邮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是为48岁的武则天开凿的,武则天曾捐钱两万贯。雕凿工程于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完工,历时3年9个月。这座卢舍那大佛再现了则天皇后的形象与仪容,凸显其母仪天下的威严与风度。

卢舍那是梵语“光明普照”之义,武则天亦取名“”——“日月当空”,其意不言而喻。佛像的形态似武则天,名字的蕴意也一样,故坊间将卢舍那佛像直呼为武则天像。

[转载]北朝时期的经典石刻造像群——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                    卢舍那大佛局部

……

纵观北魏王朝,从建国到灭亡,走过了148年的历程。然而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却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仅就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而言,可谓南北双璧,开创了我国佛教石刻造像的先河,代表了当时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光辉灿烂,蜚声中外,双双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