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街·烟台故事 | 他被蔡元培称为“拿摄影机写游记的今日徐霞客”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1983年,北京电影学院工作人员在库房里发现了“文革”时留下的三个麻袋,经检查,发现是近千幅照片的底片。这些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记录中国城市、乡村、大学、抗战等民情的底片,是研究近代中国不可多得的珍贵图像资料。

无独有偶,2003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发现了一批拍摄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胶片资料,经检验是61部纪录片电影。

经整理研究,这些重见天日的珍贵照片、胶片,都是一个名叫孙明经的人摄制而成的。至此,这位在中国电影史上被长期遗忘和忽视的纪录片传奇人物和卓有建树的电影教育家,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采风拍摄途中的孙明经

孙明经,是中国影像世家掖县(今莱州)孙熹圣家族中的杰出代表,堪称中国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23岁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影高等教育专职教师;25岁主持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工作;31岁创办并主编中国第一本电影与播音教育的专业学术杂志《电影与播音月刊》;35岁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众传播组中国委员;37岁已经参与制作了一百多部电影。

幼年得识摄影

孙明经的父母就是创造“电影”这个词的孙熹圣和拍出中国第一张自拍照的隋心慈。

孙熹圣和隋心慈,作为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教学工作中,重视把摄影作为教学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孙明经的父母也时常拍摄。父母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年幼的孙明经。童年的孙明经,就以家里琳琅满目的照片而自豪。

孙熹圣经常到全国各地讲学和考察,每次出行都带着孙明经同行,拍摄了大量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的影像。摄影,就这样深深扎根在童年孙明经的心海中。

在父母熏陶下,孙明经幼时起,就对摄影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兴趣。孙明经中学读书期间,常常到金陵大学礼堂观看电影,那时的电影,多是讲述棉花、小麦和森林等的教育片。这些教育电影,深深影响了孙明经的少年生活,并成为他后来奋斗终生的事业。

《烟台花边》中的画面

1926年,孙明经高中毕业时,想攻读电影专业。但那时中国的高校没有这个专业。孙熹圣领着孙明经去拜访当时金陵大学文理科长陈裕光博士,请教升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方能成为“研究电影”的学者。

陈裕光与孙熹圣是忘年交。陈裕光10岁时就与孙熹圣相识并学会了放电影。在陈裕光的建议与帮助下,孙明经在金陵大学系统学习了与电影相关的化工、物理等专业,为他后来的电影研究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受蔡元培影响

蔡元培先生很早就认识到电影对教育与社会的作用。早在1912年出任教育总长时,即通令全国督府,运用“活动画、影画”(指幻灯和电影)辅助民众教育。

1931年,蔡元培受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之邀,到金陵大学做“电影与教育”主题学术演讲,从九个方面阐述了对电影与教育的见解。孙明经当时负责记录并对记录稿进行整理,在阐释电影与哲学关系的段落中,他特别添加了“电影与哲学”的小标题,蔡元培对此非常赏识。从此,蔡元培与孙明经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蔡元培先生的电影教育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孙明经的电影事业。孙明经生前多次讲:“(蔡元培先生)这九项影响我的一生。”蔡元培指导孙明经将电影当作唤起民众之利器和教育之有力工具,并多次派遣孙明经携带摄影机参加国情调查和科学考察。

1935年5月,美国斯可基和肯特、布隆莱合著的《电视》一书出版。不久,蔡元培获得此书。为让国人尽早了解电视这一新生事物,7月,蔡元培把此书交给了孙明经,让他立即组织翻译。

很快,孙明经与妻子吕锦瑷就把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并印刷发行,这是国内最早介绍电视及其原理的译著。

孙明经在拍电影时,还拍摄了大量照片,由此开“用电影和照片记录国情调查和地理调查的先河”。蔡元培看了这些电影和照片后非常高兴,称孙明经是“拿摄影机写游记的今日徐霞客”。

