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街·街面忆往 | 大马路南,义和盛,大车行家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上世纪初叶,市区大马路路南有一家享誉胶东的车行,名为义和盛,以制作、销售黄包车、独轮车、大板车以及送水车、骡马车、运粪车等人力(畜力)车见长。1957年公私合营时,义和盛加入了烟台国华木器社。字号虽然没有了,但“义和盛”这三个字,很多老烟台却还记得,至今提起来仍然津津乐道。

徐皮匠改行学修车

义和盛的创始人叫徐东峰(曾用名徐良祯),1885年正月十七生于荣成宁津所徐家村。生计所迫,他15岁便跟着乡亲们闯关东,去了黑龙江。

天寒地冻,徐东峰与成年人一样做苦力,衣着单薄,仅3年便患上了风湿病,两条腿疼得无法站立,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18岁返家乡,落脚烟台,在繁华的大马路以摆摊擦皮鞋和修鞋谋生。凭借吃苦耐劳、技艺精益求精,徐东峰渐渐站稳了脚跟,有了一批老客户,人称“徐皮匠”。

年轻的徐皮匠并不满足现状,本着技不压身的原则,闲暇时,他主动向周边的修车师傅学补车胎、换辐条、修车把等维修技术。

这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敏锐地观察到了一个商机:彼时,烟台街上的人力车、马车越来越多,但修车铺却寥寥,维修服务跟不上。于是,他果断放弃擦鞋、修鞋营生,改行拜师,俟机创业。

在全面学习了各种车辆维修包括木匠、铁匠的手艺后,徐东峰利用摆鞋摊攒下的钱,在大马路庆龙胡同4号开了一家义和盛修车铺,专修黄包车、独轮车、大板车和马车。

由于手艺好、价格公道、讲信誉,生意应接不暇。“修车找徐掌柜”广为人知,义和盛在大马路一带有了口碑。

小车铺变身大车行

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人们的出行需求大涨,进口黄包车一时满足不了需要,缺口日渐加大。徐掌柜瞄准这一商机,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扩大修车铺规模。

从仿制洋黄包车做起,徐掌柜亲力亲为,画图纸、放大样,先制作样车,再请车夫提意见,不断加工修改。比如,在车棚上增加了绣品装饰,在把手上安装胶皮喇叭。由于价格比洋车便宜,人力车夫竞相购买。

徐掌柜信心大增,继续拓展业务,从制作独轮车、地排车、大板车再到骡马车、送水车、运粪车,不管什么车型,只要客户需求,从不推脱。没过多久,义和盛便成为烟台最大的造车行。

生意做大了,徐掌柜着手扩大店面,将车行从庆龙胡同4号拓展到庆龙胡同5号,两个院落,再加上挨在一起、门开在大马路的临街院(拆迁时为解放路78号),总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

义和盛旧貌   解乐达 绘制

徐掌柜很重视车行形象的打造。他设置了三面门头,从大马路的东、西、北方向都清晰可见:

一是庆龙胡同5号朝东的南院门,两扇带狮头圆环的黑漆木门上方是三角形的“义和盛”标志;

二是庆龙胡同5号临大马路东北向的两院连接处,拓宽成一个高2.5米、宽3米的铁栏大门,一方面为骡马等大车从大马路进出方便,更重要的是把“义和盛”三个繁体字做成铁质喷漆大字,横跨在大马路临街3米宽的大门上方拱形铁框上,与张裕公司大门相对应,在大马路上一目了然;

三是大门西端连着100多平方米的样车展厅,正对着张裕公司西2层小楼,透过4扇带台阶的木框大玻璃窗,义和盛的产品尽收眼底。展厅上方的“义和盛车行”横幅标志和窗玻璃上的产品介绍、维修项目和服务承诺,令观者过目难忘。

进入北大门,是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车辆维修就在这里。一间独立的大房子存放着维修工具和材料,一个洗手盆和一水桶,还有一张桌子放着暖壶和水杯,供工人和来修车的人解解渴。几个马扎儿可让来修车的人坐坐歇息,雨雪天还可进屋避避。

内院由烘炉锻造、木器制作、油漆装饰3个工艺车间组成,最南面是徐掌柜家人和员工食宿区。

修车、造车的十八般武艺,徐掌柜样样拿得起来,但他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车行要发展,还需要高手相助。他求贤若渴,不惜高薪聘请锻造、木匠和油漆工匠,待若上宾,与他们同桌吃饭,而他的家人只能吃“桌后饭”。

