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社会语言学面面观》

 求是1025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该论文集分为四部分。

中国的语言和方言

中国语言丰富多样,既包括蒙古、藏、苗、瑶等少数民族语言,又包括官话方言粤方言吴方言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对吴方言和粤方言的方言调查中,作者指出十九世纪以前,中国鲜有语言标准化措施,而是主要通过文官体制规范书面语和书写系统。尽管方言之间语音差异较大,但是它们共有同一书写系统,而且以北京口音为代表的北方官话逐渐成为知识人群的共同语,为现代语言规范化工作提供了基础。同时,作者提出语言的社会属性,即语言是人类的基本能力,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并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以达到有效的沟通目的。 

语言间视角

语言之间的关系涉及不同语言间翻译、比较研究、借用和语码转换、多语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等多个领域。通过对英汉互译中常见问题的梳理,作者认为译文应尽量贴近原文,即严复先生“信、达、雅”中的“信”。但是这种贴近程度难以量化,也常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因此“信”无法使用定量研究进行分析,也不能充当定量研究中的独立变量。虽然当时“语码转换”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作者已经观察到这一语言现象并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他认为语言间和方言间的互相影响是客观现实,在相互影响中产生新词汇和新的表达方式也是必然结果。有些新造词汇逐渐消失,有些则被不断重复使用,最终被大众所接受,成为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成熟词汇。语言学者只需观察和描述这一语言现象,不需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或人为干预,更无须过分追求语言的纯洁性。

哲学视角

哲学的逻辑关系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不同语言对逻辑关系的表述不同,比如中文和英文对否定问句的回答是相反的,又如英文以形式主语指代天气和时间,中文则不用这样的表达方式。针对当时有些学者声称语言的逻辑性影响科学的发展,作者指出西方科学只是17世纪300年来的产物,相比漫长的人类语言和文化发展史来说非常短暂,而语言才是人类普遍拥有的核心能力。

结构视角

对汉语称谓语和敬语应进行准确描写,从历史角度进行分析,更应将其置于人际互动以及语言使用的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高频使用的称谓语会逐渐扩大使用范围,为更多人所接受和使用,这就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对语言本身所产生的影响。汉语结构的不同层面,如语汇、句法、语义、语法等层面,都有其作用范围以及内部一致性,但是语言使用者并不会意识到语言的结构及其层级属性,而是娴熟地使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

虽然该论文集中大部分内容撰写于20世纪40~70年代,但是学术观点和研究视角具有前瞻性,对当今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发展有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