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街•烟台故事| 京剧“四大名旦”有三个来过丹桂戏院,唯独他没来过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烟台,过去有“京剧码头”之称。老烟台街人爱听戏也懂戏,是梨园行公认的。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初,尤其是丹桂戏院建成后,京剧演出极为兴盛,许多名角儿过埠献艺,首选丹桂戏院,一时留下了许多轶闻趣事。

想听戏上丹桂

丹桂戏院是掖县(今莱州)人张子禄先生建的。

张子禄在大连做生意赚了钱,回烟台筹资建戏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盈利后,于1911年又进行过一次扩建装修。

丹桂戏院为二层楼,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正门朝向东南。

戏台是正方形,两旁是出将入相口,乐队在戏台的左侧。戏台后面中间绘有花卉壁画。八根圆木立柱支撑楼座,二楼设有包厢,每厢可容8至10人。楼下池中央设有40余张八仙桌和椅,可三面坐人,两侧设有边座。一楼两边各设有两侧门,为散戏时疏散人群的方便门。

戏院可容纳观众千余人,称得上是当时国内知名的京剧大舞台。

1941年3月26日《鲁东日报》程砚秋演出广告

1941年8月6日《鲁东日报》马连良张君秋演出广告

丹桂戏院据说初始起名“德桂茶园”。

笔者所查到的最早的资料,是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4月23号《渤海日报》,称其为“丹桂茶园”。而当年6月28号《渤海日报》即称其为“丹桂戏园”。后由烟台“八大商家”购买,聘曹子臣任经理。

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进行整修,改为长条靠椅,后称“丹桂舞台”。1944年由孙云章购买后,改称为“金刚戏院”。1951年,改称为“胜利剧场”。


自清末到民国,来烟台登台的名角儿,有资料说至少有200多名,其中很多都是在丹桂戏院演出。

每有名角儿到来,丹桂戏院门口便挂出戏码看板,大街巷口张贴戏报,在烟台各报纸刊登演出广告。

所以当时有民谣说“戏迷看戏报,财迷买彩票”、“吃个饱,喝个醉。想听戏上丹桂,要下馆子盂兰会,东来烧锅喝个醉。”可见到丹桂戏院听戏是烟台人的一大精神享受。

那时的丹桂戏院,真的是夜夜笙歌,名角儿不断。

程腔迷倒老烟台

京剧“四大名旦”,有三位来过丹桂戏院,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还来过两次。


1941年3月,程砚秋第二次来烟台,是应当时的“烟台市建筑孔庙筹款委员会”邀请,作义务演出。

程砚秋和秋声社三十多人赴烟,其中包括吴富琴(社长、旦角)、刘连荣(净角)、张春彦(老生)、陈少霖(老生)、顾珏荪(小生)、钟鸣岐(武生)、李四广(丑角)、孙甫亭(老旦)、曹二庚(丑角)、慈少泉(丑角)等,阵容齐整,名角荟萃,这也是秋声社在烟台舞台上第一次大团队的艺术展现。

《锁麟囊》程砚秋饰薛湘灵剧照

3月27日,程先生演出《锁麟囊》。这是他头年4月才排出的新戏,新颖的唱腔,诗意的唱词,柔婉的身段表演,与剧情完美融合,表现出程派艺术的惊人之美。

这出《锁麟囊》,程砚秋饰薛湘灵,顾珏荪饰周庭训,张春彦饰薛良,孙甫亭饰薛老夫人,吴富琴饰赵守贞,除了程砚秋,配演也都是名角儿。

当程砚秋开口唱到那句二黄散板“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时,立时赢得满堂彩。

之后,程砚秋还演出了《玉堂春》、《窦娥冤》及全本《青霜剑》等剧目,场场火爆,大受追捧。

老烟台的戏迷们过足了程腔的瘾,真真羡煞后世的程迷们。


从3月19日至3月28日,一共演了十天。当程砚秋和秋声社的演员要离开烟台时,观众为一睹风采,自发前来送行。

送行的人群自丹桂戏院门口一直排到南大街,把老商会的栅栏都挤倒了,真可谓盛况空前。

老烟台人都说中国“四大名旦”有三个来过烟台,唯独梅兰芳没有来过,但也有说来过的。

笔者遍查资料,据知梅先生的确没来过烟台街。但有资料显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曾齐聚掖县祝家村演出过。

那是军阀张宗昌任山东督办时,于1927年2月10日为其继父祝寿,大办堂会,从北京邀请“四大名旦”及其他名角儿,到济南珍珠泉督署内唱戏。随后又邀全部名角儿到了其老家、掖县祝家村,大演三天。