他还多次回家乡,招收那些知根知底、厚道又机灵的孩子到车行学徒,出徒后留在车行带薪打工,有需要的,还帮助娶妻成家。公私合营后,那些从家乡招来的学徒跟着徐掌柜进入了木器社,有的还担任了技术骨干和企业领导。

徐掌柜家风代代传

北马路拓宽前,我们那一带的邻居们仍喜欢称徐家人为“义和盛”或“大车行家”。徐掌柜1966年去世前,人们称他为“义和盛老掌柜”,称其子为“徐掌柜”,他的孙辈则被称作“义和盛的孙子”。老掌柜的创业精神、经营之道乃至为人处世的信条,已经成为徐家的家风,代代传承。

我记忆中,徐掌柜瘦高个儿,一双关节粗大、粗糙弯曲的大手,那是老人一生辛苦劳作的见证。

当年,只要车行里人手不够,徐掌柜都会亲自上阵,工人们称他“大师掌柜”。在电力不足的情况下,他巧妙地利用天杠地杠传输功能,使电机得以带动旋床和车床同时运转。他还亲自带学徒,把刨、推、磨、旋、钻等木匠技能倾囊相授。

他自己劳作惯了,也不允许家人闲着,男孩子学木匠、铁匠、油漆、电工,女孩子学做车辆装饰品,人人都是能工巧匠。他相信这样摔打出来的孩子,“丢到石硼上也饿不死”。

徐掌柜把车行的信誉看得跟性命一样,车辆用材极其讲究,什么车用什么料、什么部位用什么料,他都亲自把关进货、下料。用漆也不含糊,该用大漆的绝不兑用任何油漆。就是锻造各种车辆的铜铁饰品、固定机件、车铃铛、小喇叭,他也要亲自检查验收。

也许正是看中他对品质的执着追求,一些有钱的人家特地找他选板材做棺材,徐掌柜虽不情愿也应承下来,所以他的车行也做棺材。

义和盛出品的每辆车都有统一标志,以方便售后维护。后来,这项工作由新掌柜——徐掌柜会书法的儿子负责,每辆车都用毛笔在醒目位置书写“义和盛”车行字号、地址及出厂日期,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免费维修更换。

徐掌柜心地仁厚,对无力购买黄包车、送水车、大板车的苦力车夫,推出分期付款或先赊账、有钱再付的结算方法。有一位拉黄包车的车夫因老母有病,迟迟没能付款,车款拖了好几年,最终结账时,义和盛未要分文利息。

还有一位送水的车夫,因冬天路滑,水车从高台阶的小上坡滑下,车杆断裂,车夫无力更换,向徐掌柜求援。徐掌柜用木头拼接法将车杆接起来,又用铁丝捆绑固定结实,一分钱修理费也不要,车夫感激涕零。

义和盛虽然生意兴隆,但徐掌柜本色不改,生活很节俭,一家三代同吃大锅饭,他不要哪怕一点特殊照顾,但对远亲近邻却大方得很。

车行的刨花、木屑、木渣,孤寡老人可以无偿取用,邻居们也可廉价或免费使用,他自家烧的却是扫地渣。对徐掌柜的荣成老乡和闯关东的朋友来说,义和盛就是往返烟台落脚的客栈,车船票也由徐掌柜代买或资助。

我刚上东陞街小学时,正值“三年灾害”时期,有一次,学校在晨会上专门表扬徐掌柜的小孙子拾金不昧,还给发了奖状和奖品。

原来,他放学回家时在门口捡了一个白包袱,他正好肚子饿了,满以为包袱里面包的是玉米片片呢,没想到回家打开却发现,是两个装着巨款的皮夹子。他爷爷徐掌柜一看,二话不说,系上包袱,拄着拐棍,拉上孙子就往外走,边走边说:“这可不能留、这可不能留!赶紧送派出所!”祖孙俩一路小跑儿把包袱送到派出所。

我们后来才真正懂得,所谓言传身教,所谓好家风,就是在这样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中流露出来,影响后人,并得以传承的。

(感谢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提供线索)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以便稿件发表后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