用电影唤起民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电影成为唤起中国民众觉醒的重要方式。1932年,蔡元培等发起了“教育电影运动”,提出“要用影像和电影唤起民众”,大力提倡和宣传教育电影。

孙明经正是在此背景下,积极投身教育电影拍摄,在中国电影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在拍摄过程中,孙明经重视“以科学的眼光拍摄电影”。为真实反映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现状,他曾几次万里科考摄影。

1937年,从华东到西北万里的科考摄影,重在考察前线军民的战争准备;1938年至1939年的川康科考摄影和1942年至1945年的云贵川科考摄影,则着眼于对战略后方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宗教状况的调查。

据统计,他曾独立摄制了各种题材的纪录片49部,组织和参与拍摄纪录片98部。从现今能找到的残存资料看,纪录片题材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可算是开创我国人文、地理、民风、民俗等类科教片先河,具有极高的人文、历史价值。

孙明经重视电影在抗战中的教育作用。为宣传抗战,孙明经将先前拍摄的中国各名胜短片汇制成一部长片,取名《还我河山》。该影片呼吁年轻人积极参军,并号召民众保持爱国斗志,以收复失地。

他所拍摄的国防教育电影,如《防空》和《防毒》,曾在各地广泛放映;他拍摄的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纪录电影《民主前锋》,记录了抗战期间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大学在成都联合办学和抗战后返校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大学教育在抗战期间的坚毅、勇敢和优雅。

《农人之春》获布鲁塞尔国际影展比赛第三名

1935年7月23日,孙明经编剧并参与拍摄的纪录片《农人之春》,获比利时布鲁塞尔“农村题材国际电影大赛”特等奖第三名,这是中国在国际电影大赛上获奖的第一部影片。当时参与创作的孙明经,不过是刚从金陵大学毕业进入摄制部不久的研究员。

拍摄《烟台花边》

烟台花边,19世纪末由欧洲传教士传入我国山东,以烟台及其周边地区最发达,尤以梭子花边和棒槌花边最为有名。

烟台亿中公司,是一家经营发网、花边进出口贸易的商贸公司,该公司是当时山东省从事毛织品类的知名企业,产品曾列展山东省物品展览会。1936年,国民政府实业部、金陵大学摄影部与烟台亿中公司合作,拍摄《烟台花边》,以宣传烟台花边,保护民族产业。

《烟台花边》中的画面

《烟台花边》由孙明经编导摄制。烟台是孙明经的故乡,在这部片子里,孙明经安排全家人参与,倾注了极大心血,拍摄了一部经典的工业纪录片。

这是一部典型的孙明经作品,开篇第一个镜头就是孙明经妻子吕锦瑷和女儿在翻看花边的产品样本册,随着翻动,出现题目“烟台花边”和制作单位“金陵大学理学院”、合作机关“烟台亿中公司”。该片制作精美,片中烟台民间妇女编织着细细的丝线,宛如弹奏着钢琴一般动人。

《烟台花边》介绍了上世纪30年代烟台花边的制作、包装、销售等环节,对后人研究民国时期胶东地区的手工业状况、经济发展以至民俗状况,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体现了影片的史料价值。

1936年正是民族产业恢复和发展期,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给民族产业的发展予以大力扶持,孙明经摄制这部影片,宣传烟台花边,也正有努力提倡的意义。

为纪念孙明经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功勋贡献,2005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12集纪录片《世纪长镜头》,详细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他制作的几十部纪录电影。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烟台民居 | 莱州西关“宋半街”,这故居曾是御前侍卫府

烟台街·烟台故事 | 清末烟台为何无租界?这事要从烟台山下那场“鸿门宴”说起

烟台街·往事如昨 | 从蓬莱坐马车搬家来烟台,我们走了一天半

烟台街·烟台故事 | 福山绍瑞口这一家子,被乡亲们称为“八路窝”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