据资料称,戏码有梅兰芳和姜妙香、肖长华的《贵妃醉酒》,程砚秋和余叔岩的《贺后骂殿》,荀慧生的《背娃入府》,尚小云的《祭塔》,尚小云和荀慧生的《姑嫂英雄》,李万春和蓝月春的《两将军》。

张宗昌当时还邀了烟台名角儿王亚伦、周桂梅及琴师刘金汉和司鼓冯鹤田。王亚伦和周桂梅第一天演出的是《坐宫》。

有资料说,时称“潍县梅兰芳”的潍县名旦燕福也参加了演出。他演《双合印》,燕福当时已经年近五十岁了,扮演一个少女,身轻如燕,跌扑自如,扮相俊美,做唱念白颇显功夫。

梅兰芳曾写信给这位比自己大十五岁的燕福,大加赞赏,并非常谦逊地自称“学生梅兰芳”,在梨园界留下了一段佳话。

满城学唱马连良

相隔四个月,马连良率扶风社来烟台丹桂献艺。这是继程砚秋之后、“烟台市建筑孔庙筹款第二次义演”。从1941年7月16日至8月9日,足足演了25天,轰动港城。

那会儿正是扶风社的鼎盛时期,有“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四小名旦”之一的张君秋、名小生叶盛兰、名净刘连荣(后由袁世海替代)、名丑马富禄,这五位,梨园界人称“五虎将”,都是全国一等一的名角儿。

还有老生李洪福、男旦角李秀雯、丑角花脸高连峰、净角薛广福、马连良的长子老生马崇仁等,都是好角儿。琴师、司鼓更是梨园行的重磅人物———杨宝忠、乔玉泉。

《春秋笔》马连良饰王彦丞,张君秋饰王妻

7月16日来烟台的第一场打炮戏后,《鲁东日报》专题报道:“十六日晚六点半开演。王秀雯与高连峰合演双怕妻剧名《背櫈》滑稽百出,观众无不捧腹。张君秋与薛广福合演《宇宙锋》音韵清脆,坐派稳重。掌声四起,响彻全园。休息十分钟后,马连良之全部《借东风》上场。马连良前饰鲁肃后饰诸葛亮。叶盛兰饰周瑜,马富禄饰蒋干,袁世海饰曹操。全部演员大卖力气。马氏唱作,久已驰名,勿令多赘。而叶盛兰之小生,唱作表情无一不佳。袁世海所饰曹操,膛音充沛,字正腔圆。马富禄之蒋干,亦为丑角之巨擎。全剧彩声雷动。”

在这25天里,演出剧目有马连良与张君秋的《四进士》、《甘露寺》、《苏武牧羊》、《桑园会》、《春秋笔》、《南天门》等,还有叶盛兰的《罗成叫关》、袁世海的《取洛阳》等,共有20多个不重样儿的剧目。

特别是还演出了在北京被日本鬼子禁演过的《串龙珠》。剧情是元末徐州被完颜父子血腥统治,知府徐达为百姓申冤,举起义旗消灭完颜父子的故事。

马连良饰演的州官徐达出场,一句西皮三眼“叹英雄枉挂那三尺利剑,怎能够灭胡儿扫荡狼烟”,声震全场,这一段最后一句散板“要凭只手挽狂澜”,杨宝忠为其操琴,烘托得天衣无缝,马连良唱的是饱满酣畅,韵味醇厚,刹那间,观众掌声暴起。

马连良的扶风社在丹桂戏院演出,票价比程砚秋来烟时还高。甲级票是8元、乙级7元、丙级6元,最低的边座也3元,黑票炒到20元。包厢甲级80元、乙级70元、丙级60元。

那时一袋50斤的面粉才卖7元钱。许多买不到或买不起票的戏迷,便天天晚上集聚在丹桂戏院四边侧门,如痴如醉地听戏。

扶风社非常明白烟台人对京剧的情怀和厚爱,便在报纸打广告:“为酬答本市观众盛意,并作临别纪念,特于八日晚赠演一宵。”这是他们对烟台观众表达的真诚谢意。

马连良那浑厚柔润脆亮的嗓音,新颖俏丽的唱腔,潇洒飘逸的做功,传神的念白,令烟台观众为之倾倒。此后,港城兴起了学唱马派的热潮,一般百姓随口都能唱几句“习天书学兵法犹如反掌,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的马派唱腔。


而今,京剧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丹桂戏院也没有了昔日的模样,但在老烟台人的心中,红氍毹的浓浓粉墨悠悠皮黄,是记忆里的一抹珍藏,舍不得淡忘。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烟台晚报“烟台街“征稿启事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稿件一旦发表,以便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